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海峡旅游》杂志举办了第一届“两岸乡村发展论坛”,论坛的议题是“可持续的乡村,可持续的旅游”。决定办这届论坛,最初是因为我们接了一个任务,制作一本全面介绍福建省乡村资源及旅游项目的图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方面感叹福建省旅游资源之丰富、多元,传统保存良好,另一方面也发现,大多数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是喧闹的、庸俗消费式开发,乡村在这些项目面前被物质化为一片可供采摘的果园,土鸡土鸭,CS野战及团建游乐园,搭配上由资本堆砌出来的,与乡村气质格格不入又弥漫着山寨味道的“度假园区”,此种格调的“乡村旅游点”在各山清水秀之地不断复制生根,铺张开来,让人心里惋惜又烦躁。在这些项目那里,乡村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传统、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是不存在的,更不要说值得尊重了。而这些项目所能给当地带来的短期利益,很难说这些利益是否能为当地村民得到,以及是否能够反馈至村落的良性发展建设之中。
正是这种现状,敦促着我们,从一种更切实必要的出发点,去为福建的乡村做点事。一场论坛,请来大陆、台湾乡建及乡村规划方面的各路专家,让他们讲讲自己对乡村怎么看,自己是怎么建设与培育乡村的(再造魅力故乡),便顺理成章了——在行动之前,理清认识至关重要。
回想起这首届论坛,仓促与不周之处不少,但慰藉更大。从北京绿十字朴实扎实的乡建理念,到规划设计院真刀实弹的案例演示,再到“返乡青年”陈统奎,这位80后年轻人乡村经验上令人惊讶的接地气的智慧与圆熟。而不管嘉宾还是听众,都对我们表示出了最大的善意与支持,因为这样的一个议题,以及这议题底下的“干货”在他们看来是有价值的。也正是在这届论坛上,从嘉宾的发言中,我们引发出了资本与乡村的问题,“大资本并不适合乡村,因为大资本所要求的快速的、丰厚的回馈,是乡村很难给到的”。我相信,当时论坛上在座的村镇干部、政府领导,习惯了“招商引资”思维的他们,在听到这种判断时想必也有所触动。这恰恰是我们希望促成的:一种在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领域,各家观点、观念、模式的百家争鸣、展示竞争,以及在这之上,对于“善意”、对于可持续等商业价值及利益更前端的态度的强调。
时隔一年半,与当年那届论坛相比,乡村这个领域,变化惊人。2015年,乡村成为中国最热的一个领域,也频频在国家政策及战略中亮相。伴随着城市建设用地的饱和,规划设计院、资本方、策划运营机构、创业青年……前所未有,纷纷涌向乡村。单就去年11月份,从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上统计,在乌镇、厦门、昆明、南宁各地,总共有不下4场大型的乡村规划及乡村发展论坛!而在关于乡村的认识上,“社区营造”这一来自台湾的专业词汇,也渐渐在官员、村干部的口中出现。以至于我恍惚看到这样一幅图景:各路英雄好汉都在赶往乡村,这其中,有共识,也有矛盾,有善意,也有欲求,各种不同的经验与路数在这里相遇、碰撞,激发出化学反应,乡村,又好似成了最后一片“战场”!
这当然是好事儿,但这其中也不能不说没有泡沫。而面对这样一片热海,我们以媒体的身份,毅然决定一头扎入,相比两年之前的那场论坛,初心是不变的,但问题恐怕也要与时俱进,更加深入与务实。
去年年底,我走访了龙岩的三个乡村,这三个乡村,从老宅子到周边环境,放在全国来讲,都称得上是清秀喜人。第一个村子,已经完成了规划建设,村民全部从老村迁出,准备搬入老村对面整齐划一小别墅群的新村。这座老村,格局完整,村前便是作为风水塘的一大片荷塘,而一塘之隔的新村,以城市的方式,规划了小广场、瀑布景观,我们去的时候,人工水泥的瀑布墙因为夏季泥石流而坍塌,留下一片生硬的工地现场。第二个村子,是一个葫芦型的小桃源,对外只一个出入口,进去是片葫芦肚一样的小山坳,稻田与老宅子的白墙交映,非常有村落的宁静美好。这个村子,规划图纸已经拿在手中,而图纸,大概也是通用的简单化一的功能分区思路。第三个村子,九龙江的上游沿村而过,村中大宅美轮美奂、形制相当有特点,这个村子正愁还没钱找人做规划,没钱梳理村落公共区域与设施,我们看到,曾经是家族书院的一栋漂亮二层小宅,现在却被用作猪圈。
这三个村落,个个都有其代表性。根据住建部总经济师赵晖在去年11月表示的,“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改革创新,大幅提高乡村规划的易编性和实用性,力争实现乡村规划基本覆盖,结束农村无规划、乱建设局面。”就如同龙岩这三座村庄,这将是极大的需求,同时也埋藏着利益驱动下,不问村庄、一张图纸走天下的规划快速毁掉一个个古老村落的危险。
而与此同时,那些真正在以乡建的方式去重整与活化乡村的,又不免时时有势单力孤之感:乡村建设不仅需要钱,也需要人;不仅需要专家的人,也需要参与建设、经营,去将一种良性的气候共同营造起来的人。
形势也喜人,形势也迫切。故此,当我们决定在2016年一头扎进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的火热现场之时,我们决定以这一领域最迫切也争议最大的十一个问题开局。在这些问题面前,我们不预设立场,我们呈现各路专家的立场、观点,我们希望自己变成最良好的争鸣的舞台,观众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评判或选择、借鉴。因为,不同的村落有不同的条件,也就必然导向不同的做法,实事求是而不是一个方子救天下才是理性的思维,“不同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很高兴,在我们这个特辑中,近30位专家畅所欲言,其中有激进,有温和,有开放,有兼收,我们相信,对于摆在福建的乡村、全国的乡村面前的各种紧要问题,即便没有一封立竿见影的药方,至少它也能提供给您开启问题的一个更加成熟与务实的思想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