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助推器

2016-01-28 08:50:47奚协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科学中国人 2016年17期
关键词:英国

奚协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浅谈英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助推器

奚协
南京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摘要:英国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英国从上至下都非常重视发展现代设计教育,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和普及现代设计教育,提高公众对设计的理解以及诠释设计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英国;现代设计教育;伦敦设计节;设计博物馆

英国是现代设计的摇篮,又是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祥地之一。一向重视设计教育。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为了振兴英国经济、建设“创意英国”,更加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强现代设计教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曾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1984年在写给《设计》杂志的一篇专稿中曾经指出:“影响到所有问题的一个首要问题是教育”①。可贵的是,英国不仅重视培养专门设计人才的专业设计院校或设计专业的教育,而且重视通过各种途径向广大消费者和中小学生大力普及设计教育。

一、搭建企业与设计教育间的桥梁

1962年,世界最有权威性的设计奖之一——D&AD(De⁃sign and Art Design)奖在英国诞生。设立这一奖项是伦敦几个设计师和艺术总监,受纽约艺术总监俱乐部(ADC)的启发,目的是通过这一奖项规范设计评价的标准,同时以此激励和培养设计人才,并促进和激发创意各个领域的人才充分发挥其创意才华,搭建企业与设计教育之间的桥梁。每年全球各地的顶级创意人都争相参赛D&AD专业创意奖。无论是黄铅笔奖,白铅笔奖亦或是黑铅笔奖,都代表了各个领域的巅峰之作。

经过50多年的发展,这一奖项已成为具有广泛国际影响、最有权威性的设计大奖之一。2009年新上任的该奖项的执行总裁提姆·奥肯尼迪(Tim Okennedy)认为“尽管D&AD逐渐发起和参与到更多的活动中,但是我们仍然将培养和激发创作人才以及为行业与设计教育搭建桥梁,作为一切活动的宗旨”②。

D&AD将的标志是两支粗壮短小的黑色和黄色的铅笔的截面图。这一标志的设计者是设计师娄克·莱因,看似简单的标志,但其含义如提姆·奥肯尼迪所言:“没有了一支简陋的铅笔,设计师们将何去何从呢”③?其中,黄铅笔奖是颁发给为设计行业树立新标准的作品,黑铅笔奖是颁发给为媒体创新做出突出贡献的作品。1988年以前,这一奖项只限于英国国内的设计。1988年开始面向世界。如今,每年大约有2万件作品参赛,其中25%来自英国以外的国家。获奖的作品,每五年出版一册年鉴。这对正在学习设计的学生和已经从业的设计师,都是很好的学习资源,也是对英国设计教育的有力补充。

此外,D&AD还专门设立“工作室”(workshops)计划和“新血”(New Blood)计划。前者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许多扎根于伦敦的资深设计师都是在这一计划的帮助下迈出职业生涯第一步的。因为“工作室”计划,不仅给青年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设计实践的机会,而且给从事设计的企业从中物色设计人才的最好场所。因此,往往学习设计的学生还没毕业,设计企业已抢先把他们招聘到自己门下。“新血”计划实施的时间至今虽然只有十多年,但它很成功,被人称为“一站式猎才”计划。很多有才华的青年学生因此而受益。因此,这一奖项的设置,其意义远远大于给国内外的优秀设计颁奖,对发展设计事业、培养设计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设计教育的普及和传播工作

英国在二战一结束,在英国政府的干预和大力支持下,“工业设计委员会”在1946年和1951年先后举办了“不列颠能做到”和“不列颠的节日”两次现代设计展览。主要目的是为了追赶世界设计的步伐,树立英国设计师的自信心。同时也是向广大消费者普及设计教育。因为,“设计,不仅只是对专业设计家。企业经营者有关,它和一般消费者市民的关系也很密切。因此,必须普及社会各阶层对设计问题的认识”④。进入20世纪60年代,随着广大消费者对现状家居用品需求的增长,消费者与设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英国政府更加重视设计教育的普及。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普及不是依靠简单的宣传教育,而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

