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审美内蕴

2016-01-28 18:13郭维易山西大学太原030001
名作欣赏 2016年20期
关键词:灾难片人类生态

⊙郭维易[山西大学, 太原 030001]

院校平台·山西大学

浅析生态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审美内蕴

⊙郭维易[山西大学, 太原030001]

除了电影发展状态规模和表现形式不同外,中外生态电影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造成个中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各国电影人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普世信仰也存在很大差别,便造成了现今全球生态电影形态多样化的局面。

生态电影呈现形态审美差异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对自然无知的敬畏,第二个阶段是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对自然无畏的对抗,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至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两次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不断进步,人类文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本着“人类中心主义”的想法,人类对自然资源一直在进行着肆无忌惮的索取,自然环境很快就被严重破坏,生态平衡被迅速打破,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沙尘洪涝等自然灾害给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不同地区的大气污染、水源污染、核污染等,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同时还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伤。人类很快意识到,缺乏生态意识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正在迅速发展成威胁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

电影艺术从诞生之日起,便是综合性最强、影响力最大和反映社会现实最直接的艺术门类,并且始终承载着纪录历史、再现生活、预测未来的功能。工业革命以后,当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以致迅速发展成为人类生存危机的时候,许多电影工作者也自然而然地将目光转向对这一问题的审视。生态电影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并且从诞生之日到今天,虽然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便在全世界发展出了多种叙事形态,成为当今电影界不能忽视的电影类型。

生态电影发展至今,中外都产生了非常多的优秀作品,但其呈现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其中以西方生态电影发展最为成熟。欧洲的生态电影发源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八九十年代,进入21世纪之后,欧洲的生态电影已经呈现出成熟的形态,特别是在电影的诞生地法国,《帝企鹅日记》《虎兄虎弟》《海洋》等多部生态电影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轰动。不仅电影类型多样全面,相关电影节的举办以及多部专业著述的出版更显示出欧洲对生态电影的重视。现如今好莱坞电影几乎成了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在一切以商业利益为上的好莱坞电影中,他们的生态电影少了一些欧洲人的诗意情怀,但却多了更为强烈的感官冲击。近些年来,好莱坞花大手笔出品了多部优秀的灾难片,如《后天》《2012》都是其中的优秀典型,这些电影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为背景,讲述了当灾难来袭,人类在自然环境面前的不堪一击,告诫人类对生态环境重视与保护的重要性。而在中国一般认为1990年冯小宁执导的《大气层的消失》为中国第一部生态电影,在此后的二十余年里,中国陆续出品了多部优秀的生态电影,其中以陆川的《可可西里》、孙宪的《天赐》最为出名,但是相比西方,中国的生态电影无论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相关作品的研究上都与之存在不小的差距。

生态电影主要呈现出三种不同的叙事形态,分别是剧情片、纪录片、灾难片。在中国生态电影的发展史上,陆川的《可可西里》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影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用冷静粗犷的镜头讲述了巡山队员与盗猎分子斗争,保护野生藏羚羊的故事。①影片沿袭了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天人合一理念,传达出自然本是一个有机循环的整体,人类也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应该与自然相互依生的思想内蕴。而拥有悠久电影历史的法国,也有多部享誉世界的优秀生态电影,其中让·雅克·阿诺的《虎兄虎弟》即是一部优秀的剧情片,片中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动物的善良和孩童的纯真与成人世界的丑恶形成鲜明对比,光影在石窟和绿林间变幻摇曳,巨大石像和威猛动物都调动着我们的情绪与感官,在那些古老遗迹间,亲情被一群嗜血的猛兽演绎得淋漓尽致。

而纪录片类型的生态电影,则是生态电影中最具美感和占据主流的电影类型,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扬恩·亚瑟的《家园》以及中国的《森林之歌》都是其中优秀代表,其中雅克·贝汉的纪录片《鸟的迁徙》当属其中精品,在这部影片中空中的飞鸟是第一主角,它们和人类一样栖居在这个地球之中,导演用镜头冷静客观地陈述着它们在迁徙过程中发生的故事,海德格尔提出的“诗意栖居”被深刻地灌注其中,同时体现了导演悲天悯人的情怀。而美国人路易·西霍尤斯执导的《海豚湾》更是引发了全球轰动的效应,影片讲述了在一位海洋哺乳类动物专家的带领下,一群动物保护主义者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阻碍,来到日本太地町这个小村镇,真实地记录了大量海豚被日本人屠杀的故事,表达出电影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精神信仰。该片获得2010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等多项大奖。

