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秀丽(六凤汉绣430077)
浅谈汉绣的传承与发展
——米兰世博归来后的思考
康秀丽(六凤汉绣430077)
本次米兰展演,穿越了施加于空间,终于回到了世界舞台,一段世纪之久的世博之源,一场百年之隔的复兴之梦,终得圆满,汉绣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复兴之梦要长久,肩上的责任与重担就更重,再加上现代汉绣的现状与形势岌岌可危,对其进行研究、保护与传承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将传统汉绣工艺与文化传承下去,我们更要想办法让汉绣产品深入民众生活,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内在生机,这需要我们所有汉绣传承者共同努力。
汉绣;米兰世博;传承;发展
1910年,武汉的绣字、绣画曾一举荣获南洋赛会一等金牌奖;1915年,“汉绣”又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得了金质奖牌。百年之后,沉睡的汉绣再次苏醒,在米兰世博会上再次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人的风貌、中国非物质文化的精髓与荆楚文化的魅力。
本次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上,中国馆“湖北省主题活动日”期间,笔者非常荣幸以一副《楚风》作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向全世界进行展示,作品长2.5米、宽1.8米,以我省著名画家唐小禾、程犁夫妇创作的壁画《楚风》为素材和蓝本,运用铺、平、套、滚针、水平针、游针等多种针法,历时1000多个日夜精心绣制,凤凰羽翼丰满,色彩斑斓、昂首挺立,翘尾展翅,充满自信与青春活力,从容不迫地翱翔于天宇。
本次展演,更好地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也让世界认识了中国、认识了武汉、认识了汉绣。这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默默从事非物质文化传承工作者的骄傲,更是武汉乃至全中国非物质文化的荣誉。本次亮相是将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它见证了汉绣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刻。
虽然在本次世博会上,汉绣的魅力惊艳了世界,但是汉绣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它的发展又任重而道远,需要数代人的努力来培育与呵护。在现代工业浪潮的席卷下,传统手工技艺日益式微的态势成为不争的事实,汉绣当然也未能幸免,后人谁见过汉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改革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比文革更可怕”,由此可见,改革对民间手工艺术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就在这种形势下,大量汉绣加工点在21世纪初退出了历史舞台,再伴随着优秀老艺人的相继离世,汉绣的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岌岌可危,目前,只是在武汉、洪湖、沙市等地还存在少量的绣坊以及个别汉绣艺人。
虽然汉绣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但是在汉绣艺术一息尚存之际,汉绣传承者们正在全力以赴,湖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杨小婷,深深喜爱着汉绣,也因其较高的艺术素养给汉绣带来了荣誉,以及发展的新思路。与此同时,武汉地区多家高校正开展着关于汉绣的研究,开设了诸多汉绣相关专业,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了汉绣发展的希望。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十六字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们应当以此方针作为指导思想,时刻学习,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作为一名汉绣的传承者,应认真学习传统,确保楚文化精髓,确保汉绣之魂魄,广泛接触较多的姐妹艺术,从中汲取营养,为汉绣艺术强筋健骨,健美肌肤,更应该向大自然学习,从中感悟汉绣更多的合理性,提高汉绣艺术品位,使汉绣逐渐适应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把它打造成为一个文化名片 。
首先,调查汉绣发展的现状。找寻与整理散落作品,将有特色的作品保存下来;深度寻访民间艺人,利用现代媒体工具将他们的回忆与经历留存下来,整理成可留存材料,了解他们的工作状态、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这些将成为汉绣文化的传承最珍贵的文本资料,此外,整理一些独特的汉绣独特的针法,绘图成册。
其次,汲取姐妹艺术精华,传承汉绣原本精髓。一方面要使传统技术得以继承,学习传统,能够确保楚文化之精髓,确保汉绣之魂魄;另一方面,在原有技艺之上要不断提高,广泛接触其他姐妹艺术,从中汲取营养,为汉绣艺术强筋健骨,向大自然学习,从中感悟生活中的艺术,不断提高汉绣品味,使汉绣作品逐渐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习惯。
再次,提高汉绣作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充分了解汉绣的现状的基础上,不断挖掘资源,促进实体经济的最大化发展,设计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作品,从而不断地出新品、出精品,从而紧跟时代的步伐,顺应市场需求。建立具有地域特色品牌文化,将绣品与大众生活紧紧相连,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最后,政府重视与支持。汉绣的发展需要政府的重视与支持,期望政府相关部门更多的为汉绣搭建舞台,提供更多的展演平台;加强组建三大公共平台(科研设计中心、市场开发中心与汉绣培训中心),从而有效地为现有的汉绣工作者提供交流与合作平台,共同抱团发展,使汉绣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能够越走越远。总而言之,汉绣艺术想要发展必须保证经济与文化的双赢,“以艺养艺”是汉绣可行的发展方向。
本次米兰展演,穿越了施加于空间,终于回到了世界舞台,一段世纪之久的世博之源,一场百年之隔的复兴之梦,终得圆满。本次世博展演,掀起了刺绣界的涟漪,刮起了一阵最炫名族风,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但是复兴之梦要长久,肩上的责任与重担就更重,再加上现代汉绣的现状与形势岌岌可危,对其进行研究、保护与传承已经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传承传统汉绣工艺与文化,我们更要想办法让汉绣产品深入民众生活,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内在生机,这需要我们所有汉绣传承者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