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雷 李 志 王立志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以丝路精神促黑龙江省蚕业创新发展!
叶青雷 李 志 王立志
(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086)
叙述了黑龙江省蚕业生产发展,以及以特色刺绣、柞蚕食用、果桑利用为代表的市场多元化利用的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分析了黑龙江省蚕业资源丰富、病虫害少、柞蚕茧质量好、发展潜力巨大等优势,并针对黑龙江省蚕业受国际市场影响价格不稳定、国内市场开发不足和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提出在经济新常态下,弘扬丝路精神,以改革与创新为引领,通过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大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稳固发展真丝特色刺绣文化产业、加大科技投入与新技术研发、建立柞蚕茧和柞蚕丝收储调节机制与加强市场营销,实现蚕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黑龙江省;蚕业;多元化;特色刺绣;柞蚕美食;果桑业
栽桑养蚕在我国已有5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老的丝绸之路把中华文明传向世界的同时,也为中国了解世界和让世界了解中国打开了一扇窗口。如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内涵,让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青春活力。要发扬丝路精神,通过变革与创新,让蚕业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让蚕农得到更多的实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茧丝绸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世界茧、丝及其产品的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在国际贸易中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为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化学纤维的广泛使用、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对我国蚕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蚕业面临新的变革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和迎接挑战是摆在每一位蚕业从业者面前的课题。黑龙江省蚕业要想发展,就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以改革与创新为引领,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市场潜力,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获得新生。
1.1 蚕业生产总体平稳
据黑龙江省商务厅茧丝办统计,2015年全省桑园面积1 661.5 hm2,家蚕茧产量698 t,家蚕茧产值2 073.5万元;柞林面积72 680.5 hm2,柞蚕茧产量14 551 t,柞蚕茧产值38 807.8万元。总体上来讲,2015年全省蚕业生产规模与2014年基本持平,但柞蚕茧价格波动较大,且全年呈下降趋势。2015年上半年承接2014年的柞蚕茧价格,呈高位运行态势;蚕农和经营商贩有囤积惜售的心理,但总体供需平衡;2015年下半年,受国际柞蚕丝价格大幅下降的影响,秋柞蚕茧价格下降幅度较大,从春季的36元/kg下降到秋季的24元/kg,下降了1/3。
1.2 特色刺绣文化产业发展迅速
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丝绸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丝绸文化和蚕丝利用可追溯到唐朝。在距今1 300年前的牡丹江渤海国(公元968—926年),满族人的祖先就开始以蚕丝刺绣作为生活用品,渤海靺鞨绣、中华蚕翼绣是东北刺绣的杰出代表[1]。渤海靺鞨绣起源于距今1 300年前的渤海国靺鞨族刺绣针法,至今,传承千年的渤海靺鞨绣是流传在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技艺的总称,它是靺鞨、女真、满族刺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2]。渤海靺鞨绣是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并入选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和2015年米兰世界博览会。2015年2月10日,满族古刺绣“渤海靺鞨绣”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4批保护名录[3]。中华蚕翼绣是将原料特质、艺术创意和技艺创新融于一体的文化艺术,有着鲜明的东北文化特征。2014年,中华蚕翼绣作品《那年冬季重返莫斯科》作为国礼赠送给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得到了俄方好评[4]。数据显示,2015年黑龙江省真丝刺绣产业创经济效益近亿元[4],大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1.3 柞蚕蛹、蛾及幼虫的加工食用广受欢迎
