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庆军,袁智宇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名师高徒·
袁海波教授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析*
朱庆军1,袁智宇2
(1.河南中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摘要袁海波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临床50载,学验俱丰,创制了保元养心方治疗冠心病胸痹病。通过回顾历代中医对胸痹病治疗的理法方药,阐明了保元养心方的创新之处,剖析了保元养心方的方义与用药特点,列举了典型医案2则,说明该方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保元养心方;病机;方义探讨;袁海波;中医师;胸痹
袁海波教授是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临床50载,学验俱丰。袁老自幼随父学医,1967年河南中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主持完成了国家“七五”科技重点攻关项目——袁氏心复康方案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研制了防治冠心病系列中药制剂,其中镇心痛口服液和心复康胶囊分别获得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38篇,著作2部。
冠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多见于老年人,对机体健康损伤极大。袁老对冠心病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刻研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保元养心方。该方由西洋参 (党参或太子参)、黄芪、麦冬、五味子、黄精、赤芍、川芎、丹参、檀香、砂仁、桂枝、炙甘草等药物组成。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将保元养心方所针对的病机与组方用药特点就正于方家。
1古今关于胸痹的认识
根据临床表现,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范畴。为了探索中医治疗冠心病的规律,首先应考察历代中医对胸痹的病机认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中提出胸痹的病因在于“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篇》提出以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3方为主治疗胸痹,祛痰散结,通阳行气。“阳微阴弦”意在指示胸阳闭阻,痰饮积聚。结合仲景医论与方药两者考之,可见中医血对胸痹的病机认识一开始是从痰饮积聚、胸阳痹阻为出发点的。至隋代《诸病源候论》(以下简称《诸源》)认为:心痛发病源于“风冷邪气乘于心也”,而胸痹的病机是“客气客于五脏六腑,应虚而发,上冲胸间”。将《诸源》和《金匮》合参,《诸源》基本上继承了《金匮》的认识。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胸痹篇的医论部分也是继承《金匮》而来,但在治疗方剂中,孙氏所附的细辛散和前胡汤均是温阳化痰药和生地黄、麦冬等养阴药同用;到了唐代,在以化痰散结法治疗胸痹的同时,医家已经考虑到阴分亏虚,法当滋阴的这一病机,值得注意。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认为:心痛的不内外因是饮啖生冷久积导致心痛。从病机上分析,生冷久积仍属“痰饮积聚”范畴。李东垣并没有专门列胸痹为一条进行阐发,但在《兰室秘藏》的“胃脘痛门”强调了上焦元气不足,冬季寒水当令,寒邪上攻,心胃疼痛的病机。虽然李东垣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寒邪痹阻胸阳或心脉为病,但和《金匮》中“阳微阴弦”的病机互相佐证。明代王肯堂的《证治准绳》将胸痹归为痞证的子类之中,并发现“心下满而不痛为痞,心下满而痛为胸痹”,此为从症状鉴别心下痞与胸痹两证,对于胸痹的病机并没有新的阐发。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在血府逐瘀汤后所列的症状中,曾强调胸痛使用瓜蒌、薤白、柴胡等药不效后,用该方能治疗。可见王清任明确的指出此类胸痛是瘀血为患。
回顾中医学的历代文献,发现胸痹的主要病机为:“寒邪与痰饮互结。”痰饮久停,郁而化热,继而发展为痰热瘀滞或寒热错杂或痰气相结的病机。后两者可以视作前者的进一步引申。胸痹发作的患者往往具有更复杂的病机和体质因素。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病名,虽然类似中医学的胸痹,但并非完全等同,如益心气、补心血、养心阴、通心阳的著名经方炙甘草汤,也是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方剂。临床上适合服用炙甘草汤的证型也多伴随胸闷胸痛,症状表现类似胸痹。但张仲景《金匮》中胸痹的病机是“阳微阴弦”的寒邪痰饮发病,后世医书讨论胸痹多遵从张仲景的概念,在学术上得以传承;但应知凡是胸闷痛的症状并非都是《金匮》中狭义的胸痹概念。因此,对胸闷、胸痛、背痛的广义胸痹辨治,需要对病机进行充分延展和发挥。
