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2016-01-28 08:03王砂砂贵州民族大学550025
大众文艺 2016年4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

王砂砂 (贵州民族大学 550025)



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王砂砂(贵州民族大学550025)

摘要:在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国际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关注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贵州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具有丰富多元的文化遗产类别,加强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贵州文化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课题。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是否得当,对贵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一、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贵州人民长期以来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表现为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包括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技艺;医药、科技、历法、农业、生活等科学知识;礼仪、节庆、风俗、竞技、游艺等民间活动;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代表性建筑、实物、场所、标记、符号等。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主要为十大类: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

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延续,于2007年专门成立了“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保护单位,在国家专项经费的基础上,每年以递增的专项基金投入到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与传承工作。根据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数据统计,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从2006年的230万上升到2014年的2910万元,省级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从2005年的100万上升到2014年的2616万元。在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初步了解和掌握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和生存状态,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体系。到目前为止,贵州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即响誉海内外的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的项目85项,140处;省级名录561项,653处;市州级名录有1000余项,县级的名录有4000余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57人,省级代表性301人。建立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8个。

贵州省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国家文化部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业务指导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在建立科学的认定标准和切实的保护措施的同时,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推广活动,加大相关工作人员和传承人的培训工作。《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规划(2014——2020年)》和《贵州省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行动计划》的出台实施,使贵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二、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趋势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各类行业门类的总称,在资源配置方式上,以市场为基本手段;在生产方式上,采用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尤其是工业生产的方式。1通常包括广告、音乐、表演艺术、出版业、电视和广播、电影与录像、手工艺品等。中国战略性文化产业政策于2000年10月召开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经过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正式批准,最终于2002年10月召开的十六大上正式形成。2文化产业这种创意性的本质和不占用资源的优势,以及附加值高的产业属性及其带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使得各地纷纷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性新目标。

王文章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中最早提出了“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不再停留在单纯的调查、记录这样的静态保护阶段,而是在产业化这一视角下掀开了新的研究领域。刘玉清(2003)提出非物质文化保护最关键的环节在于促使非物质文化产业走产业化之路。黄胜进(2006)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开发。谭宏(2007)从发展特色经济的视角出发,寻找其转换机制和转换形式,尝试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工业、演出业、医药业以及餐饮业等。肖刚(2010)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尤其是民俗等项目吸引着广大旅游爱好者进行实地体验,倡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旅游开发等等。通过以上观点可以看出,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保护,更多的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与开发来获得持续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作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保护和开发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贵州文化产业成了贵州文化经济发展的新机遇。随着贵州交通的逐渐改善,如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开通,特别是2015年12月31日,贵州省县县通高速公路目标全面实现,成为西部地区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交通环境的改善给贵州的旅游带来了“春天”,2016年春节黄金周7天,据统计全省接待游客1548.78万人次,同比增长30.2%,实现旅游总收入67.42亿元,同比增长32.7%。其中乡村旅游受市场追捧,如西江千户苗寨、黎平肇兴、丹寨石桥、松桃苗王城等景区游客络绎不绝。

三、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中国当前的文化生产包含由政府资助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市场调节的“经营性文化产业”。经营性文化生产,对应两种生产方式,相对简单的中介机构或个人组织的文化生产,如演唱会、音乐会、艺术品展览会和拍卖会等等;二是较为复杂的各种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更高的公司组织的文化生产,如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的生产等等。3

1.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结合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有一部分虽是曾经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功能需要,但就目前而言,无论是在形态、动能等方面,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现实且很难融入新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在市场经济中,不再具有相应的竞争力且无法创造更多的价值,但却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价值,这类文化遗产项目需与贵州公益性事业相结合,于是博物馆成了重要的阵地,如贵州省博物馆、贵州省民族博物馆等,特别是2015年新建开馆的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里面基本涵盖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部项目。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的开馆建设,突破了传统意义上博物馆只是历史物资证据的收集、整理和保管与展示的场所,从静态的展示基础上,结合了多媒体新技术,以突出“传承人”的“活态”展示,不仅建设了静态的陈列馆还打造了动态的“传承厅”,更好的向外界展示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2.发掘传统资源,发展体验式文化旅游

