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娟 (山东省蓬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65600)
科学防治鸡传染性贫血
张玲娟 (山东省蓬莱市动物卫生监督所 265600)
目前世界各地均有鸡群发生鸡传染性贫血的报道,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雏鸡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特征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因其会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的问题,即产生免疫抑制,因此,本病经常合并感染和继发感染,造成发病严重和控制难度增加,对鸡群危害极大。本文叙述该病的发病特点、特征和诊断及其防治措施。
科学;防治;鸡;传染性贫血
鸡传染性贫血是近几十年发现的新的传染病,1972年首次在日本发现,之后德国、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均分离到病毒。我国也从鸡群中分离到病毒,证实该病在我国的存在。鸡传染性贫血病目前已呈世界性分布,我国鸡群感染阳性率较高,对养鸡生产危害较重。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病原为鸡传染性贫血病毒,隶属于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在电子显微镜下的病毒呈球形或六角形,无囊膜。本病毒对乙醚、氯仿具有抵抗力,耐酸,在pH3.0条件下作用3h性质仍然稳定。加热56℃或70℃1h,80℃15min仍具有感染力,80℃条件下经30min才能使病毒部分失去活性,在100℃下经15min才能完全失活。病毒在37℃的5%次氯酸溶液中经2h失去感染力。临床上常用福尔马林和含氯制剂消毒鸡舍及用具[1]。
鸡是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唯一宿主,临床上各种年龄、不同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常发生于2~3周龄的雏鸡,随着日龄的增加,鸡对本病的易感性逐渐降低,肉仔鸡的易感性要比蛋鸡强,公鸡比母鸡易感。当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混合感染或有继发感染时,日龄稍大的鸡也可能感染发病。
鸡传染性贫血病毒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污染的孵化场和感染病毒的种鸡经种蛋进行垂直传播,目前被认为是本病的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对后代的鸡群危害较大。人工授精也可机械的传播病毒,由感染公鸡的精液可造成鸡胚的感染[2]。发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水平传播时可通过口腔、消化道和呼吸道途径引起其他鸡只感染。
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症状是贫血,贫血发生的严重程度与毒株的特性和鸡只的健康状态有关。临床上一般感染后2~3d可出现死亡,本病死亡率可达10%甚至更多,有尖峰式死亡的特征。病鸡发育迟缓,消瘦,精神沉郁,羽毛松乱,喙、肉髯、爪和可视黏膜苍白,翅膀发生皮炎或表现翅膀发蓝,也有人称本病为 “蓝翅病”。病鸡头、颈部、翅膀、胸腹部、爪等部位皮肤出血或坏死。后期鸡可出现腹泻。成年鸡感染后症状一般不明显,可见的表现有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异常。
病理变化特征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全身淋巴组织萎缩,血液稀薄如水,红细胞压积值降低,凝血时间延长。病鸡贫血严重,消瘦,肌肉及内脏器官苍白,肝脏和肾脏肿大,褪色,或淡黄色。
骨髓的检查也是必要的,骨髓萎缩是病鸡常见的特征性病变,尤其是大腿骨的骨髓呈脂肪色、淡黄色或粉红色,个别病例,骨髓呈暗红色,胸腺萎缩退化,呈红褐色,随着病鸡的生长,抵抗力的提高,胸腺萎缩比骨髓病变更容易观察到。有的鸡只骨骼肌和腺胃出血,法氏囊萎缩[3]。发病过程中若遇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坏疽性皮炎,肝脏肿大呈斑驳状。
根据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2~3周龄左右的雏鸡,表现严重贫血、生长缓慢,胸腺、骨髓和法氏囊等器官出现萎缩及颜色异常等可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需进行实验室病毒检查。
