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学礼《目科正宗》与黄庭镜《目经大成》的学术渊源探讨

2016-01-28 03:49汪剑和中浚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6年4期

汪剑,和中浚

·医史文献·

邓学礼《目科正宗》与黄庭镜《目经大成》的学术渊源探讨

汪剑1,和中浚2

《目经大成》《目科正宗》同为中医眼科名著,两书的作者为清代中期有着师徒关系的黄庭镜与邓学礼。既往学者指斥邓学礼的《目科正宗》为盗刻乃师黄庭镜《目经大成》成书,《目科正宗》由此逐渐湮没无闻。邓学礼《目科正宗》与黄庭镜《目经大成》学术源流与渊源关系为何,学术界尚无一个系统而清晰的认识,成为一桩悬案。本文对两书之间的学术源流关系以及邓学礼生平、《目科正宗》概貌进行了探讨,指出了《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邓学礼与黄庭镜之间的关系。

黄庭镜,字燕台,号不尘子,福建濉川人。清代中期雍、乾时著名眼科医家,著有《目经大成》。《目经大成》为中医眼科名著,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然在中医眼科史上,另有一部也有一定影响力的《目科正宗》传世,与《目经大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中医眼科学术界争议达两百年之久。《目科正宗》(以南城邓赞夫著辑,嘉庆乙丑邓氏藏版为蓝本)为黄庭镜弟子邓学礼所撰,刊行于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早于《目经大成》刊行十多年。其缘由因黄庭镜《目经大成》虽于乾隆甲午年(公元1774年)定稿后,但并未立即刊行,而是用于授子课徒。直到黄庭镜去世后,黄庭镜之孙黄璧峰见到邓学礼所刊行的《目科正宗》,才愤然出《目经大成》家藏旧本,加以校订,于嘉庆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817年到1818年)方将《目经大成》由达道堂刊刻行世。黄璧峰在《目经大成》序文中指责邓学礼《目科正宗》乃抄袭《目经大成》,认为《目科正宗》是邓学礼将《目经大成》改换书名为《目科正宗》,并删除凡例,改易移植篇章,署上自己的名字,乃行“齐丘盗书”之事,属于“盗刻”。黄璧峰对邓学礼进行了激烈批驳,得到了当时社会名流的支持,成为中医眼科史上一段公案。自此后,邓学礼《目科正宗》因染学术污点,渐至湮没无闻,罕有研究者。但厘清《目科正宗》的学术源流,搞清其与《目经大成》之间的关系,对《目经大成》研究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拟对二者之间的学术源流、邓学礼生平、《目科正宗》概貌进行探讨。

1 邓学礼生平概况

邓学礼,字赞夫,为黄庭镜弟子,因撰著有《目科正宗》而为后世熟知。邓学礼为江西南城(今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因南城地处旴江(现名抚河)下游,故黄璧峰又称邓学礼为“旴江邓君赞夫”。旴江古称旴水,今名抚河,流经江西省广昌、黎川、南丰、南城、金溪、宜黄、临川等地。旴江一带,历代名贤辈出,如王安石、曾巩、晏殊、晏几道、陆九渊、汤显祖等。同时,旴江一带还产生过一大批著名医家,如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黄宫绣、谢映庐等。近年来,有学者将旴江一带医家,合称为“旴江医学”流派。

邓学礼出生在江西旴江南城这一学术底蕴丰厚之地,青少年时便喜好医学。后听闻邻省福建芦汀黄庭镜燕台公精擅眼科,遂前往拜师学艺、叩门请业。黄庭镜见邓学礼聪敏好学,亦乐育为怀,不靳授受,细心指导邓学礼研习眼科,并将自己所撰著的尚未刊刻的《目经大成》交予了邓学礼,作为授艺教材,邓学礼由此获得了黄庭镜《目经大成》一书。后邓学礼尽得黄庭镜之真传,返回南城,因医术高超,成为江西旴江一带眼科名家,受到时人的器重。