文化旅游是以旅游者为实现特殊的文化感受为出发点,进一步对旅游资源内涵进行深入体验的一种新的旅游方式,这是一个全方位享受精神和文化的一种旅游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民俗、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等都是开展文化旅游的潜在资源。

民间音乐与民间舞蹈,共谱了贵州“歌的海洋舞的天地”。在贵州有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铜鼓十二调、苗族飞歌、布依族民歌、芦笙音乐等传统音乐,传统音乐与当地民族的生活生产紧密相连,是表达当地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有传统歌舞苗族芦笙舞、反排苗族木鼓舞、彝族铃铛舞、毛南族打猴鼓舞、布依族高台狮等。大型艺术精品节目《多彩贵州风》,经过10年的打造,迎来了3000余场的演出,其主要演出精髓就是取决于贵州传统音乐与舞蹈元素,受到国内外一致的好评。可见传统音乐、舞蹈是发展旅游路线的潜在资源。

民俗类资源在贵州颇为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有苗族鼓藏节、水族端节、苗族姊妹节、侗族萨玛节、苗年、苗族跳花节、布依族“三月三”等。传统的民俗节日在时代的变迁下,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民间娱乐逐渐成为“民间的狂欢”,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情况下,举办艺术表演的同时也有了商贸活动。在贵州,像水族端节、苗年等大型活动通常也会伴随着外来游客的观光旅游,带动当地饮食、居住等商贸活动的发展。特别是苗族姊妹节,由于活动本身都是以年轻姑娘为主,以苗族银饰为展示,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可以带来旅游观光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银饰文化的传承和银饰产业链的带动发展。

传统体育、游艺、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观摩类旅游产品。传统体育、游艺、杂技深植于贵州省民族和地域土壤,是贵州省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族性、民俗性、娱乐性、竞争性等多种特征。截止到2014年底,在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级代表性名录总计25项,其中国家级名录1项,其余24项均为省级名录。这类项目主要有赛龙舟、侗族月牙铛、侗族摔跤、布依族高台狮灯、仡佬族高台舞狮、瑶族民间陀螺竞技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国家级项目赛龙舟(铜仁、镇远)。2008年、2009年,铜仁先后举办了“中国铜仁首届国际龙舟邀请赛”和“2009年全国龙舟月闭幕式暨第四届全国传统龙舟大赛贵州铜仁龙舟赛”,在周边省市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9年,铜仁市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传统龙舟之乡”。这类节目在旅游开发中具有观摩、竞技等功能,是开发旅游文化的潜在资源。

3.振兴传统技艺

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技艺丰富多样。分别有苗族蜡染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玉屏箫笛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都匀毛尖茶制作技艺、茅台酒酿制技艺、皮纸制作技艺、苗族织锦技艺、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等。如何解决当前面向大众的传统工艺产品设计单调、包装低劣等问题?怎样改善传统工艺领域模仿多创意少、陈设把玩多实用日用少、大众的不精致,精致的不大众等现象?2015年文化部启动制定贵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促进贵州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形成品牌、走进生活、增加就业等积极一面。总之,此计划将对未来贵州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促进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的生产性保护。

此外,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还可以从民族医药、民族影视、民族饮食行业等开发,逐渐实现对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注释:

1.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规律运作[J].中国社会科学,2002(2):98—106.

2.贾旭东.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政策及其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9—55.

3.张曾芳,张龙平.论文化产业及其规律运作[J].中国社会科学,2002(2):98—106.

王砂砂,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

作者简介:

项目来源: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编号:14ZC219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新时代的贵州值得期待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贵州好故事
贵州古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