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人鲍照的仕途悲剧

2016-01-28 18:13姚兴秀永城职业学院附属中学河南永城476600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仕途政治家文人

⊙姚兴秀[永城职业学院附属中学, 河南 永城 476600]

语文讲堂

略论文人鲍照的仕途悲剧

⊙姚兴秀[永城职业学院附属中学, 河南永城476600]

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文人鲍照身处乱世,一身任过多种职务,从中央到地方,从幕僚到一方行政长官,文职武官都做过,但最终却死于乱军之中,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笔者认为,鲍照的仕途悲剧,不是源于门阀士族制度,而是其自身不具备乱世政治家敢于冒险的素质。

鲍照乱世门阀制度政治家素质

鲍照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是刘宋元嘉体的代表诗人之一,也是元嘉铺陈诗风过渡的关键诗人,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他素有宏图大志,也自负其才,多次拥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却没有很好地把握,最终没能如愿以偿,成就一番伟业。对于鲍照的悲剧,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鲍照是门阀士族制度的受害者,本人不以为然。纵观相关史实,笔者认为鲍照仕途悲剧结局的主要原因是其不具备乱世政治家的素质。

众所周知“乱世出英雄”,如果鲍照不具备英雄的素质又如何呢?乱世里有很多机会,但也有很大的危险。要想在乱世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具有火中取栗的冒险精神,最终的胜利者也必定是那些孤注一掷的冒险家。

本人无意否认南北朝是我国门阀制度最为猖獗的时期。但是,我们必须强调,南北朝几百年,政治走向并非始终如一。在某些历史阶段,也出现过门阀士族受到压制,寒族文人较为活跃的时期,比如南朝刘宋朝的文帝和孝武帝时期。鲍照生逢其时,以“河济俱清”为幌子,郑重其事地向宋文帝敬献《河清赋》并且得到垂青,作为杰出的寒族文人被统治阶级所重用,也一度接近过最高权力核心,最后却以悲剧结束一生。鲍照的命运是悲剧性的,笔者认为主宰鲍照命运的不是门阀制度和当时剧烈的政治动荡,以及统治阶级内部复杂的矛盾关系,而是鲍照本人的才识和性格,他本身不具备乱世政治家的素质。

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鲍照进入仕途时,正是刘宋王朝建立不久,各种社会矛盾异常复杂。当时各派政治力量的较量还胜负难分,文帝刘义隆迫切需要一批能够为其赴汤蹈火的敢死队员,于是通过鼓励寒族文人参与政治生活来消弭豪门贵族对新政权的威胁,从而建构起刘宋王朝的政治支柱。鲍照也曾在《代堂上歌行》里用了“出入重宫里”“结友曹与何”突显出自己对政治生活的向往,运用曹爽和何晏获得君王赏识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希望自己也能被赏识,有一天也能做到“善官一朝通”。《代堂上歌行》后半部分主要是用娥皇、女英自喻来表达自己一定会对君王尽忠职守,会用自己的生命报答君王的恩情。由于统治集团内部复杂的矛盾关系,鲍照在仕途最初十余年只担任了诸如“国侍郎”之类的小官。后来,在王室自相残杀中崛起的孝武帝登上了皇帝宝座,急需培养一股完全忠实于自己的力量,以防范本家族那些野心家们对他的威胁。于是,孝武帝采取了一系列提携寒族势力的措施。那些经历了多年仕途风雨、政治上已经日渐成熟了的寒族文人被大批启用,并被赋予极大的权利,鲍照也有机会来到孝武帝身边,担任“中书舍人”长达两年,可以直接参与核心机密,权力也极大,然而为何受到宠幸来到皇帝身边以后,鲍照却不好好把握机会展现才华,他突然很少写文章甚至停笔不写了?且不说阿谀奉承的需要,即使应付局面,他也不可能不写诗文。那么他的作品哪里去了?是他真的才尽了,还是他采取滑头的手段,以自污来讨孝武帝的欢心,在创作诗文时,有意漏出一些破绽,甚至设置一些“鄙言累句”让孝武帝享受快乐呢?然而,长此以往,皇帝可能就会觉得“鲍照才尽了”。因此,笔者推测,他写于孝武帝时期的作品的确有“瑕疵”,读者也难以认同,流传于世的就很少了。面对激烈的政治斗争,晚年的鲍照想有所作为又不敢涉险而进,面对压力和危险,年轻时意气风发的豪情也逐渐消逝,也没能写出更多好的作品。以鲍照这样左顾右盼的心态,怎么可能在乱世中成就一番事业呢?