二战后,许多有影响力的新零售网点纷纷出现。越拉越多的消费者获得了购买现代家居用品的途径,从而使消费者享受到现代设计给生活带来了便利和好处,认识到现代设计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1964年,英国著名设计师、企业家特伦斯·康兰(Ter⁃ence Conran)爵士在伦敦的富勒姆路(Fulham)开设了第一家哈比泰特(Habitat)店(中文根据音译与意译相结合,译为“爱必居”零售店)。它主要销售康兰爵士领导的康兰集团(Conram group)设计生产的产品。它的特点是集智能、美观、经济实惠为一体。让人掏腰包购买的不只是商品,而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熏陶。不久,“爱必居”零售店的连锁店遍布英国其他一些中心城市,为英国消费者提供了来自意大利、瑞典、法国等国的现代家居用品。若干年后,瑞典的著名的现代家居用品零售店“宜家”,也在英国一些城市开设了分店。广大消费者通过这些现代家居用品零售店,不仅享受到了经过精心设计的现代家居用品,而且切身感受到了现代设计的重要性,培养了广大消费者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观念,远远胜过单纯的宣传教育。

1976年4月,工业设计国际会议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为需要而设计”(Design For Need)。之所以确定这一主题,主要是针对资本主义世界的设计,在过于追求规模经济效益的消费主义方式思潮的影响下,产品设计领域必须重新强调设计的社会效应和道德作用。特别是针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以及为一些特殊人群如智障人士和残疾人士的特殊需要的设计。这次工业设计国际会议虽然局限在设计师的范围,但“为需要而设计”的主题,对推动英国设计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向广大消费者宣传正确的设计观念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英国这样一个不像美国那样崇尚标新立异的社会里,英国设计的多样性,总是环绕着消费者的各种不同需要而进行的。主题为“为需要而设计”的工业设计国际会议选择在英国伦敦召开就不是偶然的。

1989年11月,世界上第一座现代设计博物馆(Design Muse⁃um)在伦敦诞生,是一个面向大众并展示设计领域中杰出创作的文化教育机构,也是英国设计教育大普及迈出的重要一步。自成立以来,博物馆担负着收藏、研究和展示现当代设计的卓越作品,在世界设计与建筑领域中拥有着非凡的文化影响力。该博物馆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原是一处存放香蕉的仓库。经过设计大师泰伦斯·康蓝爵士领导的康蓝团队设计师们的改造翻新后,成为焕然一新的白色立方体建筑。

设计博物馆没有固定的常规展览,但是,展出的展品主要是20世纪的日常生活用品和每个时期流行的时尚设计,根据每次展览的主题而定。除在本馆定期举行各种主题展览外,还通过去世界各地的巡回展览,与世界其他博物馆建立广泛的联系。成立这一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让广大民众了解设计、热爱设计,是普及设计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因为逛博物馆和美术馆是英国父母教育子女的重要一环,就是培养儿女尊重艺术的观念。同时也是为广大设计师与消费者传创造一个互动的平台。所以,除了定期举行各种主题的展览外,还开设各类设计课程,培养少年儿童设计意识的创作计划,邀请著名设计师举行创作交流会。此外,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上登记获得各种活动的入场证。同时在设计博物馆的网站上,发布各种有关设计和设计师的信息,把设计博物馆真正地融入到大众的生活中去。设计博物馆也成为英国的一张名片。正如伦敦设计博物馆馆长迪耶·萨迪奇(Deyan Sudjic)所述:“在设计博物馆,我们相信如果没有更好的设计,没有对稀缺资源的更好运用和更多的创新,未来将难以为继。我们把设计看作是生活方方面面不可缺少的部分:设计是了解我们周遭世界并使之更为宜居的方式。”随着设计博物馆的影响越来越大,原有场地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伦敦设计博物馆新馆位于肯辛顿区(Kensington)的购物中心地带,将于2016年11月开馆,是一座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修建于1962年的建筑,原是英联邦学院所在之处,其空间是原来的三倍,毗邻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科学博物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等重要的文化机构,博物馆为英国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英国设计教育大普及的另一个重要举措是2003年11月开始的每年一次的伦敦设计节(London Design Festive)。用伦敦设计节的发起人约翰·佐雷尔爵士的话来说,“目的是庆祝和宣传作为世界设计之都的伦敦,并展示英国世界级的创意产业。”同时,“设计节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全城的各类人群关注设计在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位置”⑤。换句话说就是全面反映当代英国的设计,同时对广大消费者普及设计教育。从2003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为期10天左右。至2015年已举办了十三次,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活动。影响所及,全球已有70多个城市效法伦敦举办了各具特色的设计节。