2保元养心方的病机分析
袁老临证时,发现临床上诊断为冠心病,或是自觉胸闷胸痛的患者体质因素复杂,表现为脉弦滑,舌苔厚腻等符合痰饮壅滞为患的患者固然常见,也有相当比例的患者舌红少苔,脉弦数,同时此类患者多主诉疲倦乏力,胸痛遇劳加重,还伴有心悸、多汗、失眠等症状。舌红少苔,脉弦数,失眠盗汗等症状充分反映出患者气阴不足的体质,显然与痰饮壅滞有别。袁老在思考这类患者的过程中,认为引起胸痹疼痛的直接因素确是气血瘀滞,和张仲景“阳微阴弦”的论断并不矛盾;但具体是由于哪种因素导致的气滞血瘀值得进一步思考。《金匮》中所列瓜蒌薤白白酒方等化痰散结是为心阳不足、痰饮不能运化、痰气相结、痹阻心脉的病机而设。根据以上所述患者的舌脉,可以认为其气滞血瘀是因其体质上长期的气阴亏虚,导致心脉失养,络脉瘀滞,继而发为胸痹。其根本病机与《金匮》化痰散结等方大相径庭,要细加辨别。
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多因劳累过度,调养失宜,长期劳损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气虚则帅血无力,血行迟滞,滞而为瘀,阻滞心脉而为胸痹;阴虚则血少,血少则心血失养,阴虚则津液亏乏,血液黏稠,血行不利,亦可为瘀,阻滞心脉而为胸痹。因此,袁老采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法治疗冠心病。此外,袁老强调气阴不足,更有一层深意。经方中炙甘草汤是治疗心阴不足、心血失养、心阳不足的对症良方;但其方以峻补心脉营血,兼温通心阳立法,虽有人参三两,但补益气分力嫌不足。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反复论述了胸中大气的重要生理意义。张氏曾强调胸中大气能“撑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并且还认为“心在膈上,原悬于大气中,大气既陷而心无所附丽”,能导致心中怔忡。袁老常说:“保元养心方中,参、芪、草共补表、中、里三元之气。看似不起,实可养阴生津,因气可生津养阴,气可升腾为水制火,火退阴自生,共达既补气又生阳矣。”此为袁老保元养心方尤为重视益气养阴的根本所在。
3保元养心方的方义分析
袁老创制的保元养心方是综合了保元汤、生脉散、四物汤和丹参饮4方,经过精心化裁而成。可以将该方分为两组药物,西洋参、黄芪、麦冬、黄精、五味子、炙甘草为一组,补益气阴;赤芍、川芎、丹参、檀香、砂仁、桂枝和炙甘草为一组,活血化瘀、通阳止痛。补益气阴的一组药变生脉饮中的人参为西洋参,增加黄芪和黄精而成。黄芪与西洋参补气;麦冬、黄精补养心阴;五味子味酸,能敛补心阴,可使阴分足而气分得敛,气壮而阴分化源不竭,从而达到阴阳平秘的状态。另一组活血通络的成分以桂枝通阳和丹参饮等活血行气药相结合。桂枝温通心阳,调和营卫,在此基础上辅以赤芍、川芎、丹参、砂仁、檀香通达胸中脉络的瘀滞,从而解除胸痹疼痛的症状。此外,桂枝辛甘化阳偏温,西洋参、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偏凉,两者结合可以使阴阳寒热两两相制而又相成。黄芪益气,得檀香、砂仁行气,可以补而不滞,补通结合。方中诸药共奏益气养阴、通阳化瘀、理气止痛之效。
4保元养心方的用药特点
在保元养心方的基础上,对袁老用药的特点做进一步分析。在补益气阴的结构中保元养心方为何要换参脉散的人参为西洋参,又加黄芪?笔者认为:前面曾引用张锡纯的胸中大气论阐述气阴不足的危害。同时,张氏亦强调黄芪对补益胸中大气的特效。因为阴分不足,故袁老采用西洋参配黄芪,便能很好的解决气阴不足的这一关键问题。黄精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古方中用者罕。袁老认为:黄精既补气,又能补养肺、脾、肾3脏之阴。《日华子本草》言其能“益脾胃,润心肺”。故袁老选用黄精配麦冬既益气又养阴,配以砂仁、檀香理中调气,以利气血运行。
在活血行气药的配伍中,袁老采用赤芍、川芎、丹参活血也有深意。赤芍有类似白芍濡养经脉而止痛的作用,赤芍与甘草相合即是经方芍药甘草汤;胸痹疼痛,胸中脉络痉挛,芍药甘草柔筋缓急,解除络脉的痉挛。川芎是血中气药,善于活血通络理气止痛。丹参功同四物,养血活血,而能入络,走而不守,通达十二经,与川芎相合最适宜通心脉而止痛。至于砂仁和檀香,《本草纲目》言檀香“其木并坚重清香”“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其药芳香气雄,散滞气止痛;砂仁行气止痛,兼能宽胸利膈,调和脾胃。二药相合,既能治疗胸痹疼痛,又能调和胃脘之气,有利于脾胃消化功能,消除参、芪、冬黄精纯补之弊。
5病案举例
例1患者,男,53岁,2000年10月16日初诊。主诉:反复胸闷咳喘、乏力自汗、浮肿5个月,加重3个月。患者5个月前因劳累思虑,情志不舒,出现上述症状,经某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心力衰竭。曾5次住院,经强心、利尿、抗感染抢救治疗好转后出院。本次因感冒病情复发,因经济原因未再住院,前来本院治疗。体格检查:面目及下肢浮肿,按之凹陷,腹胀,肝脾肿大,肋下3.5 cm可触及,颈静脉怒张,心脏听诊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心律齐,心率115次/min。两肺底可闻及密集小水泡音,其他实验室检查及特殊检查未能接受。现症:面色晦暗,精神疲惫,乏力自汗,气喘咳痰,纳差少尿,口干渴,舌质暗淡有瘀斑、舌苔薄白乏津,脉象沉细而促。袁老认为:此属阳气虚弱,阳虚不化水,气虚血不行,致使血瘀、水停、津亏。治宜益气助阳,养阴生津,化瘀行水。给予保元养心方加淫羊藿15 g,葶苈子12 g,白茅根30 g,车前草30 g,生麦芽30 g,香附子15 g。3剂,水煎服,1 d 1剂。同时强心利尿药用量减半。10月19日二诊,病情减轻,继服上药7剂。10月26日三诊,患者精神好转,饮食增加,水肿消退,夜寐安卧,舌质转红而润,舌苔薄白,脉象仍沉细。因经济原因,改服归脾丸、香砂六君子丸、复方丹参滴丸、地高辛0.125 mg/次,巩固善后。1个月后随访,患者按原方间隔服用,未再浮肿,且身体状态稳定。
