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变成诱人的乐园
——迪士尼化景观现象思考

2016-01-28 16:00:01万子菁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401331
大众文艺 2016年15期
关键词:德波迪士尼乐园

万子菁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 401331)

当世界变成诱人的乐园
——迪士尼化景观现象思考

万子菁 (四川美术学院影视动画学院 401331)

2016年6月16日世界第六个迪士尼乐园在上海正式开园。迪士尼作为美国大众文化在在全球范围内的代言人,无论是电影、电视、读物还是主题乐园,甚或是其余各类由影视作品衍生而来的商品,在全球范围内已然形成了强势多元的文化扩张业态。针对这一现象本文综合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对世界迪士尼化现象进行了浅析。

景观;迪士尼化;文化商品化

本文为2016年四川美术学院科研“景观社会视域下的电影语言研究”项目16ky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迪士尼化的景观

景观,原意为一种被展现出来的可视的客观景色、景象,也意指一种主体性的、有意义的表演和作秀。半个世纪之前,法国思想家、先锋艺术家居伊.德波,在其哲学批判理论著作《景观社会》中就曾预言过人类生活的一种可能,那就是真实的社会生活将被表象所取代。早在“全球化”一词作为一种世界范畴的共识之前,德波已深刻探讨了阶级分化、文化同质以及大众媒体的问题。

从景观意义上理解所谓迪士尼化,意指迪士尼动画世界所营造的奇幻景象在主题公园、商场购物区及各种娱乐消费场所的景观再现。迪士尼公司成立于1923年,初期从事动画电影制作,逐步发展为多形态的传媒公司,但动画片制作始终是其主体,类似于一个公司的拳头产品,世界各国迪士尼乐园的童话空间构造,经典人物形象也都来自于这个影像创意母体。随着迪士尼化向更为广泛的日常生活空间渗透,其奇观化表象之下的本质仍是一种文化消费行为。

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主动、积极、高强度的文化入侵带来了整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景观化。在波德里亚的眼中,后现代美国的本质就是一个迪士尼乐园,而迪士尼作为典型美国文化的符号表征本身已经成就为典型美式景观,成为可以被充分消费的文化商品链。

波德里亚说过,“原始社会有面具,资产阶级社会有镜子,而我们有影像。”经历九十多年的世事沧桑,烙印了迪士尼符号的各类产品巧妙地在近一个世纪的时代变迁中,在视觉或称图像转向大潮中几度沉浮却又始终保持着持久而又惊人的生命力,正是因为迪士尼化的文化商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创造了一个超现实的乌托邦景观,将世界化为影像,将令人沮丧的现实,赤裸裸的物欲世界,阶层划分明确的真实世界,掩盖在虚假的人人平等,人人消费,人人快乐的幻象景观之下。

二、作为景观本身而存在的迪士尼奇幻故事空间

早在公元四世纪,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在他的《理想国》中大胆畅想了人类的未来,这部传世之作完成了人类童年时代对未来终极社会的大胆设想,为后人预设了一个乌托邦式的未来生活图景。时至今日,迪士尼乐作为人类为自己构建的想象共同体最具代表性的实践成果,为世人营造了一个以泛消费化和快乐哲学为主导理念,以奇幻故事为叙事背景架构的跨越国族、地域、甚至是超越时间的庞大的传媒帝国。