邓学礼著辑的《目科正宗》中,有当时名流黄永纶为该书所做的序,序中盛赞了邓学礼医技不凡,并简要载有邓氏医案两则。黄永纶说自己一次患目疾,诸医或谓风,或谓火,或谓肝热。邓学礼至,则云乃心劳肝郁而气不舒,所致“流金凌木”之症,处以方药,不数日而瘥。后黄永纶目疾再次复发,仍然是诸医不能愈,等到邓氏诊治,云乃心劳肝郁而精气不能运化,处方后又不数日而瘥。“流金凌木”的病名乃黄庭镜所创,状若胬肉攀睛,然色白而薄。《目经大成》也指出了本病的病因病机为:“忧思郁结心神损,恚怒劬劳肝气亏。饥饱不匀仓廪坏,色欲无时水火虚。土气既衰金自薄,风邪寒暑易相欺。病兼五脏惟斯症,医得无增便是除。”〔1〕认为本病病机与心、肝、脾等脏有关。由此可以看出邓学礼对黄庭镜眼科学术思想的继承。

2 《目科正宗》刊刻缘起

虽然,后世学者对邓学礼冒名盗刻黄庭镜《目经大成》为《目科正宗》的行为多有不耻。但学者若细读《目科正宗》几篇序文,其实还是能看出,邓学礼对老师黄庭镜实际是怀有深厚感情的。在黄庭镜去世之后,邓学礼追忆先师,从未否定他自己为黄氏传人的身份,并以之为荣。如《目科正宗》黄永纶序中述及,当黄永纶深异邓赞夫的医术才能时,邓赞夫回答说:“余何能?此余师不尘子所授也。”又如王运昌(王选亭)为《目科正宗》所写的序文说,当询问邓学礼“其业所自来”时,邓学礼回答“得之闽芦汀黄燕台所传”,并赞黄庭镜资才过人,每遇目疾,但经其手,医无不效,而自己所学,医之凑效,与黄庭镜同,承认了自己所师承的乃是黄庭镜的学术。邓学礼还告诉王选亭说,黄庭镜先生著有《目经大全》(即《目经大成》),自己得其真传,欲以师传所心得者遍传诸世。王选亭素来留心医学,邓学礼乃出自己所藏医书交予王选亭,说明乃师传心得,因深恐师授眼科心法失传,后世无由得见,遂请求王选亭为作序付梓。由此,乃有《目科正宗》嘉庆乙丑年(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之刊行。从此段序文来看:首先,邓氏并不否认自己黄氏眼科传人的身份,而且以身为黄庭镜弟子为荣;其次,邓氏也向王选亭说明了《目科正宗》的内容得自师传。

《目科正宗》中,还全文收录了黄庭镜《目经大成》的自序,可见邓氏对黄庭镜撰著《目经大全》(即《目经大成》)也并未隐讳。并且在邓赞夫《目科正宗》的自序中,邓氏还详细记述了自己投师黄庭镜的学医历程。邓氏在序中说自己出生于贫寒之家,三岁时父亲去世,家徒四壁,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抚育成长。稍长后,邓氏患足疾而跛,丧失了劳动力,又无钱向学,“视乡学家塾,不啻蓬瀛,四书经义,仅私淑诸人”。年十九而习药,才自学《灵枢》《素问》等医学经典,但因无明师指点,终无所得。后得见眼科名家黄庭镜,黄庭镜见邓学礼“朴诚且聪敏”,乃收为弟子。邓学礼说黄庭镜授自己“以所著《目经》”,并回忆黄庭镜授艺情形说:“(黄庭镜先生)教予炮制,教予刀针,教予脉理,阐发源流,抉其精微,而后余(邓学礼)稍知医。”一系列排比之句,充满了对先师黄庭镜的感念之情。

邓氏学成后,行医于江西、江淮、闽粤、荆襄之间。至晚年,邓氏感叹“师所授书(指《目经大成》),日以敝;所口授者,又年衰不能尽记”,而《目经大成》在黄庭镜去世后又一直未刊行,乃“大惧师传之失也”。此时,邓氏正好遇到郡县名流王选亭,在选亭先生的支持之下,才有邓学礼《目科正宗》之刊行。以上便是邓学礼《目科正宗》自序的内容。从序文可知,邓学礼是感念黄庭镜的师授恩德的,其刊行《目科正宗》的目的也是为了传承黄庭镜眼科学术,为后人留下黄氏眼科心法。《目科正宗》并未隐讳黄庭镜师授心法,几篇序文也曾多处交代。但甚为不妥的是,《目科正宗》刊行后,封面竟然冠以“南城邓赞夫著辑”“邓氏藏板”的名义,徒增冒名盗刻之罪,以此招致非议,成为《目科正宗》一书的污点。

