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宏
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治疗效果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陈宏
目的研究甲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84例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运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愈22例(52.4%),好转18例(42.9%),未愈2例(4.8%),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愈13例(31.0%),好转17例(40.5%),未愈12例(28.6%),总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甲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甲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较为常见,发病率极高,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较好,部分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黄疸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较差,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及时有效的诊治至关重要。随着祖国医学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在治疗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合并黄疸患者中有显著的成效[1]。现对本院收治的42例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本院84例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均符合《传染性疾病诊断标准》中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运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7~42岁,平均年龄(25.20±5.77)岁;谷丙转氨酶(694.21±32.27)IU/L,谷草转氨酶(564.23±56.22)IU/L,总胆红素(164.29±16.90) μmol/L。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43岁,平均年龄(24.47± 6.27)岁;谷丙转氨酶(684.28±26.67)IU/L,谷草转氨酶(536.85± 57.20)IU/L,总胆红素(154.22±13.94)μmol/L。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检测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及退出标准 排除标准:①心、肺、肾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②近期有生育需求,妊娠和哺乳妇女;③肝肾功能不全,混合有其他型肝炎者;④近期接受过其他抗病毒治疗或免疫调节治疗者。退出标准:①资料不全者;②严重不良反应、并发症、特殊生理变化等,难以继续治疗者;③违背临床治疗方案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患者给予卧床休息、清淡及低脂饮食,静脉滴注还原型谷胱甘肽用以保肝治疗,同时给予门冬酸钾镁、维生素K1、水溶性维生素等营养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方剂组成:茵陈30 g,栀子、大黄、茯苓各10 g,银花20 g;胁痛者加柴胡20 g、郁金15 g;恶心、呕吐者加橘皮、竹茹各15 g;水煎服,1剂/d,20 d为1个疗程,小儿剂量酌减。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治疗期间详细记录病情改善情况(如皮肤巩膜黄染、疲乏无力、食欲差、厌油腻、肝区疼痛及尿液颜色)及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出院后院外随访6个月,评估临床效果。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均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谷丙转氨酶水平<80 IU/L、谷草转氨酶<80 IU/L、总胆红素<40.6 μmol/L;未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不明显或无缓解,谷丙转氨酶水平>80 IU/L、谷草转氨酶>80 IU/L、总胆红素>40.6 μmol/L。总有效率=治愈率+好转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2例(52.4%),好转18例(42.9%),未愈2例(4.8%),总有效率为95.2%;对照组治愈13例(31.0%),好转17例(40.5%),未愈12例(28.6%),总有效率为71.4%。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97、8.57,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见不良反应。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肝病毒(HAV)引起的一种较为常见的病毒性肝炎,该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主要经过消化道传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甲型病毒性肝炎急性黄疸时期往往起病急,伴有发热、畏寒、乏力、食欲差、厌油腻、恶心、呕吐、腹部胀痛、腹泻、肝区疼痛、尿色深等症状。临床上大多数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预后较好,经过治疗可以获得痊愈,但少数患者病情凶险,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部分患者因治疗不当导致病程迁延,使患者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对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意义重大[3]。祖国医学在治疗该病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受到临床广泛应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现代医学证实,自身免疫反应参与肝炎的发病过程,是其主要发病机理。甲型肝炎病毒复制可引起肝细胞损伤,导致肝脏炎症和坏死;但在恢复期通常不演变为慢性过程和病毒携带者。祖国医学研究发现,该病中医发病机理为湿热蕴蒸、胆汁外溢,致使黄疸出现,皮肤迅速发黄者称为急黄。因此治疗上应以清热利湿为主,并佐以泄下。作者根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组方中茵陈具有利胆退黄的功效,并具有抗病毒作用,大黄能抑制肠内细菌的繁殖生长,可有效减少内毒素吸收,降低患者血氨浓度,研究发现大黄还具有提高血清总补体水平的作用,从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力;茵陈、大黄、栀子联合应用具有扩张胆管系统的作用,改善肝内循环,从而加速胆汁的排泄;还能抑制过敏反应,具有消炎作用;茯苓具有利湿作用,可使湿热从二便去除;柴胡、郁金能疏肝理气[4];因此以上组方标本兼治,不但能阻断或减轻肝细胞的炎症反应,提高机体抵抗力,还可有效消除胆汁瘀积,促进胆汁循环及肝细胞修复,对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肝功能疗效显著。另外,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该组方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患者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临床应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甲型病毒性肝炎疗效确切,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夏本林.加味茵陈五苓散治疗甲型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分析.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0(2):31-32.
[2]陈亚平.柴平清肝汤治疗甲型肝炎临床观察.医药论坛杂志,2009,30(17):97-98.
[3]徐闻涛.亮菌甲素联合异甘草酸镁治疗急性黄疽型肝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323-324.
[4]如克亚·艾尔肯,艾合麦提江·艾尔肯.中西药合用治疗急性黄疽型甲型肝炎50例.新疆中医药,2010,28(5):13-1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0.052
2016-03-17]
118000 辽宁省丹东市传染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