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枚 远 方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225009)
“淮左印象”中国男高音之夜听后感——以中国美声张美林等跨界音乐会的演唱为例
蒋 枚 远 方 (扬州大学音乐学院 225009)
摘要:作为扬州大学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通过观摩本院院长张美林教授在音乐会中的演唱,从张美林的个性特质、为师之道、美学情感和此次音乐会张美林教授的演唱特色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一些理解和看法。
关键词:扬州大学;张美林;美学情感;演唱特色
2015年11月21日晚19点30分,“淮左印象”中国男高音之夜——最美·震撼跨界音乐会在扬州市音乐厅成功举办。
本场音乐会是陈勇、张美林、王铁钢三位男高音继西安音乐会之后的第二场演出,一首三人合作的《我的太阳》作为开场,象征着音乐会像太阳一般,给人温暖和无限的光芒,为此次音乐会拉开了序幕。这场音乐会将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通过他们三位自己的见解和演绎呈现给观众,并给观众们留下了快乐美好的回忆。这样一台音乐会,与其说是男高音之夜,不如说是与人同乐、欢聚一堂的音乐盛会。
张美林是扬州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声乐硕士、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全国高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理事,江苏省声乐学会副主席。这些成就都一一证明着张美林教授在事业上的成功。
1980年,张美林教授师从南京艺术学院李宗璞先生学习声乐;1987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声乐表演专业;1995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黎信昌教授攻读研究生;后因为成绩优异,2001年,被“国际声乐大师班”选中,被推荐到匈牙利、奥地利国家歌剧院研究生院系统的学习美声唱法和歌剧表演艺术,先后师从阿迪纳·弗洛普、拉斯洛·亚士及库迪;张美林教授性格爽朗,在平日上课时,或与他相处时,都能感受到他积极乐观的无限活力。张美林教授深厚、底气充足的声音音色,令人感到宏伟宽厚。在我院的音乐琴房楼里,常常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即使站在走廊的尽头,也能听到他嘹亮、宽厚及特有穿透力的“美林声”。
笔者阅读了张美林教授缅怀其恩师的文章《璞玉浑金——李宗璞声乐教学风范追思录》,在文字中,透露出强烈地思念之情。其恩师严谨的教学、大气的为师之道、独特的教学理念等都深深的感染着他。在这篇文章中张美林讲到:“李宗璞老师对学生声音的敏感度已超过科学研究”,为什么在意识不清楚的情况下老师听到熟悉的声音会联想到具体的人?这或许是无法用科学去解释的问题,然而我们也不愿用科学去解释,笔者愿意相信这也就是张美林老师现在对艺术独有的、对学生充满殷切希望的情缘。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让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张老师在教学中无疑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的。张美林老师多次强调声乐训练及演唱时“方法”很重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老话是个很好的依据。正确的歌唱方法是每一位优秀声乐学习者必备的基本技能。关于男高音的训练,张老师在多篇文章中都有提到,也有细致的讲解,他认为:“男高音训练必须明确两个问题:其一是男高音的高音一定是真假声混合而成的(有人称轻机能与重机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其二,男高音的高音训练是一种机能训练,它是通过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力量训练而获得的一种发声能力。”
在笔者的印象中,张老师总是给人一种不明觉厉、不怒自威的形象,难以让人接近。可是每逢遇到张老师的学生,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崇拜、敬畏且愉快的表情。张老师对学生是出了名的严厉。我总是能听到他们在音乐楼里勤奋的练习声,有时他们也会因为背不上歌词而被张老师批评,但他们更会因为得到张老师夸奖和细致的指导而兴奋不已。
我们现在身处的具有新型现代化社会的中国,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经历过刀光剑影,面临过改朝换代,掀起过文化的惊涛赅浪,画出了改革开放的圆圈,走出了紧闭的国门,冲开了人们思想的禁锢。运用马克思原理来纵观历史,人类应该在否定与再否定中不断成长,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鲜事物。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学习、相互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人类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不仅是张老师的美学思想,现代人的美学思想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可忽视、不容小觑。正如张老师的求学一样,跟随不同的老师,所拥有的观念都会有各自的特点。仅从张老师拜师的两位老师身上,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张老师所能够被感染到、熏陶到的思想。
在张美林教授文章《唱教合璧 心歌双唱——与温可铮先生学习日子的回顾与追思》中写着,“恩师经常告诫我们,歌唱时一种文化的表达,是人的心象的真实呈现!美妙的声音均来自纯洁的心灵、做人要堂堂正正,心气就正,歌就唱得大气!他经常提醒我们说,声乐不是技巧的类比,是文化底蕴的较量,亲切话语,如沐春风,让我们体悟出“功夫在诗外”的深刻道理……”这与笔者采访过张教授所说相一致,张美林教授的观点就在于“心声双唱”;《宗仰自然 璞玉浑金——李宗璞声乐教学风范追思录》中“……先生琴房的沙发旁放置着一台双卡录音机,上课时她经常放一些国内外歌唱家的演唱录音,带领我们一起分析其声音特点、音乐风格和艺术表现……”从求学的时候起,张老师就开始接受非常细致的教育;《中西交融 自出机杼——黎信昌教授歌唱表演与声乐教育思想探微》中“在表演时,黎教授特别强调作品的风格、语言和音乐的三者完美和谐体现,他从不孤立局部及单个问题。……此时,黎教授从剧情分析、角色塑造、演唱提示等方面予以明晰,首先帮助……”;《厚德载物 乐者乐也——跟随温可铮先生学习的日子》“先生曾说,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表达都是一致的,都体现人性的光辉,抒人间之情。艺术载体之间是文化同构的,所谓殊途同归。”在这篇文章当中,作者提到,音、书、画三者兼修,而这将是其歌唱音乐中蕴涵着坚实艺术文化的支撑。
在三位男高音联唱《游击队之歌》片段时,当歌词出现“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时,应该有一种得意洋洋、自信的情感状态,张老师运用弱起渐强的处理进行演绎,很是生动,此时,张老师的身体稍稍往前倾,右脚在前右手放在身体前方,示意自己控制音量及音色;在与女高音歌唱家刘
张老师在演唱中,有着抒情歌曲的优美情愫、有着怀念歌曲的悠长心情,与他男高音极尽完美的配合都很好的展现给了观众。演唱情感表达丰满、雄伟,如《等待》中,“我为什么还在等待?”一个问句,使听者心中的期待是一个人在思考人生的问题,应当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疑惑,张老师的演唱使我感受到的是一种纠缠的、痛苦的困扰,是一种更深切的思考;又如,在《桥》的演唱中,张老师表现的远在他乡的游子的思念之情,与声音配合,面部表情舒展开来,让观众们深刻接收到音乐中的情感审美信息。
在音乐会结束之际,观众一直要求着返场,掌声不断且声音越来越强,男高音连续返场,观众迟迟不肯离场,这也说明了本场音乐的成功。本文仅是笔者在自己能够感受到的范围内,对张美林教授的演唱的思考与表达,如有失误,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张美林.关于高师声乐教学的再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4.04.
[2]张美林.唱教合璧 心歌双唱——与温可铮先生学习日子的回顾与追思[J].人民音乐,2012.04.
[3]张美林.宗仰自然 璞玉浑金——李宗璞声乐教学风范追思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8.02.
[4]张美林.厚德载物 乐者乐也——跟随温可铮先生学习的日子[J].人民音乐,2010.04.
蒋枚,扬州大学音乐学院,2015级音乐与舞蹈学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远方,扬州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美学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