客观而言,邓学礼刊行《目科正宗》时,黄庭镜已经去世,而邓学礼与黄氏后人交往并不多,《目经大成》又久未刊行,邓学礼主要是出于担心黄氏眼科心法失传的想法,而整理师授医书与眼科心法的。因此,虽然《目科正宗》有欺世盗名之嫌,但若站在继承发扬黄庭镜眼科学术的角度上来说,《目科正宗》在清代中后期的眼科学界有较为深远的影响,邓学礼也是有功劳的。后来黄庭镜之孙黄璧峰见到《目科正宗》刊行后,愤怒地指责邓学礼有三大罪状:一是冒名;二是去其序例,任意窜易;三是内容舛谬殊甚,有负先志,贻误后人。实际上,从《目科正宗》的内容来看,邓学礼得到的黄庭镜《目经大成》恐怕并非是最终定稿,加之邓学礼年衰而不能尽记,且鲁鱼亥豕、师徒授受各有差异,故《目科正宗》的内容、篇章顺序等与《目经大成》有所出入,也是可以理解的。

3 《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的比较与分析

3.1《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的比较

笔者曾走访山东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考察了《目经大成》达道堂刻本、两仪堂刻本、文馨堂刻本、述古堂刻本、宏道堂刻本以及《目科正宗》南城邓氏家刻本等几个本子,对《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进行了初步比较。

通过比对,《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除序文、跋文、凡例的差异外,正文的差异主要有如下几点:

(1)《目科正宗》比《目经大成》缺了几个篇章,包括《目经大成》卷之一上的“内景图说”“十二经经络贯通血气并手厥阴手少阳改错”“运气正误”“五行存疑”与卷之一下的“诊不专主寸关尺议”“贤不荐医辨”“信巫不信医论”“人情论”“勿药元诀”。

(2)《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两书卷首“形图”的第一图均为“脏腑表里三阳三阴轮廓贯通”,但两图的“三阴三阳”排列顺序不同。

(3)《目经大成》卷首“形图”最后为“针割钩烙图式”与“针割钩烙用法”,图绘了眼科手术器械七种,七种器械分别是金针、刀、铲、钩、烙、三棱针、夹,并简述了这七种器械的适应症。《目科正宗》卷首“形图”最后为“夹炙针刀钩烙全具形图”,图绘了竹夹、眉刀、月斧、银钩、火烙、银针、金针、三棱、钩镰、毫针等十种眼科手术器械,比《目经大成》多银针、钩镰、毫针三种,月斧与《目经大成》铲的形式相近。《目科正宗》未述十种器械的适应症。

(4)《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的篇章次序互为颠倒。如《目经大成》卷之一上的“点服之药用须适宜说”“制药用药论”位于全书的前部;而在《目科正宗》中,两篇位于该书的卷末。《目经大成》卷之一下的“证治语略”,在《目科正宗》被置于卷四“十二因”之末。

(5)《目经大成》卷三为方剂部分,主要为方剂八阵的内容。《目科正宗》卷九到卷末亦为方剂部分,其中卷九到卷十六为方剂八阵,卷末“目科秘要”为外用方药等内容。两书方剂部分也有所差异,如《目经大成》所收录的方剂按八阵排序,顺序为补、和、寒、热、攻、散、固、因;而《目科正宗》将攻阵、散阵放到了寒阵、热阵之前,顺序不同。《目经大成》卷之一下的末尾为“诸药外治”,叙述各种眼科外用药;而《目科正宗》将眼科外用药的内容放在全书的末尾卷末“目科秘要”一卷中,与前八卷“方剂八阵”首尾衔接,共为方剂部分。

(6)一些篇名、方名、病名略有差异。如《目经大成》“风引喎斜”,《目科正宗》作“风引喎邪”;《目经大成》寒阵“秦艽鳖甲散”“四生饮”“酒煮大黄丸”,《目科正宗》作“秦艽鳖甲饮”“四生散”“三黄丸”等。

