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中药寄生的鉴别

2016-01-27 03:20:10王纯玉
中国药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槲寄生桑寄生齐墩

王纯玉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几种中药寄生的鉴别

王纯玉

(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00)

目的正确区分中药寄生,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几种市售药用寄生进行考察、研究,从基源、性状、化学成分、功效、应用等方面进行鉴别。结果与结论目前市售中药寄生各异,功用有别,临床应区分使用。

中药寄生;鉴别;功效;应用

中药寄生曾是桑寄生和槲寄生的合称,因功效、应用相似而未区分使用。后来发现两者化学成分及药理有别,故《中国药典》已将两者分列。以前各版《中药学》均将槲寄生并入桑寄生,近年则附于桑寄生后。桑寄生和槲寄生皆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的功效[1-2],临床应用非常广泛。而在临床工作中常发现有其他寄生作桑寄生或槲寄生使用。为促进合理用药,笔者就目前市售寄生类中药进行简要区别,旨在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提供参考。

1 历史沿革

桑寄生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称“桑上寄生”。《新修本草》载:“此多生槲、榉、柳、水杨、枫等树上,子黄,大如小枣子。惟虢州有桑上者,子汁甚粘,核大似小豆;叶无阴阳,如细柳叶而厚;晚茎粗短。江南人相承用为续断,殊不相关。且寄生实九月始熟而黄。”《蜀本草》云:“按诸树多有寄生,茎叶并相似。”可见,古代所用的桑寄生来源于桑寄生科不同属的数种植物,除现作桑寄生入药的钝果寄生属、梨果寄生属外,尚包括槲寄生属植物。

2 市售品种

目前,市售中药寄生主要有桑寄生、槲寄生、北桑寄生、扁枝槲寄生、枫香槲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小红花寄生、毛叶钝果寄生、绿茎槲寄生等。中国的槲寄生使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北方诸省品种单一,均为槲寄生,也称北桑寄生;西南等地区品种不一[3],有扁枝槲寄生、绿茎槲寄生等。而北方有的用北桑寄生作桑寄生用,云南、贵州、四川、广东、广西还用四川寄生、红花寄生等作桑寄生用。

3 鉴别

3.1基源

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Taxillus chinensis(DC.)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2]。

北桑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北桑寄生Loranthus tanakae Franch.et Sav的干燥带叶茎枝[3]。分布于河北、内蒙古、山东、陕西、甘肃、四川北部和东北部等地。

四川寄生:为桑寄生科四川寄生Taxillus sutchuenensis(Lecomte)Danser.的干燥带叶茎枝[4]。

红花寄生和小红花寄生:红花寄生为桑寄生科红花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 L.的干燥带叶茎枝[4]。小红花寄生系红花寄生的变种,为桑寄生科小红花寄生Scurrula parasiticaL.Var.graciliflora(Wall.ExDC.)H.S.Kiu[Loranthus graciliflorus Wall.ExDC.]的干燥带叶茎枝或全株。红花寄生分布于西南地区及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等地;小红花寄生分布于广西(隆林)、四川(米易、金阳)、贵州西南部、云南等地。

毛叶钝果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毛叶钝果寄生Taxillus nigrans(Hance)Danser[1,5]的全株,又名毛叶寄生,产于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台湾。

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Komar.)Nakai的干燥带叶茎枝[2]。

扁枝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扁枝槲寄生Viscum articulatum Burm.f.的干燥带叶茎枝[6]。

枫香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枫香槲寄生Viscum liquidambaricolum Hayata的干燥全株[7],产于西藏、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台湾等省区。

绿茎槲寄生:为桑寄生科植物绿茎槲寄生Viscum nudum Danser.的全株[8]。

3.2性状

桑寄生:茎枝呈圆柱形,长3~4cm,直径0.2~1.0cm;表面红褐色或灰褐色,具细全皮纹,并有多数细小突起的棕色皮孔,嫩枝有的可见棕褐色茸毛;质坚硬,断面不整齐,皮部红棕色,木部色较浅。叶多卷曲,具短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椭圆形,长3~8 cm,宽2~5 cm;表面黄褐色,幼叶被细茸毛,先端钝圆,基部圆形或宽楔形,全缘,革质。气微,味涩[2]。

