马珊珊
(山东省章丘市第二中学,山东 章丘 250215)
心理地图——初中地理教学的阳光
马珊珊
(山东省章丘市第二中学,山东 章丘 250215)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所以地图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心理地图是地图在人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地图思维,心理地图是学生在日积月累的练习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地图,发展他们的地图思维,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心理地图;初中地理教学;学习能力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地理应该走向生活,走向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方向。纵观现今中学地理教学情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为了高分只会对地理内容死记硬背,学习漫无目的,更没有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地理教学效率低下,没有综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未能灵活运用地图,这就使学生无法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帮助学生形成心理地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要注意各种教学地图的组合运用,把表示不同事物的地图综合起来使用,这符合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能促使学生更真实、更全面地认识地理事物,而且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迁移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电子地图等来构建一个“图像系统”,使学生通过“系统”的运作,来认识各种地理现象。在这种教学方法熏陶下,学生会认识到地图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其次,我们都知道,文字所运载信息的能力远远不如图像所运载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授课中应不断地去运用各种地图,把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精确地落实到地图上,通过图像把知识传播出去,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理解。比如,学生可以在地图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借助地图记忆地理信息,在地图上找普遍规律等。反复地运用地图,就能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丰富的地图信息,这对于刺激心理地图的形成是有利的,而且在读图析图的过程中也能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着地图这一中心点展开,让地图始终贯穿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应围绕地图进行填充、仿绘,以及地图信息的分析等训练,以达到形成心理地图的目的。通过多次练习,地图中地理区域的信息,轮廓、区域间地理事物或现象的空间联系、运动规律、分布特点都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应尽可能多的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对地理信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通过感官的接触形成定式记忆。教师应注重让学生边动手边记忆,做到手脑并用,增强他们记忆的准确性,以及读图析图能力,进而形成更加精确的地图形象。
学生在这种多形式的训练方式下大脑能够对残留的地图形象很快形成清晰、准确的心理地图,而且学生的记忆能力也会有较高的提升。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逐渐走进了课堂教学中,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各种地图之间的关联,运用传统板图、板画来弥补多媒体地图繁琐、重点不突出的缺点。
板图具有简单明了,重点突出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抓住这一优势,通过精准的板图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板图排除了无关信息的干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边画边讲,尽可能地呈现每一个知识点的原貌,并及时落实到图上,使教学活动图文并茂。这种教师在上面边画边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绘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及动觉神经,变枯燥的课堂为听练结合充满生趣的课堂,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他们心理地图的形成。
可以说,板图、板画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它应和了地理学科知识与图像为一体的特点,而且把地理图像应用在黑板上,具有清晰易懂、容量大、视觉效果好等突出优势,同时它也顺应了地理教学改革的潮流与趋势——知识图像化。
地理知识的另一显著特点便是图文结合,所以培养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是地理教学的任务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地图,让地图环绕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同时应培养学生把文字知识转变为心理地图的能力。例如,在学生在地图中寻找地理事物时,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观察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让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读图析图上,不断培养他们的心理地图能力。
再者,学生脑海中有了心理地图的雏形,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会运用心理地图把复杂的地理知识简化。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对旧知识也起到了温习的作用,而且经常运用心理地图解决问题,会增加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度,使心理地图变得有条理化,清晰化,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大大提高了地理教学效率。
无论是哪一学科,在每节课教授结束后,教师都会对学生说课后要复习。因为,课后学生对已经学过知识进行回忆,有利于他们了解自己哪一方面存在着不足,哪一方面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有助于他们查漏补缺。地理教学中教师归纳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后,学生可以闭上眼睛将重要知识引用到想象的地图中去。例如,在学习《大洲和大洋》这一课时,教师在帮助学生认识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后,可以让学生闭目想象、回忆,形成关于七大洲、四大洋的心理地图。在此期间,学生可以对教师进行提问,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在已有的心理地图基础上来进一步完善所需知识,然后师生共同归纳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区域特征、区域差异等知识点。
久而久之,学生在这种形式的训练中就能逐渐养成在脑海中勾勒所学过的地图及其相关信息的习惯,心理地图也就顺其自然地构建了起来。
总之,在中学的地理教学中,巧妙灵活地运用心理地图,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减少学生学地理时的压力,而且在此过程中也能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有利于学生养成系统、清晰的心理地图体系,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等。
[1] 周丹丹,焦秋生. 基于“心理地图”的中学地图教学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23).
[2] 谢奥宇. 初中生心理地图现状调查及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5.
[3] 吴德林.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巧用心理地图[J].考试:综合版,2012(2).
[责任编辑 赵景霞]
G63
A
1673-9132(2016)32-0027-02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016
马珊珊(1981- ),女,汉族,本科,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