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

2016-01-27 22:17陈军民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15年9期
关键词:重建缺失新课程

陈军民

摘 要 教师课程能力在中小学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教师课程能力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新课程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现今教师课程能力内涵、要素等的分析,发现其存在的缺失,并提出教师课程能力须要重建的建议,从而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师课程能力体系,使新课程改革有效实施。

关键词 新课程 教师课程能力 缺失 重建

2007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各个方面都有所改变,尤其在课程的实施上需要全面的改革。从而教师课程能力的强弱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决定着课程实施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现今的教师课程能力未能有效促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教师课程能力仍存在多方面的缺失亟需我们解决。

一、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内容阐述

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顺利完成课程活动的实施所具有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强弱的重要表现,是教师能否成功完成课程要求和实现课程预期目标的重要主观条件。可变性、实践性、现实性、外倾性是教师课程能力的主要特征。教师课程能力需要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决策能力

课程决策是指教师在以教学大纲为中心的前提下,结合实际情况和一定的教学经验,根据相关教育经验、教育知识、教育目的和手段等决定学生如何学习。由于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了解学生的需要,从而在课程决策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出有效的教学建议。新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决策中选择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预选方案。

2.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课程开发与设计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所在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自身的教学经验、教授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开发或设计课程。新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具有新课程的课程观念和课程开发意识,了解该课程的最新资源,开发设计出有针对性的、满足学生发展的课程,从而有效地调整课程内容和形式,建立特色化、实际化的课程。

3.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

课程组织与实施是指教师根据课程计划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组织教学、实施教学表现出来的能力。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组织和实施中,能根据课程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授课目标、内容、方法等,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打开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式。课程组织和实施能力的强弱决定着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怎样的效果,是衡量教师课程能力强弱的关键要素。

4.课程评价能力

课程评价能力要求教师对课程具有较强的课程评价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能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修正不断地完善课程的实施方法,从而有效地促进新课程的有效施行。

5.课程研究能力

课程研究能力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到关于新课程的改革和实施的研究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模式,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对自己所在学科进行多维的课程研究。良好的课程研究能力有助于新课程的进一步完善,为课程的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二、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

1.决策、开发设计能力的缺失——应试教育观念禁锢教师思想

新课程实施中,决策、开发设计能力是教师课程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目前,我国许多教师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决策、开发设计能力仍存在缺失,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有两个。

(1)应试教育观念使教师仍处于传统的教师定位

由于长期尊崇儒家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影响,我国多数教师仍认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管理教学和执行课程计划的指挥者,在课程决策时,往往忽略学生的自主性、自学性、全面发展性。

(2)应试教育观念使教师过于依赖既有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忽视自己的决策权力,抑制了教师对课程的自主性和创新性

我国长期使用统一、详尽的课程标准造成教师的课程设计多将范围设置为本学科,课程设计强调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之内。从而,多数教师受传统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多重视知识传授,机械性地授课和传播知识,长期忽视学生情感、价值观等的培养,使教师面对新课程实施时,原有的教育思想未能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原先较弱的课程决策能力、开发设计能力也限制了教师课程能力的提高。

2.组织实施能力的缺失——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统一、发展落后

由于早期受苏联教学理论的影响,我国长期实行“上所定,下所行”的课程发展模式,课程计划是由政府、学校、教育专家制定和设计的,教师只须要选择怎样教就可以。教师为了使自己的工作绩效被学校明显地了解,多跟从政府、学校的有关课程设计进行有目标的、机械的学习。同时,应试教育课程管理的过于集中统一、发展落后产生了呆板、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课程计划的被动执行者,从而教师在长期的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产生实施惰性,多以书本、课堂、学生为主,强调知识的灌输,缺乏改变课程组织和实施方式的积极主动性,忽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受到原有的课程管理意识和行为惯性的支配及对新课程的不了解,导致教师现有的课程组织和实施能力未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从而影响了教师课程能力的有效提高。

3.评价能力的缺失——教师自身能力限制

评价能力是教师对课程的反思,是对课程实施的进一步了解,是教师发现自身问题的途径。但是,由于我国现代教育发展较晚,多数教师自身的能力并不能达到新课程教学的专业素质要求。