柞蚕蛹、蛾及幼虫作为美食原料,深受东北地区人民群众的喜爱。柞蚕蛹、蛾及幼虫的制作方法多样,煎、炒、烹、炸及烧烤均可,常见的有干煸、烧烤蚕蛹,油炸、烧烤蚕蛾;也有以柞蚕幼虫作为馅料包包子的。目前,黑龙江省柞蚕蛹、蛾及幼虫食材实现了百分之百的省内消化,柞蚕蛾更是供不应求,出现了供销两旺的局面。食用柞蚕蛹、蛾及幼虫所创造的产值在蚕业产值中的比重已超过80%,柞蚕茧价格决定因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理念的改变,食用绿色健康的柞蚕蛹、蛾及幼虫必将日益受到推崇,通过饲养生产供人们食用的柞蚕蛹、蛾及幼虫作为黑龙江省柞蚕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确保蚕农真正实现增产又增收,提高蚕农的生产积极性,推动黑龙江柞蚕产业的发展。
1.4 果桑产业发展形势喜人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生态脆弱地区,也是三北防护林的重要建设地区。从2006年开始,黑龙江省以齐齐哈尔市的甘南地区为中心,同时辐射周边,建设了133.3 hm2的果桑生产基地,目前已进入桑椹盛果期。由于甘南地区干旱少雨,生产的桑椹甘甜,品质优异,除了满足市场采摘外,还开发了桑椹果干、桑椹露酒、桑椹果汁等,生态与经济效益显著,2015年产值达500多万元。目前,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黑龙江省较大的城市已开展桑椹采摘旅游,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如2015年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栽植了1.67 hm2的果桑,生产的桑椹采用互联网+的形式,同时结合蔬菜+桑椹的配送方式,实现桑椹销售7 000 kg(桑椹价格为34.00元/kg),总收入超20万元,平均每667 m2果桑园产值9 500多元,由此可见果桑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时代的发展,蚕业生产将从过去的“栽桑养蚕”向现在的“栽桑养人”的方向转变。
2.1 蚕业发展的优势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蚕业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全省坡度在15°以下的坡耕地及“五荒”(荒沙、荒山、荒沟、荒滩、荒坡)资源约700万hm2,在平原、浅山地区退耕植桑,发展生态经济林,具有明显的生态作用,发展潜力巨大。二是黑龙江省冬季寒冷漫长,病虫害相对较少,是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大省。三是黑龙江省夏季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养蚕饲料营养物质累积充分,适口性好,是优质蚕茧、蚕蛹、蚕蛾和桑椹的理想产地。四是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柞蚕“二化一放”生产基地,生产的柞蚕茧丝质优良,柞蚕蛹蛹质饱满、口感好,产业特色突出。五是随着柞蚕蛹的加工食用日趋普及,柞蚕茧价格将稳步升高,养蚕比较效益好,农民饲养柞蚕的积极性提高。
2.2 蚕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柞蚕丝对国外市场的依赖性强。柞蚕丝作为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对国外市场过分依赖,国内市场开发不足。二是柞蚕茧价格不稳定。2015年国际柞蚕丝价格低迷,由于没有柞蚕丝储备调节机制,直接影响到下游的柞蚕茧收购价格,使收购价格持续走低。目前,我国柞蚕茧收购企业普遍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盲目跟风现象严重,更加剧了柞蚕茧价格的大起大落。柞蚕茧价格的剧烈波动,不利于柞蚕产业的平稳健康发展。三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黑龙江省柞蚕生产分散,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区位优势不明显,生产要素成本高,难于形成规模连片经营优势。四是蚕桑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小。黑龙江省虽然开发了一些蚕业综合利用产品,但普遍存在品牌认知度低,市场规模小而不强的缺点。
3.1 建设柞蚕生产示范基地
黑龙江省林地资源丰富,其中宜蚕柞坡面积160万hm2,可放养柞蚕20万把,发展潜力巨大。结合黑龙江省林业转型,建议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柞林资源,使闲置的柞林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在全省建立蚕业生产示范基地,引导蚕业生产向集约化、生态化方向发展。通过建设柞蚕示范基地,加快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利用,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2 开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