北桑寄生:茎常二歧分枝,1年生枝条暗紫色,2年生枝条黑色,具白色蜡质层。叶对生,纸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长2.5~5.0 cm,宽1.0~2.5 cm,先端圆钝或有短尖,基部楔形,稍下延,全缘,两面无毛,叶柄长3~8 mm。

四川寄生: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嫩枝具星状毛,断面木部黄褐色或淡红棕色[4]。

红花寄生:茎表面棕褐色,密生多数黄白色点状皮孔,幼枝被棕褐色星状毛,断面木部黄白色[4]。小红花寄生与红花寄生相似而枝叶较小。

毛叶钝果寄生:嫩枝、叶、花序和花均密被灰黄色、黄褐色或褐色的叠生星状毛和星状毛;小枝灰褐色或暗黑色,无毛,具散生皮孔。叶对生或互生,革质,长椭圆形、长圆形或长卵形,顶端圆钝或急尖,基部楔形至圆形,上面无毛,暗黑色或黄褐色,下面被绒毛;侧脉4~5对,在叶上面稍凸起;叶柄长5~8 mm,被绒毛。

槲寄生:茎枝呈圆柱形,2~5叉状分枝,长约30 cm,直径0.3~1.0 cm;表面黄绿色、金黄色或黄棕色,有纵皱纹;节膨大,节上有分枝或枝痕;体轻,质脆,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皮部黄色,木部色较浅,射线放射状,髓部常偏向一边。叶对生于枝梢,易脱落,无柄;叶片呈长椭圆状披针形,长2~7 cm,宽0.5~1.5 cm;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表面黄绿色,有细皱纹,主脉5出,中间3条明显,革质。气微,味微苦,嚼之有黏性[2,9]。

扁枝槲寄生:茎扁平,2~3叉状分枝;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有明显纵条纹,两侧具纵棱;节膨大,节下缢缩;断面皮部黄绿色,木部淡黄色,髓不明显;叶褪化成微小的鳞片状,生于花下。气微,味淡[6]。

枫香槲寄生:茎基部近圆柱状,枝和小枝均扁平;枝交叉对生或二歧分枝,边缘肥厚,纵肋5~7条,明显。叶退化呈鳞片状。

绿茎槲寄生:茎枝圆柱形,2~3叉状分枝,长30~50 cm,直径1.5~5 mm,节部膨大,小枝节间长4~8 cm,表面黄绿色或黄棕色,光滑无毛,有明显的不规则皱纹。叶退化呈鳞片状。质柔韧,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纤维性,皮部黄色,较薄,木部色较浅,占茎断面的大部分,髓部不明显。偶可见近卵球形果实,长约6 mm,直径约4 mm,黄色,较平滑。气微,味微苦。

3.3显微鉴别

桑寄生:木栓层为10余列细胞,有的含棕色物;中柱鞘部位有石细胞群和纤维束,断续环列。韧皮部甚窄,射线散有石细胞。束内形成层明显,髓部有石细胞群,薄壁细胞含棕色物。有的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或棕色物。石细胞类方形、类圆形,偶有分枝,有的壁三面厚,一面薄[2]。

四川寄生:横切面皮层散有石细胞群,韧皮部外方有纤维束,韧皮射线几乎由石细胞组成;木质部占大部分;髓部有石细胞群,石细胞含草酸钙方晶[4]。

红花寄生:茎横切面皮层散有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韧皮射线几乎为含草酸钙方晶的石细胞组成,髓部散有石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4]。

槲寄生:茎横切面皮层较宽广,纤维数十个成束,微木化,老茎石细胞甚多,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韧皮部较窄,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散有纤维束;导管周围纤维甚多,并有少数异形细胞;髓明显。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和少数方晶。石细胞类方形、类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42~102 mm[2]。