3.2《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差异问题的分析

以上即是《目经大成》与《目科正宗》的主要差异。笔者对两书差异问题的主要看法有以下几点:第一,《目科正宗》是否是全部删除了《目经大成》的序文和凡例?《校刊目经大成序》中,黄香泉认为邓学礼是“去其序例,任意窜改,攘为己有”。这一说法其实带有感情色彩,是出于对邓学礼冒名盗刻的激愤,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如是,如《目科正宗》保留了《目经大成》中黄庭镜的自序;而凡例只是较《目经大成》简短而内容重叠。《目科正宗》凡例共九条,不过较《目经大成》十一条凡例简短罢了。第二,《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正文的少部分差异,是否全部都是邓学礼的故意篡改?黄香泉认为邓学礼是“任意窜改”。但实际上《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的差异,少部分是出自邓学礼的篡改,如对《目经大成》正文中“庭镜”“不尘子”等黄庭镜自称语的删除与改动,其余大部分恐怕主要是版本差异的因素,而非邓氏“任意窜改”。黄庭镜《目经大成》初稿完成于乾隆辛酉(公元1741年)“春雨洽旬”之季,其后三十余年,曾反复多次修改补充。如卷二中“花翳白陷”一症后,附有一则医案,时间为乾隆壬申(公元1752年)仲冬,这已是在初稿完成后的十一年了。在“甲午中秋后一日书事”小序中,黄庭镜明确说他写作该书乃“披沙拣金,博采详说,又越十数寒暑,稿数易,书始定”〔1〕,直到甲午岁(公元1774年)中秋后一日,黄庭镜七十岁时,补小序附于书末,《目经大成》才最终定稿。

由此来看,《目经大成》的写作历时三十余年,由于黄庭镜反复修订,其中形成了至少四个版本。邓学礼跟随黄庭镜学医,很有可能得到的并非是《目经大成》甲午年的最终定稿。如两书卷首的形图,第一图的三阴三阳排列顺序不同,最后两图的器械数量不同;又如两书的凡例,《目科正宗》的凡例与《目经大成》凡例相仿而简短;以及缺少的“太乙膏”“玉红膏”两首重要的外科方剂等。这些不太可能是邓氏的有意窜改,而很有可能是邓氏在公元1741年到1774年之间追随黄庭镜学医,得到的《目经大成》是早期初稿,而非最后的定稿。故笔者认为《目科正宗》与《目经大成》正文的差异问题,一部分是邓氏的有意篡改;而很大一部分则可能是邓氏所得到的《目经大成》版本差异的问题;也有可能是黄氏后人在刊行《目经大成》时,为了以示与《目科正宗》的区别,对《目经大成》原本进行过少量的增补和改动。第三,《目科正宗》不少篇章次序与《目经大成》不同,是不是《目科正宗》都是不妥的呢?《目科正宗》一些改动,以及和《目经大成》定稿的差异,在黄庭镜之孙黄璧峰看来都是“舛谬殊甚”的,但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固然,《目经大成》的最终定稿远比《目科正宗》为完美,但《目科正宗》也有一些自身的优点,如卷首形图最后两图,《目科正宗》的器械比《目经大成》多出三种。又如篇章次序编排上,《目经大成》将“诸药外治”的外用方剂放在卷之一下,插在书中;而《目科正宗》将外用方剂放到卷末,与卷九到卷十六的方剂八阵前后承接。这种编排顺序可能更为合理,更利于学者的阅读和方剂查阅。现代学者李怀芝等人整理的人民卫生出版社版的《目经大成》,便将该书“诸药外治”的外用方剂放到了书末、方剂八阵之后〔2〕,也间接赞同了邓学礼《目科正宗》对外用方剂部分的编排顺序。

4 结语

综上而言,《目科正宗》虽为邓学礼冒名刊刻的作品,但其内容多可反映黄庭镜《目经大成》前几稿未定稿的概貌,内容也多有可采之处,对黄庭镜生平的研究、《目经大成》版本的研究、中医眼科临证学术的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

[1]黄庭镜.目经大成[M].清嘉庆丁丑年达道堂刻本:卷之二下;卷之三下.

[2]黄庭镜.目经大成[M].李怀芝,郭君双,郑金生,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R276.7

:B

:1002-4379(2016)04-0230-04

10.13444/j.cnki.zgzyykzz.2016.04.00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2010gj09)

1云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医史文献教研室,昆明6505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化中心,成都610075

汪剑,E-mail:wangjian1979abc@126.com

【关键词】目科正宗;目经大成;邓学礼;黄庭镜;古籍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