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正春,操成波,吴仁明,吴平安,杨 宇,杜登科
(1 常德市农学会,湖南常德 415000; 2 湖南湘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常德 415000;3 常德市农业委员会,湖南常德 415000)
油菜新品种‘常油杂69号’的选育及丰产技术
邓正春1,操成波2,吴仁明3,吴平安3,杨 宇3,杜登科3
(1 常德市农学会,湖南常德 415000; 2 湖南湘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常德 415000;3 常德市农业委员会,湖南常德 415000)
阐述了‘常油杂69号’油菜的育种目的和选育目标,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详细选育过程,品种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油菜;育种;栽培;常油杂69号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育种,选育优质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通过与优质、农艺性状优良的恢复系杂交配制优质、高产、高油、高抗三系杂交油菜品种,提高油菜产量、品质、含油量及抗性,提升生产效益。新品种要求芥酸含量1%以下,饼粕中硫苷含量30 μmol/g以下,含油量40%以上;生育期中熟或中早熟;抗倒伏,抗寒,抗旱,抗(耐)菌核病、病毒病等抗逆性强。
1.1 不育系3238A与保持系3238B选育
利用‘秦油2号’中的不育株与双低油菜品系‘3238’(华双3号×P1)为材料,通过测交、多代回交定向选育而成。选育经过:
2002年春季,在‘秦油2号’F2中发现8株不育株,当年用发现的不育株‘Y3A’作母本与双低油菜品系‘3238’杂交,获得杂种F1代种子。 2002年夏季,种植F1代1200株,从中选择不育彻底的单株与‘3238’回交,将回交一代种子与对应父本种子进行品质分析,筛选双低组合及双低单株。
2002年秋季,将入选组合及单株相邻种植成株行,2003年春季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的株行再与母本继续回交,收获后,将回交种子及对应父本进行品质分析及室内考种。
2003年以后,各世代继续加强回交及定向选择,于2005年育成符合目标性状的双低不育系‘3238A’及保持系‘3238B’。
2005年进行组合试配,2006年进行广泛测配。
1.2 恢复系932R选育
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中油杂2号’中的可育株与双低油菜品系‘C932’(四川引进)为材料,通过杂交、多代回交、自交定向选育而成。选育经过:
2003年春季,在示范品种‘中油杂2号’中选可育株去雄作母本与双低油菜品系‘C932’杂交,获得杂种F1代种子。2003年夏季,种植F1代200株,从中选择可育单株与‘C932’回交,将回交一代种子进行品质分析,筛选双低单株。2003年秋季将入选的双低单株种植1300株,2004年春季选择农艺性状优良的可育单株自交,收获后,将自交种子进行品质分析。2005年春季,自交及定向选择符合双低品质、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优良的单株150株。2006年以后,各世代继续加强自交及定向选择工作,其中‘932’选系无育性分离且符合双低标准,生长势强,早熟性好,抗倒性强。于2009年育成符合目标性状的双低恢复系‘932R’。2010年进行组合试配,2011年进行广泛测配。
不育系‘3238A’为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胞质不育系。苗薹期幼苗半直立,叶数较多;冬前长势稳健,薹茎粗壮;抗旱、耐湿、抗寒性好。花蕾松软黄瘦,花瓣窄小,雌蕊正常,雄蕊退化,其长度不及正常品种的一半,花药短,呈三角形。成熟期株高约170 cm,分枝部位40 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单株有效角果数320个,每角18粒,千粒重3.8 g。抗(耐)菌核病、病毒病、抗倒伏能力较强。
保持系‘3238B’雄性可育,花瓣较大,侧叠,花丝长,花药正常,四强雄蕊明显高于柱头,除不育特性外,其它性状与不育系相一致。
恢复系‘932R’苗薹期子叶肾脏形,幼苗半直立,苗期叶为椭园形,表面光滑无毛,叶缘有波状皱褶,叶柄较长,叶淡绿色,叶片中等大而薄,有裂叶2~3对,冬前长势稳健,薹茎绿色,茎表面薄被腊粉、光滑无刺毛,薹茎粗壮。抗旱、耐湿性好,抗寒性一般。花黄色,花瓣两侧相互重叠,可育株雄蕊正常,花药发达,花粉量大,花期较长,对‘3238A’的恢复率和恢复度均为100%。成熟期株高约175 cm,分枝习性为上生分枝型,分枝部位45 cm左右,一次有效分枝8~10个,角果为粗长角果,直生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76个,每角23.5粒,千粒重3.6 g。种子黑褐色,近圆形。抗(耐)菌核病、病毒病、抗倒伏能力较强。
3.1 特征特性