其中,作为景观本身而存在的奇幻故事空间营造无疑是迪士尼动画世界最典型的空间话语,简单地说就是一种跨地域甚而发展为一种“飞地”哲学的空间叙事。纵观观众耳熟能详的迪士尼经典影视作品,其讲述的动画故事空间跨度不可谓不大,既可以是《狮子王》中壮观的非洲大陆,也可以是《海底总动员》中神奇的海洋世界;可以是《风中奇缘》里瑰丽的美洲新大陆,更可以是充满古中国风情意蕴的《花木兰》中古色古香的东方景观。而今年上档的动物乌托邦电影《疯狂动物城》更是发生在一个由各类动物和谐同构的虚构空间中,这个寻不出来路的“疯狂”城市即是一个典型的理想国,一个超越具体时空语境的所在。而以影像产品为创意点衍生的迪士尼乐园更是如此,其本质上是一个幻象空间,这种幻象空间与时下流行的基于信息技术创生出的虚拟空间二者实际上一种异质同构,它既存在于所谓的现实空间,又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日常生活图景。不论是西方还是东方,传统或是现代,这种对现实生活平庸乏味的超越正好迎合了当下人们关于幻境、奇观的想象以及文化娱乐化背景下逃避主义的心态。实际上,在世界图像化,文化工业化大前提下发展出一种基于现实的超验空间叙事情景,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扩张与营销手段,迪士尼已然牢牢地把全世界置于麾下。迪士尼动画故事空间或者是由此衍生的乐园空间从表面上看,跨度大,内容广,造型风格各异,貌似有别,但无疑其人物个性、叙事逻辑以及故事中彰显出的中产阶级价值观本质上并无不同,而其故事空间营造上最核心的策略即是空间本身的景观化。迪士尼乐园在现实空间中的构筑正是基于动画故事中景观化的虚构空间前提,当观众沉醉在奇幻的故事空间中,或者游客浸入在迪士尼乐园中对虚构童话世界的景观赞叹流连之时,也正恰好映照了德波所言,“现实显现于景观,景观就是现实。这种彼此的异化乃是现存社会的支撑与本质”。

三、甘愿被景观捕捉的时间

德波说景观通过支配生产之外的大部分时间来达到对人的全面控制,即对人的非劳动时间的控制。简单理解就是景观的主要捕捉对象恰是生产之外的闲暇时间。

一方面,景观作为一种隐性的意识形态,其对人无意识的心里文化控制和对人的虚假消费的制造,都是在生产之外的时间中悄然发生的。可以想见每当节假日到来,大量游客、粉丝们将从全国各地涌来,等待一睹传说中世界最大的中心乐园,梦幻城堡的风采之前,他需要排队买票,排队入场,排队游戏,继而排队吃饭、甚至排队上厕所。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运营首个周末,其中雷鸣山漂流要排队2.5小时!“除了时间,没有什么东西是我们的,即便无家可归,我们也能体验它”(保塔萨.哥律森),但彼时彼刻我想人们体验的已然不是时间而是时间的流失,时间已在一种过度消费规则中被捕捉了。

另一方面,在迪士尼构建的影视王国中,所有动画世界中的故事时间也都是静止的。看上去这些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可以从中古的欧洲飞跨到未来虚拟时间,然而这只是狡黠的迪士尼采用的一个可疑的时间策略,这些脱离了具象时间北京的童话故事只是一种去时间化或者是非历史性的叙述方法,从而迎合迪士尼一以贯之的泛动画叙事的逻辑性,这样在时间逻辑上确保了迪士尼的故事时间永远是超越时代、历史、文化的全球性的普世时间,永恒的最佳时代!也使得故事时间和人们的闲暇时间同时成为了影像消费的时间。

上海迪士尼乐园的开业,标志着迪斯尼这个娱乐帝国从本土到欧洲再到亚洲逐步实现了其世界范围的全面布局。这一过程,在德波看来其实是商品完全成功地殖民化社会生活的历史时刻。当贴有迪士尼标签的产品营销全球的时候,其所代表的文化力量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甚至可以说迪士尼逐渐成为了一种现象,和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一样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表征符号,但这种文化现象的本质作为一种景观化的呈现仍是一种文化商品的卖埠。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并兼有向消费社会信息社会转型期,把握社会生活景观化,文化生活商品化,美国文化世界化的关键,是理解迪士尼现象的重要路径。

[1]居伊·德波,王昭风译.景观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罗岗,顾铮. 视觉文化读本[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德波迪士尼乐园
某商用车后防护装置轻量化研究
华特·迪士尼——制造快乐的梦想家
如果迪士尼的公主们真实存在……
中外文摘(2020年24期)2020-12-30 11:22:56
叛道者居伊·德波
检察风云(2019年18期)2019-10-18 05:05:59
迪士尼与Netflix如何相杀?
玩具世界(2017年8期)2017-02-06 03:01:43
从商品拜物教到景观崇拜: 德波对马克思批判理论的新推进
迪士尼开业
德波:景观及其生产——一位情景主义者的理论建构
哈哈乐园
祝您健康(1997年12期)1997-12-28 03:05:44
哈哈乐园
祝您健康(1997年10期)1997-12-28 03: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