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晶
一、选“经”引航
选好“经典园诗词”的作品是非常重要的事,选取的诗词既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要激发学生持续增长的学习热情。所以笔者和班里的诗词学习骨干选取适合本年级的诗词布置在经典园中,并且能够保持一周一换的频率。每周根据排定的主题选取不同类别的一组诗词。
这些一期期围绕主题的一组组诗词的出现,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通过老师的引导和班级骨干分子的引领,学生开始去遨游中华经典诗词的海洋,同时经典园里作品也引导学生去模仿收集诗词,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功效,也以最快的速度丰富了班级经典园诗词作品。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经典诗词的幸福感,还相继出现了一些诗词的研究小组。
二、怀“经”回家
让每个学生能够每天怀着经典诗词回家,这是我们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目标追求。我们贯彻学校创建市绿色学校理念之一“活绿时间”,让全体学生在有意无意的休息时间里受到经典诗词的浸润。我们根据学生的遗忘规律,要学生回家时,都要在诗词经典园前看一两分钟,读一读或者背一背诗词,让每个学生怀着经典的诗词回家。根据本班好多学生每天上放学是坐公交车的,所以,我们发动班里的学生制作了经典诗词卡片,以备学生在上放时的公交车上进行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天天与祖国博大精深的经典文化相伴、相走、同眠。
在这个怀经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把这个教育的触角伸向了学生的上放学之路,学生可以在车上自读,也可向车友一路宣读并评点,带动了其他班学生学习诗词的热情;同时这个学习也伸向了家庭,孩子能够带领父母进行诗词的学习,或者在父母、长辈前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特别是笔者利用家访和家长会,进行沟通,推荐宣传班里开展的诗词学习活动,使许多家长都非常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经典诗词学习中来。形成了一辆书香公交车,一班书香家庭的良好氛围。
三、写“经”休闲
经典诗词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进行内化,结合学校提出的“体育、艺术2+1活动”的要求,我们把读和写结合起来,这里的写就是指书写,让每一个学生进行硬笔和软笔书法的练习。印制诗词的楷书或行书硬笔作品,在教室“诗词经典园”边张贴了由书法老师用毛笔写的诗词作品,经典园前面的桌子放置毛笔字专用水写纸、毛笔及水瓶,学生在下课时间,还有在放学回家之时,都可以进行书法的练习,既背读了诗词,又进行了书法的练习,真可谓一举两得。当学生的字练得差不多时还邀请书法老师进行点评,当得到老师认可时,可以凭作品到大队部争得“书法章”。所以,在书写经典的过程中,学生不再把练字当成作业,更成为孩子们的一种休闲方式,这里的练字是一种学习毅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这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又让学生在校的时间里进行了充分的无声的经典学习。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有一点空就可以到学校经典园用毛笔照着范例进行书法的练习。当然,只要是取得书法章的队员的作品都能安排在学校的宣传窗进行展示,甚至还有机会在校报上刊登发表。
四、教“经”练技
推广的骨干学生分:(1)朗诵小组。他们负责对全班同学进行朗诵上的指导,当然,对从事经典诗词朗读示范的学生有比较高的要求,要会背诵指定的诗词各20首。能有较好朗诵技巧,在教学中对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等有较好的处理,使每一首诗或词的朗读示范都让大家感觉是一种艺术享受。为了激励朗诵小组成员,还专门组织全班同学对他们进行考核和最佳朗诵教员的评选。这批活跃的朗诵小组成员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能力,还提高了文学素养。他们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可以拿到“金话筒章”,获得与中央电视台优秀主持人相仿的荣誉。(2)诗词通小组。他们负责对全班同学进行答疑,如果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诗词意思,甚至表达什么等都可以得到解答。(3)宣传小组。他们负责对经典园的管理、布置,还负责适当的时候把班级的诗词学习成果向外界介绍等。对班级经典诗词卡片进行组织流通,让卡片能快速流转。
五、议“经”明志
自古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我们在通过经典诗词的学习中,总要给学生有所启示,有所心得。我们通过召开一系列主题研讨会。如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来感受他的诗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极尽夸张之能事,一旦诗兴大发之时,豪情便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但又收放自如的极高的艺术境界。如从《示儿》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首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陆游?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等。通过开主题研讨会、写读后感等。让每一个队员在学习经典诗词的同时,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升华,思想不断成熟。在讨论中的观点、感想文章和模仿写的“新诗”又在经典园中进行展示,以引起更深、更广的争论和思考。深刻体会经典诗词对我们学生的影响力,同时领略经典诗词无穷的魅力。
我们通过以经典诗词为抓手进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与研究给学生提供精神滋养,让他们喜爱阅读,为他们构建了理想的文化生态。以选经、怀经、写经、教经、诵经、搜经、议经等手段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活动中成长、成熟,同时更为书香班级的建设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