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D-二聚体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2016-01-27 23:20孙颖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年23期
关键词:肠病二聚体血浆

孙颖

31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分析及D-二聚体在其诊断中的价值

孙颖

目的探讨D-二聚体诊断缺血性肠病的效果和其病症的临床特点。方法31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并采用D-二聚体诊断法对患者进行检查,分析该诊断方法的应用价值。结果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与其他肠病没有明显特异性差别,包括腹部疼痛(29例)、腹泻(7例)、粪便带血(14例)、恶心呕吐(4例)、体温升高(4例)等。利用D-二聚体诊断后,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平均含量为(1480±230)μg/L,明显高于人体正常值。结论缺血性肠病由于临床症状与其他急腹症无明显差异,因此很容易误诊,利用D-二聚体检查可以有效提高该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保证治疗的最佳时机。

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D-二聚体检查

肠道黏膜上分布着数量巨大的毛细血管,其为黏膜组织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但如果该部位血液流通发生异常变化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就可能引发肠道黏膜或肠道壁缺血,引起肠道功能障碍。这类疾病的误诊率普遍较高,因此需采用辅助诊断方式进一步缩小疾病范围。本文即研究缺血性肠病的临床特点和D-二聚体诊断的作用,具体研究方法和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31例缺血性肠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男21例,女10例,年龄最大87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65.82±7.96)岁;其中缺血性结肠炎6例、急性缺血性肠系膜病症12例、慢性缺血性肠系膜病症13例。排除具有慢性血管内凝血、血栓、肠道肿瘤等患者,并且排除具有精神病史的患者。

1.2 方法 对31例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并搜集相关的数据,将其与其他肠道疾病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别采用肠镜和D-二聚体诊断方式判断患者病症,其中肠镜检查需要在患者入院48 h以内病情稳定后开展;D-二聚体诊断则是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开展,检查前患者需空腹至少6 h,禁饮3 h,取左手肘窝处静脉血为采血点,采血剂量为3ml。将所采集的血液样本利用离心机进行处理,离心时间为15min,转速为3000 r/min。离心后提取患者血浆进行检测,利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技术,测量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1]。

2 结果

31例患者临床特征主要以腹部疼痛为主,29例患者出现腹痛,占93.55%,左侧疼痛22例、右侧疼痛2例、腹部整体疼痛5例。同时,经临床观察后患者中粪便带血者14例,占45.16%;腹部胀气者8例,占25.81%;腹泻者7例,占22.58%;恶心呕吐者4例,占12.90%;体温升高者4例,占12.90%。所得临床特点与其他胃肠道病症无明显差异。同时,经过D-二聚体检查后,31例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平均含量为(1480±230)μg/L,而人体正常情况下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应<3 μg/L。

3 讨论

消化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功能体系之一,其担负着分解、吸收营养物质的重责。其中肠道黏膜在消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较大,其广泛地分布在肠道内侧,并且黏膜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负责为黏膜组织提供营养。但是由于当前人口生活习惯的转变,酗酒、抽烟、饮食不规律、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问题日益增多,导致黏膜下血液供给发生障碍。血液流通量下降,使得黏膜细胞无法维持基本形态和功能,产生了黏膜坏死的问题,也就是临床上的缺血性肠病[2]。

这类病症在肠道疾病中较为常见,其主要的临床特点包括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粪便带血、腹胀以及腹泻等,这些特点与诸如慢性肠炎、肠穿孔、肠溃疡等十分相似,仅凭借对临床症状的询问无法确诊病情,甚至患者发病早期病症较轻,很容易导致误诊,严重拖延治疗时机,给患者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采用肠镜检查的方式获得的诊断结果最为准确,在设备观察下患者肠道黏膜存在明显的病灶,可发现充血红斑,部分病情严重者则可能出现坏疽或溃疡病灶。肠道黏膜表面水肿明显,血管纹理已经模糊不清,并且可见血管分布呈现阶段性的特点[3]。同时已发生病变的黏膜组织与健康组织之间的界限清晰可见。同时,如果采用影像学技术对黏膜下血管进行检查,可以发现其内含有大量纤维素组成的血栓。利用肠镜诊断缺血性肠病的准确率较高,由于属于直接观察,其误诊率必然极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内镜诊断方式属于侵入式诊断,对患者会造成一定的伤害,轻则使患者胃肠道感到不适,加重临床症状;严重时则会引发进一步的感染。另外,肠镜检查必须在患者入院后48 h内开展,需要先采用药物对患者病情进行维稳后方可开展。

D-二聚体检测法就是对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检查,并将其与标准值作比较,从而判断患者是否发病。这种检查方式操作简便,仅采取与血常规同样的采血方式,所需要的静脉血样本量也是正常采集量。通常情况下人体血浆内D-二聚体的含量应该<3 μg/L,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患有缺血性肠病的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平均含量为(1480±230)μg/L,达到了标准值的近500倍。血浆中的D-二聚体是一种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之后的产物,该类物质的异常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体凝血功能、纤维素溶解功能等情况。通常人体内出现血栓时,机体就会将激活纤维素溶解蛋白来提升对血栓的溶解速度,而在纤维性血栓被溶解后所释放的物质主要就是D-二聚体[4]。说明当人体内D-二聚体的含量异常增加时,说明血液中新生成的血栓数量在增加,而在肠镜检查过程中可以发现缺血性肠病患者肠道黏膜下存在着纤维性血栓。但这种物质仅仅是纤维性血栓溶解之后产生的代谢产物,说明凡是因纤维性血栓导致发病的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的含量都会增加,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因此,利用D-二聚体来确诊缺血性肠病并没有明显的特异性,如患者并不存在原发性的高血压、冠心病等症状,则该数据具有决定性的指导意义;如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则D-二聚体异常升高可以作为怀疑患者患病的依据。但这种检查的优势在于患者入院后即可开展诊断,并且在当天就可以获得检查结果,且诊断过程中基本无痛[5]。

缺血性肠病实际诊断时,应该首先对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解,判断其是否符合消化道病症的发病规律,如患者具有明显的肠道病变特点,则可进行进一步的检查。此时如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增高,则可怀疑其患有缺血性肠病,然后考虑是否开展内镜检查。这样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痛苦,也可以使医生提前做好治疗缺血性肠病的准备,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提升整体疗效。

[1]檀薇薇,张玫.D-二聚体对缺血性肠病及其严重程度的临床早期诊断价值.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11):102-103.

[2]陈镜沛.血浆D-二聚体对急性缺血性肠病的早期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创新,2015(19):48-50.

[3]冯巨滨.血浆D-二聚体检测在缺血性肠病患者诊断及预后中的价值.中国医药科学,2012,2(12):111.

[4]卢向东,张志广.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缺血性肠病鉴别诊断价值的探讨.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8):433-434.

[5]徐赛群,刘丽,王伟宁,等.缺血性肠病临床特点和诊治的回顾性分析.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13(2):89-9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23.012

2016-11-14]

115009 辽宁省营口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人民医院

猜你喜欢
肠病二聚体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营养干预方法可改善炎症性肠病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炎症性肠病与肝胆胰病变
MDT在炎症性肠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性
炎症性肠病与肠易激综合征重叠的意义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