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再强,李欢丽贵州省中共德江县委党校;贵州省德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德江新型城镇化战略及实施路径
杨再强1,李欢丽2
1贵州省中共德江县委党校;2贵州省德江县特殊教育学校
摘要:在实地调研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方法对德江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优势、劣势、机遇和面临的威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总结,提出德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定位和实施路径:围绕大扶贫,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高起点规划,推进产城一体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围绕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国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政策的出台,从中央到地方的规划中提出,推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提升县域经济支撑辐射能力,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间均衡配置,拓展农村广阔发展空间,形成城乡共同发展新格局[1]。其中强调要推进德江县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加快发展德江区域次中心城市,积极推进德江撤县设市[2]。这些政策措施为德江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城镇集群化、城镇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道路[3]。
德江属于贵州省铜仁市下辖县。2015年末,德江县户籍人口达到了55万人,其中县城人口20万人。城镇化率为43.7%,城镇经济占比达到50%。县城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辖21个乡镇(街道),有煎茶省级、合兴市级示范小城镇。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4.6亿元,城镇居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00元。全县综合经济在全省47个非经济强县名列第15位、全市第2位。
SWOT分析法是通过对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优(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4个方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4]。
(一)优势
区位优势凸显,外界关注和支持力度加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已初具规模,发展定位在全县上下已形成共识,更能凝聚人心谋发展;产业逐步提升、布局日趋合理,5个100工程、五个产业带、物流产业等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二)劣势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偏低。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84.6亿元,约为全市760.73亿元的11.1%,约为全省1.05万亿元的0.8%。但产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撑力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总量小,对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城镇化推进支撑不足,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总体上仍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基础设施短板多。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体系仍不完善,交通瓶颈制约没有根本消除,县乡路等级低,全县交通循环畅通体系还不健全。工程性缺水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水利建设与发展需求的矛盾仍然较大。电力设施发展不平衡,边远山区电量不稳定。城镇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完善。通讯设施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宽带普及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互联网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发展瓶颈制约突出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配置仍然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经济发展与土地开发、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还很突出,土地资源总量不足,增量空间小,存量盘活不够。全县财税收入新的增长点不多,财力不足,资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招商引资压力大,部分引进项目建设和生产资金严重不足。人才总量小,结构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匮乏是今后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任务艰巨。改革开放任务繁重,全县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外向度不广,民营经济规模小,发展相对滞后。园区建设、城镇化、简政放权重点领域的体制机制仍有待优化和完善,深化改革开放任务重。
(三)机遇
国家层面:国家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内对外开放,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大扶贫战略,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德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省市级层面:为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和国发〔2014〕39号文件,贵州为融入长江经济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将德江县定位为交通枢纽和全省区域性中心城市,积极推进乌江航道建设;铜仁市实施“四化同步.一业振兴”发展战略,打造乌江生态经济走廊,提出德江县要在乌江经济走廊建设发展上唱主角,为德江加快发展带来了现实机遇。
(四)威胁
经济增长的基础日益牢固,但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潜在风险不断加大。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随着要素供给日益趋紧,投资快速增长的动力不足。结构调整压力大,全省经济增长对传统产业的依赖仍然较高,传统发展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挤压,而全省科技创新基础薄弱,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不足,加之新兴产业尚未培育壮大,结构调整升级的任务非常繁重。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全省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发展水平不高,单位土地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不高。高能耗高污染排放的问题短时间难以完全解决,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全市经济人均水平低,贫困人口多,增收难度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任然艰巨。
黔东北综合交通枢纽。围绕规划建设的“三高四铁一机场一港口”,重点协调推进黔北机场、昭黔铁路、涪陵至柳州铁路以及机场周边配套设施、火车站建设,加快推进共和港口二期、乌江航道治理,着力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规划建设洋山河旅游直升机场、县城区直升机场,以外向型综合交通体系有力地支撑和凸显德江的区位优势,打造黔东北综合交通枢纽和乌江经济走廊中心,融入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
黔东北区域性中性城市。以“撤县建市”为突破口,着力加强以县城为中心的城市建设和城镇体系建设,围绕“产城互动、景城融合、教城一体、同城发展”,重点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和物流、旅游、健康、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构建黔东北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教育中心、医疗中心和文化体育中心;唱响乌江经济走廊主角,构建乌江经济走廊核心区,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和黔中经济区的建设发展,形成承接黔中和成渝、联络武陵、带动周边的大格局。
黔东北地区重要增长极。着眼德江的区域定位,重点培育发展煎茶国家级工业园区、高家湾国家级农业园区,着力抓好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与大龙、大兴形成三足鼎立,把德江培育成为支撑铜仁、引领黔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黔东北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推进白果坨国家级湿地公园及乌江沿线生态建设,全面建设长江上游-乌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以傩文化、红色文化、隋唐扶阳古城遗址及民间文化保护为重点,高标准推进国家级农业公园、中国傩城、洋山河五彩水与山地草原休闲公园、扶阳古城遗址休闲公园、枫香溪红色文化旅游区、沙溪生态农业与山地康体运动休闲公园建设,丰富旅游生态和人文内涵,促进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贵州省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争取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
(一)围绕大扶贫,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有序推进扶贫“六个精准”,加大精准识别力度,精准找出扶贫对象,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扶贫攻坚政策和行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通过统筹整合资源,发展壮大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借助扶贫专项资金,统筹整合内外宏观要素资源和可用资源,充分发挥好扶贫帮扶资金的效用。整合部门资金,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分工、各方参与、合力攻坚”扶贫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强化城镇经营管理,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加快城镇化进程,建立健全城镇管理和服务机制。
(二)高起点规划,推进产城一体化
围绕撤县建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按照远期100平方公里100万人,中期50平方公里50万人,近期40平方公里30万人要求进行规划,按照东拓、西延、南扩、北展、中改的原则,和“一城两带四区,德江县城、陆路交通沿线城镇发展带和乌江沿岸城镇发展带”的总体布局、依托本地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加快重点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加强城镇道路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公交运输体系建设,加快县城客运站、货运站和乡镇客运站、村级客运招呼站等城乡公共交通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镇供排水、供电、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建设,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城镇亮化、美化、绿化工程,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实现同城同权、同城同酬、同城同保、同城同教,扩大小城镇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加快推进“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通过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四)围绕城镇化带动战略,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
按照“规划引领、新区先行、旧城改造,产城一体、城乡统筹”的发展思路,增强城镇集聚与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山区民族特色城镇体系。依托山、水、土特产等既有资源禀赋集中打造天麻、油茶、生漆等亮点、精品,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和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围绕“三去一降一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三十一章第八篇.
[2]《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八篇第三十六章第二节.
[3]沈清基.论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J].城市规划学刊,2013(1):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