相比于纪录片的平静真实,生态电影的另外一种呈现形态——灾难片则带有强烈的视听冲击,文中将以美国的《后天》和韩国的《汉江怪物》为例。灾难片的主要出产国是美国好莱坞,而近些年来,日本、韩国出品的多部灾难片也不容忽视。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生物异种,灾难片都是对人类未来的某种幻想,但是在严峻的社会现实下,我们应该意识到,如果不对环境问题加以重视,灾难片中的猜测也许会在不久的将来真实地上演。灾难片往往以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灾难来袭为故事背景,讲述人类在危难中自我救赎的过程。这种类型的生态电影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人类仍是绝对的主角,当自然灾难来袭,扮演救世主的人通常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在以往的生活中往往是平凡甚至失败的,但越微弱的力量越会在绝望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这种以小人物在绝望中做出反抗的表现手法,体现了明显的个人中心主义思想,在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在乌托邦幻灭与重构的过程中,人类的行为依旧是灾难片的立足点和中心点。

除了电影发展状态规模和表现形式不同外,中外生态电影所表现出的审美意蕴也存在很大差异。而造成个中差异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各国电影人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各不相同,因此他们的普世信仰也存在很大差别,便造成了现今全球生态电影形态多样化的局面。欧洲人似乎带有一种天然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欧洲生态电影常常将动物作为第一主角,这些动物聪明灵敏,有感情,却又不带有人的影子,它们只是独立存在的个体。电影人用镜头冷静客观地纪录它们的生存状态,表达出欧洲人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精神信仰。美国人则与欧洲人不同,美国的生态电影带有明显的人文倾向,人类仍是绝对的主角,尽管美国人向来喜欢塑造英雄,但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侠客形象却从来不会是生态电影中的救难者。当自然灾难来袭,平静的生活瞬间被毁灭,扮演救世主的人往往还是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在过去的生活中常常是普通的甚至是失败的,但越渺小的闪光点越会在黑暗中闪耀出最夺目的光辉,在这个时候他们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起来。这种以小人物在绝望中做出反抗的表现手法,一方面体现了美国人的人本思想,但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美国人惯有的高高在上的个人中心主义思想,在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美国人依旧会将人的行为作为电影的立足点和中心点。而与欧美电影不同的中国电影,或许是因为还在生态电影这个领域中摸索,或许是因为中国人面对着更为复杂与深刻的环境问题,我们拥有广袤的领土和悠久的历史,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可以令全世界倾倒,但在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里,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却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尽管无论政府还是民间都早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的不可忽视,可是在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压力下,中国对环境的保护还是显得力不从心,因此,中国的生态电影往往带有对人民愤怒和同情并存的态度。《可可西里》中,我们悲哀藏羚羊受到的伤害,愤怒人类的行为,却也为他们生活状态的困苦感到无奈,在生存受到威胁时,去空谈似乎总带有一些无力感。因此,中国的生态电影沿袭了中国传统中最为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样的理想状态存在于每个人的心里,可是当最起码的生存尊严都无法保障时,这种原始的和谐也总是带有一种强烈的无奈感。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加入到生态电影的拍摄队伍中,他们怀着“用光影保护生态环境”的精神信仰,将家园情怀和反思觉醒意识灌注到生态电影之中,拍摄出了很多感人至深的电影。与此同时,生态电影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光,许多观众愿意走入影院欣赏生态电影,相信生态电影会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并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①张阿利:《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西北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

[1]孙培娜.中国生态电影的美学解读[D].山东大学,2013.

[2]张阿利.中国西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2(4).

作者:郭维易,山西大学文学院艺术学理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文化艺术学。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灾难片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没人想在二月死去
长抓政治生态
人类第一杀手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从电影《1942》中看灾难片展现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