‘常油杂69号’是利用细胞质不育系(3238A)×恢复系(932R)杂交选育的油菜新品种。2015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鄂审油2015007)。该品种属半冬性甘蓝型油菜。株高168.8 cm,属于中部分枝类型,分枝性中等。苗期直立,叶片绿色,顶叶较大,叶缘有浅锯齿,裂叶2~3对,有少量蜡粉。茎绿色。花瓣黄色,呈侧叠状。分枝数6.99个。单株有效角果数246.5个,每果种子数20.3粒。种子黑褐色,近圆形,千粒重3.82 g。品质测定粗脂肪含量46.12%,芥酸含量0.15%,硫甙24.43 μmol/g(饼)。菌核病发病比对照轻,发病率9.36%,病指5.19;病毒病发病率0.12%,病指0.09。抗倒性较强。全生育期212.5 d。抗寒、抗旱、耐湿,适宜在湖南、湖北种植。
3.2 产量表现
该品种在2012~2014年区域试验中平均产量3400.8 kg/hm2,比对照‘华油杂9号’增产4.3%;平均产油量1600.2 kg/hm2,比对照增产11.75%。其中2012~2013年度产量3589.35 kg/hm2,比对照增产3.53%;产油量1750.65 kg/hm2,比对照增产14.03%。2013~2014年度产量3212.1 kg/hm2,比对照增产5.29%;产油量1449.6 kg/hm2,比对照增产9.46%。
4.1 播期播量
育苗移栽于9月中旬播种育苗。一般每公顷苗床播种量6~7.5 kg,大田用种1500 g左右,苗床与大田比为1∶5。直播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为宜,每公顷用种量控制在3~4.5 kg。
4.2 培育壮苗
(1)苗床选择。选择土壤肥沃,背风向阳,排灌方便的地方做苗床。
(2)整地施肥。施足底肥,每公顷施37 500 kg土杂肥、450 kg过磷酸钙、375 kg复合肥。整地要求平、细、实。畦长4.5 m、宽0.8~1 m,沟宽30 cm、深20 cm。
(3)间苗定苗。出苗期至第一片真叶期间拥挤苗,第5片真叶期定苗,苗距3~5 cm。壮苗标准为株型矮壮,秧苗叶柄不要长于总长的1/2,根颈粗大于0.7 cm;苗高20 cm左右,不高脚,不曲颈;苗龄适中,长江流域移栽时叶片数5~6片;老嫩适度,叶片色深,叶片边缘微带红色,叶片较厚;无病虫害。
(4)肥水管理。苗期每公顷用11 250 kg人畜粪尿或75~150 kg硫酸铵加水淋施,除非特别干旱一般不浇水。移栽前7 d左右,淋施110~150 kg/hm2硫酸铵,湿润起苗。
(5)虫害防治。油菜苗期主要有蚜虫、菜青虫、甜菜夜蛾、斜纹夜蛾等多种害虫,特别是蚜虫、菜青虫发生尤为严重。移栽前4~7 d需喷施“送嫁药”。
(6)多效唑施用。用150 mg/kg的多效唑在3叶期喷施,可促进植株矮壮,防止倒伏。
4.3 及时移栽
幼苗5~6叶,苗龄30~35 d移栽,10月底以前栽完。适当密植,中等肥力每公顷栽120 000株左右,瘦地、迟茬地宜栽150 000株以上。直播留苗18万~27万株/hm2。
4.4 科学施肥
(1)施足基肥。大田基肥每公顷施45 000 kg土杂肥,或人粪尿22 500 kg,或纯氮112.5 kg、五氧化二磷112.5 kg、氧化钾112.5 kg。
(2)早施苗肥。活蔸后,每公顷施纯氮30 kg或人粪尿6000 kg,移栽15~20 d施纯氮45 kg或人粪尿9000 kg。
(3)壅施腊肥。在12月下旬至1月上旬施用,每公顷施猪牛粪22 500 kg,如在冬至时秧苗生长较差,每公顷可追施纯氮30~45 kg。
(4)稳施薹肥。在2月上中旬时每公顷施纯氮45 kg。
(5)巧施花肥。用1%尿素或0.2%硼砂叶面喷施1~2次。
4.5 水分管理
遇干旱天气应及时灌溉保墒,防止缺苗。春后注意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防止病害发生。
4.6 化学除草
一般除草两次。免耕直播油菜播前5 d采用封闭式除草1次,3~4叶期再除草1次。翻耕直播油菜在播后3 d采用芽前除草1次,3~4叶期再除草1次。
4.7 病虫防治
(1)主要病虫害。有蚜虫、菜青虫及菌核病、霜霉病等。
(2)农业防治。加强培管,增强抗性;推广轮作制度;测土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控施氮肥;清洁田园,清除病苗、病叶、病株。
(3)生物防治。采用农用抗生素、性诱剂、天敌等生物方法防治病虫害。
(4)化学防治。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GB/T 8321的规定。
4.8 适时采收
当全株角果80%呈枇杷黄色,主花序角果籽粒变褐色时为最佳收获期。收获后堆放4~5 d,促进后熟,然后脱粒、晒干、贮藏。
[1] 向国红,邓正春,王 云,等.甘蓝型油菜新组合常油杂83号的选育及丰产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2(24):25-26.
[2] 陈长艳,程国平,赵继献,等.杂交油菜新品种天油97的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作物杂志,2010(4):126-127.
[3] 邓正春,吴仁明,杨 宇,等.湘北油菜适宜播种期研究[J].作物研究,2011,25(1):35-36.
[4] 杨 宇,邓正春,吴平安,等.多效唑在油菜上的应用试验[J].作物研究,2011,25(1):37-38.
[5] 吴仁明,邓正春,杜登科,等.优质油菜保优栽培技术[J].湖南农业科学,2010(12):28-29.
2016-07-02
邓正春(1957-),男,研究员,从事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工作。
S565
A
1001-5280(2016)05-0524-03
10.16848/j.cnki.issn.1001-5280.2016.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