皇权处于危机之时,寒族文人才有可能得到重用的机会。对此,寒族文人都心知肚明。受到门阀制度压制的寒族文人积压了太多的怨怒,他们面临这风险极大却也难得的机会,蛰伏多时的野心被激活了。心甘情愿以犬马之诚换取皇帝的信任,并愿意用自己的身家性命同皇帝结为同盟,去跟觊觎皇权的各路野心家以及豪门世族展开生死搏杀。显然,寒族文人在政治上发迹的前提是残酷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的角色就是政治斗争的马前卒,随时都有被对手绞杀或是成为自己主子政治交易牺牲品的危险。鲍照身处权力最核心,对当时的政治社会格局必然比旁人看得更清楚,对随时可能面临的危险更有预见性。如此,他就面临着两难选择:或是像同时期戴法兴、苏宝生一样,不计后果彻底卷入政治漩涡;或是归隐山林,保全性命。显然,前一条路太危险,下这样的决心需要赌徒的心理,后一条路同样难以让鲍照这样的有远大抱负的文人所接受。最终,鲍照为了自身的安全,也为了给将来留有卷土重来的余地,他放弃了有效利用做中书舍人这一难得的机会,不仅没有更进一步成为一时风云人物,反而有些蹊跷地与同僚发生纠纷,最后遭受谗言被逐出朝廷,去做了秣陵令。

关于鲍照这一次遭贬的原因,人们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身居险恶的政治环境而力求保持高洁品行所致。笔者以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鲍照是为了报国立业才直奔官场而来,对于一个志在官场且已经在官场混了几十年的文人,他不可能不知道官场的污秽。当初鲍照敢以“河济俱清”为幌子,郑重其事地向文帝敬献《河清赋》不就是为了得到垂青而不惜睁眼说瞎话吗?一个指浊为清为进仕而唱颂歌的人,其人格恐怕不至于达到看清官场的丑恶就放弃权力的境界吧。因此,鲍照遭贬必定另有隐情。这或许就是他为了自身安全而想到的妙计。实际上,正因为他缺乏政治家的冒险精神,所以错失了一次走向辉煌的机会。

鲍照仅仅是一个文人,他根本不具备政治实践家的素质。鲍照在刘义庆幕下待了六年之久,刘义庆父子也很赏识鲍照的文才。笔者大胆推测,鲍照除了文学之外,如果其他方面也很优秀,他断然不会心安理得地一待六年而无所表现。古往今来,文人的文才是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文才得到了赏识,最终能否在政治上如愿以偿,则全凭入仕后的努力了。鲍照的宦海生涯虽然坎坷,却也拥有过许多继续攀登的机会,他不仅在临川王那里拥有过六年供自己回旋的时间,后来,还先后做过宋文帝之子始兴王刘睿的侍郎,任过永安令、海虞令、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秣陵令、临海王刘子顼的参军等职。在担任临海王刘子顼参军时,晋安王反叛,临海王起兵响应失败,鲍照死于乱军之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幕僚到一方行政长官,文职武官他都做过,供他尽显才干的机会相当多,但是他却从来没显示其过人的才干。辅佐过那么多位主子,为什么竟然没有一次帮助他们化险为夷?二十年中屡次错失良机而一事无成,证明他鲍照根本就不具备乱世政治家的素质。因此,鲍照仕途悲剧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政治家的素质。

鲍照的一身都是向着出人头地的目标奋斗,耗尽了才智,赔上了性命,的确是一场悲剧。

[1]丁福林.鲍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徐高祉.中国古代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作者:姚兴秀,永城职业学院附属中学教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史研究。

编辑:赵红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

猜你喜欢
仕途政治家文人
范仲淹画粥苦读
邱雁芳 石间文人气
文人吃蛙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周公作礼
更正与致歉
挽衣留谏
仕途劫
仕途恐惧症
邵洵美:文人中的性情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