积极引导开展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使原来的蚕业生产从单一的第一产业逐步向既有第一产业又有第二、第三产业的复合型产业方向发展;深入开发家(柞)蚕蛹、蛾、幼虫食品及药品,从营养、健康的角度合理地引导群众消费。借鉴其他省份的成功经验,合理开发利用独特的蚕业资源,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蚕业的第二、第三产业。目前,黑龙江省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已有蚕蛹粉、雄蛾酒、桑椹酒、桑椹汁、桑叶茶等产品,但这些产品普遍存在品牌认知度低、市场规模小等问题。要通过规模化、专业化以及产业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蚕业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上来,实现黑龙江省蚕业的跨越式发展。黑龙江省每年的6月至7月,可采摘的果品极少,而此时正是本省桑椹的成熟期。寒地优质果桑品种龙椹1号,是发展桑椹观光采摘的理想果桑品种,建议在哈尔滨、大庆等较大城市的周边建立果桑种植基地,发展桑椹采摘、桑园观光农业等,打造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3.3 发展真丝特色刺绣文化产业
黑龙江省蚕丝资源丰富,而渤海靺鞨绣、中华蚕翼绣是东北刺绣的杰出代表[1],建议加大发展刺绣文化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刺绣需要大批绣工,可以解决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刺绣产品也可以作为收藏品与纪念品,开拓旅游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3.4 增加科技投入与加强技术研发
建议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主导、社会资本为主体,增加对蚕业科技的投入并加强技术研发。科技创新是蚕业发展的基石,没有创新就没有真正的发展。加强新品种的选育,用好“高寒品种”资源,加快耐寒、高产、优质果桑品种的选育及应用。目前,黑龙江省蚕业研究所选育的适合本省栽培的果桑专用品种有龙椹1号、龙椹2号(2017年备案审定),这些果桑专用品种的桑树通过配套栽培技术可以实现当年嫁接、当年定植、第2年结果。加强省力化养蚕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创新与推广,如加强双层双基质扦插营养钵(ZL201420599229.7)[5]、一种桑籽筛选装置(ZL 2015 20380590.5)[6]、卷帘式简易家蚕熟蚕收集器(ZL 2013 20606999.5)[7]等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3.5 建立柞蚕茧和柞蚕丝收储调节机制与加强市场营销
建议建立国家或省级柞蚕茧和柞蚕丝的收储调节机制。通过柞蚕茧和柞蚕丝收储调节机制,引导柞蚕茧价格达到合理预期,抑制不法商贩的跟风炒作,保障柞蚕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借鉴家蚕茧、丝收储办法,在柞蚕茧价格低迷时,通过收储调节基金,增加柞蚕茧、柞蚕丝收购拉抬价格;柞蚕茧价格过高时,适当抛售柞蚕茧、柞蚕丝平抑价格。通过行业立法,建立企业诚信档案,打击不法商贩过度炒作、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
市场营销一直是黑龙江省的短板,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等、靠、要”的惰性心里,加强市场营销,培育壮大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增强危机意识,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黑龙江省丝绸刺绣企业市场营销做的相对较好,可以通过捆绑式营销的方法,把相关蚕桑产品推广出去。
总之,黑龙江省作为中国最东北部的省份和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纽带,蚕业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已经生根、发展与壮大。在经济新常态下,我们更要坚定不移地弘扬丝路精神,通过“变革”与“创新”,实现黑龙江省蚕业的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
[1]李克亮.白山黑水孕育出的千年古绣[J].文化月刊(下旬刊),2014(12):84-89.
[2]马腾.“渤海靺鞨绣”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批保护名录举行揭牌仪式[N].牡丹江晨报,2015-02-07(A2).
[3]杨海全.“渤海靺鞨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EB/OL].人民网,(2015-02-10).http://hlj.people.com.cn/n/2015/ 0210/c220024-23862502.html.
[4]褚晓静.中华蚕翼绣第三代传承人:“我的绣品作为国礼 送给罗戈津”[EB/OL].黑龙江新闻网,(2014-07-03).http://hlj.hljnews.cn/system/2014/07/03/010126068.shtml.
[5]叶青雷,李志,任淑文,等.双层双基质扦插营养钵:ZL 2014 20599229.7[P].2015-01-07.
[6]叶青雷,李志,任淑文,等.一种桑籽筛选装置:ZL 2015 20380590.5[P].2015-10-07.
[7]李志,张跃辉,任淑文,等.卷帘式简易桑蚕熟蚕收集器:ZL 2013 20606999.5[P].2014-05-07.
[S88-9]
C
1007-0982(2016)03-0065-03
10.16839/j.cnki.zgcy.2016.03.017
2016-03-03;接受日期:2016-06-09
黑龙江省级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5]。
第1作者信息:叶青雷(1981—),男,山东临邑,硕士,农艺师。Tel:0451-86687128,E-mail:yeqinglei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