(1)教师课程素质不高,学科知识面狭窄

长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为学习而学习的课程设计,使不少教师将传授知识作为主要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灌输主义”的教学,从而导致教师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的缺失,学科视野狭窄,不能与其他学科之间相互交流和渗透,缺少根据课程计划的需要营造教育环境和与学生交流、互动、沟通的能力以及有效解决实施课程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2)教师的惰性和对新课程的不了解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必要的课程评价能力,在对课程进行评价时,不单单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要注意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少数教师由于长时间受应试教学的影响,缺乏自主学习、研究和探索的热情,对于新课改的精神和内容被动接受,缺乏对新课程实施的正确理解,在课程设计中仍用原有的教学计划,对于课程的评价未能正确思考和提出建设性意见。所以,多数教师的评价能力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极大改善才能有效提高。

4.研究能力的缺失——教师研究意识的缺乏,研究条件的限制

(1)教师研究意识的缺乏

长期的应试教育方式使教师习惯了按照以往的课程设计进行教学,用以往的教学思维和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在研究课程方面,缺少自觉参与课程改革研究的意识,缺乏摆脱传统以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和改变原有的教学思维模式的动力,缺乏从研究者的角度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调查和解决的意识,不能主动地、有目的地将日常教学和教学研究同时作为自身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2)研究条件的限制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在符合所在学校的相关规定和管理下进行的,教师的教育成果也多由学校去检验。但是由于我国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限制,教师在课程方面的研究条件受到时间、人力和物质等方面的限制。

三、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重建

新课程的顺利实施,需要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设计、组织实施、评价、研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改善,它们是新课程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根据目前教师课程能力存在的缺失进行重建,是现阶段新课程顺利进行的当务之急。

1.转变教师课程观念

教师决策、开发设计能力重建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教师的课程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受原有课程意识的影响,多数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念、原则、方向未能准确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未将新课程的理念彻底落实。为了使教师课程观念转变,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首先,教育相关部门要做好新课程的课程观念普及,将新课程的改革意图、原因、实施、发展详细介绍给基层教师,让他们在了解和学习中对新课程有整体的认识,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逐渐形成新的课程意识。其次,教育相关部门要多组织关于新课程的培训与活动。在新课程的培训中,向教师讲授新课程改革的观念、目标、意义,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教师亲身体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指导,从而帮助教师改善课程观念。再次,相关教育部门对新课程实施良好的教师进行适当鼓励。适当的肯定,有助于教师自觉了解新课程的相关内容,可以进一步引导教师形成新的课程意识,主动提升自己的决策、开发设计能力。最后,通过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让教师主动发现课程存在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教师决策、开发设计能力的重建。

2.提高学校课程管理的水平

(1)提高学校课程管理水平

人们常讲“无规矩不成方圆”,课程能力的提高也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约束。学校在教师的课程管理上,应该加强新课程的课程改善进度,要求教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视野,在课程设计的结构和课时比例上进行重要检查,观察教师组织和实施课程计划时,是否与课程设计相符合。

(2)学校等相关部门给予支持,营造良好的新课程实施环境,在课程活动中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

课程组织和实施是课程计划中的关键内容,决定着课程最终产生怎样的效果。良好的新课程实施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师自主地选择教学计划,在课程组织和实施的过程中保持自愿、活力和热情的心态,注意学生对新课程实施的反应,自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3.发挥教师自主权

教师评价能力的重建离不开教师自主权的影响。提高教师自主权有助于教师主动承担课程能力发展的责任,自觉地将自己已具备的课程能力与新课程所需要的课程能力进行对比,对自身的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自觉调整和完善。教师自主权的提高需要政府、学校、教师三者的相互配合。政府和学校要主动创造条件,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为教师自主评价和设计课程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

4.落实教师课程运作权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研究能力的重建离不开教师对研究的实际运用,要将课程运作中的权力落到实处、建立教师与学科专家的沟通机制。教师的课程能力是在课程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课程研究的结果同样也是为了解决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但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多数基层教师在教育理论和研究上有所局限,从而阻碍了研究能力的提高。因此,建立教师与学科专家的沟通机制,教师才能将研究结果应用到课程实践中,解决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科专家和教师进行有效结合,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巧妙结合。

教师具有良好的课程能力,有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有效动力,是教师专业素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教师课程能力的重建需要我们密切重视,尽快对其缺失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促进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耿秀丽.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08(10).

[2] 吕长生.教师课程能力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11(10).

[3]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朱超华.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4(6).

[5] 张艳梅,张春霞.适应新课改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7).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重建缺失新课程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用镜头“重建”徽州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缺失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
2009年语文新课程《考试大纲》修订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