由于病鸡肝脏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因此,最好取病鸡或可疑鸡的肝脏,加入PBS制成1:10的匀浆,离心后取上清液,加热70℃经5min或用氯仿处理以去除或灭活可能的污染物,用于雏鸡、鸡胚或细胞培养接种。
用上述肝脏病料1:10进行稀释,肌肉接种1日龄的SPF(无特定病原体)雏鸡,每只0.1ml,观察其典型的症状和病理变化。
用上述病料进行卵黄囊接种4~5日龄的鸡胚,无鸡胚病变,孵出的小鸡雏可发生贫血和死亡。
血清学诊断可用血清中和试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检测感染鸡只血清中存在的抗体。
诊断此病要做好鉴别诊断。如球虫病也可以引起贫血,但是球虫病典型症状可见到血便,剖检可见明显的肠道出血,而鸡传染性贫血没有血便,肠道见不到点状出血。
磺胺类药物也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但肌肉与肠道有点状出血,可通过调查鸡群是否有使用磺胺类药物的历史。
白冠病病原体是鸡住白细胞原虫,其中以卡氏住白细胞原虫最常见,一般以夏秋季多发生,受感染的鸡只以肌肉组织和内脏器官广泛出血为特征,鸡冠因贫血而表现苍白。病变剖检可见血液变得稀薄,胸肌、腿肌有明显的芝麻状大小出血点或出血斑,肌肉苍白。
引进种鸡或商品鸡前要对鸡场有所了解,避免从严重的疫区引进鸡只,以免将本病传入健康鸡群。引进后要隔离观察,无异常方能入场饲养。种鸡产蛋前应进行抗体检测,对阳性鸡淘汰,从而避免垂直传播的发生。
平时应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场区入口及鸡舍门口都要有消毒设施,正常情况下每周要消毒1~2次,降低环境中的病原体数量,减少感染因素。严格管理不消毒就随意出入鸡舍的行为,防止其他动物,尤其是鸭、鹅及野生鸟类进入易感鸡群或者混养,这样会增加患病的几率,进出鸡舍的车辆和工作人员须经严格消毒处理。
免疫抑制是指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发育不全或受到损伤,导致机体免疫能力下降,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免疫机能障碍,即机体对抗原物质刺激的反应减退或消失,从而陷入免疫抑制状态。由于鸡群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直接导致的危害就是容易发生继发感染或合并感染,还可能导致疫苗免疫的失败。鸡传染性贫血由于对鸡只的胸腺和骨髓,法氏囊的损害,也会导致免疫抑制。平时也要做好其他免疫抑制病的防控工作,如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淋巴白血病、鸡网状内皮增生病等,及时的科学的接种鸡传染性法氏囊疫苗和马立克氏病疫苗。
要努力培育无鸡传染性贫血病的种鸡群,给予科学的饲养管理,防止由于种鸡患病或感染本病毒后将病毒通过种蛋传递给鸡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做好孵化场的环境控制工作。合理设计孵化室,种蛋的检查、储存、消毒、孵化、出雏及销售实行严格的隔离操作,种蛋按一个顺序流向,以减少环节交叉带来疾病重复感染的机会。保持孵化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孵化室的环境和孵化器具进行消毒。种蛋在集蛋后和入孵前应认真进行熏蒸消毒,落盘后出雏机内也要进行熏蒸消毒。孵化场的蛋壳、无精蛋、死胎、毛蛋及弱死雏鸡等废弃物,应该进行深埋或焚烧无害化处理,以防造成污染。
有报道称,使用鸡传染性贫血弱毒冻干苗对12~16周龄鸡饮水免疫,免疫后6周产生免疫力,如果是商品鸡可持续到淘汰。种鸡初次免疫6周后所产的蛋可留作种蛋用。种鸡在13~14周龄时免疫,能有效预防下一代鸡传染性贫血病的发生,不能在首次产蛋前3~4周进行免疫接种,以防止通过种蛋传播[4]。
由于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控制继发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有关的细菌继发感染。同时也要根据鸡只的发病情况采取对症治疗,治疗的同时注意鸡舍的消毒、隔离、通风、加强营养等辅助措施。
保证鸡舍要有良好的通风,冬季气温较低时,可选择在气温较高的中午通风,或者将舍温提高几度后再进行通风,避免温差过大。减少应激的发生,如突然换料、密度过大、有害气体、长途运输、惊吓等。
[1]徐仕忠.谈谈鸡传染性贫血[J].兽医导刊,2009(1):46-47.
[2]植建华,王鸽,等.鸡传染性贫血及其防治[J].养禽与禽病防治,2011(9):39.
[3]张利芳.鸡传染性贫血的防治[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15):36-37.
[4]甘孟候.禽病诊断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