扁枝槲寄生:横切面皮层纤维束和石细胞群相间排列成环,石细胞类圆形或多角形,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韧皮部较窄,可见颓废筛管群;束间形成层明显;木质部占整个组织的2/3以上,内侧环髓纤维束明显;薄壁细胞含大量草酸钙簇晶和少数方晶[6]。

3.4主要化学成分

桑寄生:含广寄生苷、槲皮素-3-阿拉伯糖苷、槲皮素及槲皮苷[1]等。

北桑寄生:含糖类、鞣质及酚性物质、黄酮类、蒽醌类、甾体皂苷类、挥发油成分[10]。

四川寄生:含槲皮素、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异槲皮苷、槲皮苷、芦丁、没食子酸、阿魏酸、3-谷甾醇、胡萝卜苷[11]等。

红花寄生:含槲皮苷、槲皮素、槲皮素-3-阿拉伯糖苷和蒿蓄苷、没食子酸乙酯、多糖成分等黄酮类、酯类和糖类,还含有香豆素等[12]。

毛叶钝果寄生:含(+)-儿茶素、7-O-没食子酰-(+)-儿茶素、异槲皮苷、广寄生苷、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6-没食子酰基)-β-D-半乳糖苷、芦丁、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等[5]。

槲寄生:含齐墩果酸、β-香树脂醇、中肌醇、羽扇豆醇、肉豆蔻酸,槲寄生苷甲,黄槲寄生苷A、B,高黄槲寄生苷B,槲寄生新苷Ⅰ、Ⅱ,高圣草素,白桦脂酸,胡萝卜苷,β-谷甾醇,丁香苷,五加苷;琥珀酸、阿魏酸、咖啡酸、原儿茶酸等,主要为三萜类,黄酮类,甾醇类,苷类,多糖,有机酸,植物凝集素等[13]。

扁枝槲寄生:新黄酮苷有高圣草素-7-O-β-D-葡萄糖苷-O-β-D-(5-桂皮酰基)-芹菜糖、乔松素-7-O-β-D-芹菜糖(1→2)-8-D-葡萄糖苷、乔松素-7-O-β-D-芹菜糖(1→5)-β-D-芹菜糖(1→2)-β-D-葡萄糖苷[14],还含齐墩果酸、齐墩果酸酯、古柯二醇等三萜成分及肌醇等。

枫香槲寄生:含杨梅二醇、马斯里酸、2α,3β,23-三羟基-12-烯-28-齐墩果酸、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6′-O-甲酯、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苷、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3-O-β-D-吡喃葡萄糖醛酸-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1→6)-β-D-吡喃葡萄糖苷等三萜类[7]及黄酮类。

绿茎槲寄生:含北美圣草素、5,7-二羟基、3,4-二甲氧基-二氢黄酮、齐墩果酸、5,7-二羟基色原酮、高北美圣草素[8]等。

3.5功效与应用

桑寄生与槲寄生:味苦、甘,性平,归肝、肾经;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功效;用于风湿痹痛、腰膝酸软、筋骨无力、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头晕目眩[1-2]。桑寄生有显著的抗炎、降压作用,还有利尿、扩血管作用,并能减慢心率[1]。槲寄生则有抗肿瘤和增强免疫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有降压,抗心律失常,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冠脉循环、增强心脏收缩,降低心肌耗氧,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还有抗衰老、抗氧化、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降血糖作用[13]。