例2患者,男,67岁,2001年11月10日初诊。主诉:头晕,胸闷,气短,乏力3个月余,加重3个月。患者3个月前经某医院诊为冠心病、心动过速,经口服复方丹参滴丸、地奥心血康、琥珀酸美托落尔缓释片,初始症状好转,6个月后上述症状加重,心电图检查示:心动过缓,心率43次/min,可见窦性停搏和逸搏。诊断为冠心病、病窦综合征,住院3个月,未见明显好转,建议安装起搏器,患者未接受,前来本院治疗。现症:头晕,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出汗,面色苍白,精神倦怠,饮食欠佳,夜晚加重,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而结。心电图大致同前。袁老认为:属心肾阳气虚弱,无力帅血运行,血脉瘀阻,阴血不足,心脉失养所致。治宜益气助阳,养阴活血。给予保元养心方加淫羊藿15 g,补骨脂10 g,徐长卿10 g,焦三仙各15 g,1 d 1剂,7剂。11月17日二诊,患者精神好转,饮食增加,夜晚病未发作,舌质暗淡、舌苔薄白,脉沉细迟无力。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3次/min,无逸搏停搏。仍继服上药7剂。12月21日三诊,患者自述服药有效,又自取7剂服用,现症状消失,体力增加,饮食、二便正常。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心率65次/min。将上药配制水丸,6 g/次,3次/d,口服。因患者素有痼疾易感冒及小便热频,又以黄芪15 g,薄荷15 g,白茅根30 g,生姜3片,大枣3枚,煎水冲服丸药。1个月后随访,诸症未发,精神、生活如常。
6小结
袁老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和潜心研究,在治疗冠心病胸痹证时,除了能把握痰饮瘀阻的传统病机外,尤重视形成痰饮和瘀血的体质因素。在这些体质因素中,心阳虚或是心气虚往往和痰饮病机相关联,此能为多数医师所熟悉,而气阴不足的病机往往容易遭到忽视。袁老在把握导致胸痹疼痛的直接因素—气血瘀滞的基础上,溯本求源,认为气阴不足是此类胸痹证型形成的根本原因。治病求本,因此创制了保养养心方,该方在保元汤、生脉饮、四物汤和丹参饮的基础上精心化裁组方,既能补益气阴治本,又可活血行气止痛以治标,临床疗效显著,未发现毒副作用,是临床上调治冠心病(胸痹)的基础良方。
7参考文献
[1]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南京中医学院,校释.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2]陈无择.三因极一病症方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
[4]王清任.医林改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
[5]袁智宇,袁灿宇,袁晓宇.袁海波运用保元养心汤治疗胸痹经验[J].中医杂志,2003,44(11):825-826.
[6]张笑丽,朱翠玲,袁智宇.保元养心汤治疗冠心病365例临床观察[J].中医实验方剂学杂志,2002,8(1):55-56.
[7]韩廷雨,袁海波.袁海波教授辨治心悸经验撷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6):493-494.
[8]李西云,袁智宇.袁海波教授益气养血、化瘀通脉法治疗胸痹心悸经验[J].中医研究,2011,24(9):64-65.
[9]袁灿宇,等.袁海波教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经验探讨[J].中医学报,2010,9(5):874-875.
[10]李仁堂.袁海波教授治疗胸痹的经验[J].国医论坛,2008,9(5):10-11.
[11]袁灿宇,袁智宇,袁晓宇.袁海波教授治疗胸痹经验研究[J].中医学报,2010,25(5):874-875.
[12]陈爱莲.袁海波治疗胸痹心痛病(冠心痛心绞痛)的学术经验[J].光明中医,2004,19(4):36-38.
[13]邱晓堂.袁海波主任医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经验[J].中医研究,1999:8(4):35-36.
[14]孙建伟,孙天福.袁海波教授采用治本3则治疗胸痹心痛经验[J].中医研究,2011,24(12):56-57.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6-0032-03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6.16
通信作者:袁智宇,副教授,yuanzhiyu806@163.com
*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13ZY02059)
收稿日期:2016-01-05;修回日期:2016-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