伦敦设计节,每届都设有一个主题。例如,2010年设计节的主题是“团结合作与创新的一年”;2013年设计节的主题是“设计无处不在”。每届设计节都不是一个单纯的设计活动,都是以多元性包容著称的文化盛宴。从艺术到商业,从主流文化到亚文化,从工业产品设计到手工艺品,从国际性展览到各种讲演、研讨会,从产品发布会到私人的设计派对,最大程度地展示了“设计”这一概念的巨大包容力。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经验的积累,参与伦敦设计节的合作伙伴越来越多。它包括英国贸易投资署、世界最大的手工艺与设计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本国和外国的许多设计公司、画廊、工作坊、设计团体以及著名的国际大企业,如奥迪公司、丹麦纺织设计公司、德国平板玻璃专业制造商、汇丰银行等等。正因为有如此众多的合作伙伴,2009年的设计节有30万人参加了各种活动,参观设计节的群众则多达100多万人。可见其规模和影响之大。

伦敦设计节,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不拘一格。以2009年的第8届伦敦设计节为例,时间是9月18日至26日。这一届设计节覆盖了整座城市,约有240个组织组织了各种活动,约有35万人参加了这些活动。除了英国本地的参加者外,有50个国家的35个项目参加了设计节的各种活动,其中包括中国的“北京设计周”。这届设计节的总部设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其他两个重要的中心分别设在伦敦著名的城市景观特拉法加广场(Trafalgar Square)和泰晤士河南岸艺术区。这三个重要中心都布置了极富创意的装置艺术。特别是作为这届设计节总部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安排了十多项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框》与《阵风》。前者是法国艺术家和设计师斯图尔特·海加斯(Stuart Haygarth)和著名的装裱与画框公司的约翰·琼斯(John Jones)合作,解构了三十一个古典和现代的新旧画框,把它们铺在通往博物馆建筑廊的大理石阶梯上,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后者是由保罗·考克赛兹(Paul Cocksedge),用被削薄的杜邦可耐丽石做成看起来像一张一张纸似的,阵风吹过,这些看起来像一页页书页的“纸”被风卷起,如白鸽飞翔。这一作品只展览一天,结束后观众可以兴高采烈的免费拿走它们作为纪念,每页“纸”上都有设计者保罗的签名。给参观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与纪念。

这届设计节除了上述的三处重要活动中心外,还有200多项活动分布在伦敦的各个角落。其中有很多是开放的工作坊和创意小店,其中不乏极有创意的作品。除此之外,每届伦敦设计节都会为对伦敦设计节做出杰出贡献的设计师和富有创造潜力的新人颁奖。

总之,已经举办了十三届的伦敦设计节,是全球最有影响力的设计活动之一,彰显了英国在全球设计界的主导地位。正如伦敦市长鲍里斯·约翰逊(Boris Johnson)所说:“伦敦设计节是伦敦成为世界创意产业中心的最有力证明。”同时,它也是全球设计教育传播的一个世界性平台。

从以上来看,设计节、博物馆等方式为英国的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英国普及和发展设计教育的重要助推器。同时,英国对艺术与设计的重视让世人再次认识和理解艺术与设计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提高大众对设计的理解以及诠释设计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

注释:

①朱铭:《试论发展我国设计事业的策略》,载《朱铭自选集》上卷,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第306页.

②王绍强编著:《漫步英国设计》,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第68页.

③同上.

④(日)胜见胜著,吴静芳译:《设计运动100年》,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⑤《伦敦设计节发起者约翰索雷尔访谈》,载《装饰》杂志2010年第10期.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创新工程计划《英国现代设计的三次变革与国家形象的重塑》(课题.编号:CXZZ11_0941)。

猜你喜欢
英国
英国的环保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When is the festival?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Myths and legends-South Asia(Thailand)
Reading skills praCtice:A train timetable
Myths and Iegends-Europe
Writing skills practice: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Southwest Asia(Ancient Mesopotamia-Sumer)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