北桑寄生:枝叶民间作桑寄生入药[3]。有祛风湿、强筋骨功效。

四川寄生:有祛风湿、安胎、降压功效[11]。

红花寄生:味辛、苦,性平;有祛风湿、强筋骨、活血解毒功效;治风湿性关节炎、胃病等[3];有抗肿瘤、抗氧化、清除自由基、强心等作用[12]。

毛叶钝果寄生:全株药用,有祛风除湿、安胎下乳功效[3]。

扁枝槲寄生:味辛、苦,性温;有祛风、活血、除湿、止咳、祛痰功效;主治腰肢酸痛、风湿骨痛、劳伤咳嗽、赤白痢疾、崩漏带下、产后血气痛、疮疥。

枫香槲寄生:有清热利尿、祛风除湿作用。主治风湿性关节疼痛、腰肌劳损,民间以寄生于枫香树上的为佳。云南思茅民间则以该品种用于治疗急性膀胱炎。

绿茎槲寄生:民间用以清热、利尿,有祛风湿、安胎和降压作用。所含高北美圣草素具有促PC12细胞分化作用[8]。

4 结语

桑寄生与槲寄生虽中医功用相同,但槲寄生含齐墩果酸及抗肿瘤活性成分植物凝集素等,药理有别于桑寄生,二者不宜混用。北桑寄生、四川寄生、红花寄生、毛叶钝果寄生目前在部分地区混为桑寄生使用,而其成分、功用等却不同于桑寄生,不应混用。槲寄生、扁枝槲寄生、枫香槲寄生、绿茎槲寄生名称易混,并均含齐墩果酸;但其他成分、功效、应用亦有不同,从文献看后3种皆无补肝、肾的作用,不能作槲寄生用。

几种中药寄生虽均来源于桑寄生科、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等,有祛风湿作用,但其他成分不同,功效药理等也有区别,故临床应区分使用。除桑寄生、槲寄生外,其他几种寄生均为地方习用品,非《中国药典》收录品种,还有桑寄生科的其他植物的功用等也有待进一步研究。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197-198.

[2]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299,373.

[3]王艳萍,吕元胜,安太成,等.山西省药用植物桑寄生科树种资源及其功效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5):123-124.

[4]李家实.中药鉴定[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71.

[5]李良琼,李美蓉,杨智虎,等.毛叶寄生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1995,26(3):118-121.

[6]赵启友,王晓林,张浩,等.扁枝槲寄生的生药学鉴定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8(5):46-50.

[7]杨燕军,陈梅果,沙聪威.枫香槲寄生三萜及三萜皂苷类成分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62-165.

[8]朱海燕,余正文,杨小生,等.绿茎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其促PC12细胞的分化作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 340-1 342.

[9]侯绍远.8种常见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别[J].中国药业,2015,24(14):115-117.

[10]许宁宁,白云娥,薛强强,等.北桑寄生化学成分系统预实验[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6):762-763.

[11]陈江锼,冯峰.四川寄生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7,30(11):1 393-1 395.

[12]徐鹤凤,李林森,郭旭辉.红花桑寄生的药理研究进展[J].首都医药,2011,18(22):15-16.

[13]赵晶,贺江萍.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3):185-186.

[14]王晓林,李良琼,李美蓉.扁枝槲寄生化学成分研究(Ⅱ)[J].华西药学杂志,1992,7(2):71-76.

Identification of Several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Loranthus Parasiticus and Mistletoe

Wang Chunyu
(Panzhihua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ombination Hospital,Panzhihua,Sichuan,China 617000)

ObjectiveTo distinguish several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loranthus parasiticus and mistletoe for the sake of rationaldruguse.MethodsSeveralcommerciallyavailablemedicinalofloranthusparasiticusandmistletoeweresurveyedand researched,and the character,chemical composition,function,etc.were identified.Results and ConclusionThe current differen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loranthus parasiticus and mistletoe have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efficacies,and should be used separately in clinic.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f loranthus parasiticus and mistletoe;identify;efficacy;application

R282.71;R282.5

A

1006-4931(2016)12-0089-03

(2016-01-06)

猜你喜欢
槲寄生桑寄生齐墩
槲寄生
半寄生植物连载·一桑寄生
人与自然(2019年6期)2019-07-24 13:43:02
齐墩果酸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中成药(2018年10期)2018-10-26 03:40:56
齐墩果酸对自然衰老大鼠睾丸DNA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不同寄主桑寄生药材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的影响
中成药(2018年2期)2018-05-09 07:19:32
齐墩果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对胰脂肪酶的抑制作用
槲寄生栽培技术
水线草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测定
幸福的槲寄生
益肾又安胎的桑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