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
——以电影《白鹿原》为例

2016-01-27 11:18雷一鸣陕西科技大学710021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关键词:改编人物白鹿原

雷一鸣 (陕西科技大学 710021)



电影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
——以电影《白鹿原》为例

雷一鸣(陕西科技大学71002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许多现当代文学中的经典文学名著,被翻拍成电影以及电视剧等影视作品。从张艺谋的《红高粱》开始,电影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似乎已成中国电影发展的另一风向标,但如何把握好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导演在分镜头剧本创作中的首要问题。电影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关键点在于影片所阐释的主题、以及所展示的主要人物,相对于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而言,是否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关联性。简而言之,导演对于一部文学作品的理解,转化为其对电影视听语言的运用和对影片在主题,人物塑造等方面的“度”的把握。

关键词:《白鹿原》;改编;主题;人物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被第六代导演王全安拍摄成电影,并在国内外获得诸多电影节大奖。在电影未拍摄以及上映之初,小说《白鹿原》就已在国人心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将《白鹿原》拍摄成电影,成为许多《白鹿原》小说迷和影迷心中期待已久的事情。可是,小说《白鹿原》时间跨度之大、出场人物之多、场景转化之多等因素,成为电影导演必须面临的问题。“电影《白鹿原》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吃透了原著的精神内涵和人物个性,拍出了中国人原有的样子,说出了中国人特有的‘道'”。但电影对于文学作品的的展现,不是简单的照搬和书写,而是需要发挥导演以及专业编剧的才能,进行“二度创作”,在把握住文学作品中的核心要素,在充分尊重原文中心思想和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和创作。

一、电影《白鹿原》对于主题的表达

小说《白鹿原》讲述的是在西安东郊的白鹿原上,以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之间关系的演变,旨在反映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浓缩了厚重的民族历史内涵,展示了生活的原生态,揭示出纷繁社会中的文化属性与文化规律。同时小说《白鹿原》又将个人的命运置在民族历史命运之下,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王全安的电影《白鹿原》中,对于小说中所表达的这一主题,也有所展现,不过电影《白鹿原》中主题的表达更加具体化,因为电影中的主题有多义性的特征比较显现。但对于电影《白鹿原》而言,其宏观主题的表达和诉说,也是通过历史的流变以及白鹿两家的关系的起伏,挖掘人性的美与丑,并且探讨民族文化。“从思想内容上看,影视作品的确应对文学作品中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厚重的文化意蕴存有敬畏之心”。对于思想内容的把握,成为电影改编成败的关键所在。影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白鹿两家第二代的崛起和成长,与老一辈的价值观念、处世态度等截然不同。从侧面反映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和进步。

小说《白鹿原》通过文字语言,对故事情节和矛盾的设置、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塑造等来揭示出小说深刻的主题,即对封建礼教的讽刺、对中国历史的千转轮回的演变、对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对人性的探讨等,同时又将关中地区浓郁的风土人情体现的淋漓尽致。小说以恢宏的气势、深刻展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世事变迁。

王全安所导演的电影《白鹿原》,通过对视听语言的专业把握,通过一些列的画面和镜头,将小说中的场景如“麦田”“祠堂”“牌坊”等封建礼教的象征产物,用视角元素的方式,很直观的展示给观众,对于封建制度的麻木、冷酷作了批判,同时又将时代的风云变迁和人性的千回百转有机的结合起来,揭示出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个人命运的变迁和选择。

二、电影《白鹿原》对于原著中主人公的把握

陈忠实原著小说《白鹿原》中,以白嘉轩为全书的主人公,围绕白家和鹿家两大家族及其众多子女展开叙事。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黑娃、田小娥、白孝文、白孝武、白灵儿、鹿兆鹏等人物形象。尤其是对白嘉轩这一主人公的塑造,体现出其勤劳、质朴、坚韧等品质,同时又从侧面反映出其另一面愚昧、封建、传统等守旧思想。最主要的是其身上所体现出的儒家文化的的诠释。电影以其高度的时空转化,要在短短的两个半小时内要讲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必须高度浓缩。所以导演在“二度创作”时,就具有很高的难度。王全安所拍摄的《白鹿原》还是以白嘉轩为人物原型,但影片中田小娥的戏份所占比重过大,田小娥几乎与每一位出场的男士都有交集。通过田小娥的命运的起伏,来折射出当时社会环境的变幻莫测。同时,出场的人物与原著比较起来,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影片对于人物的塑造上,白嘉轩虽还是作为主人公来演绎,但戏份的多寡,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命运的起伏等,是一部影视作品中人物的主要依据。

在电影《白鹿原》相对于文学作品《白鹿原》,单纯从内容、表现形式等当面来看,确有较大差异。“影片以田小娥为主线叙事后,仍忠实于小说的叙事去讲故事,必然会有偏差”。但对于电影改编的的文学作品而言,只要把握住对于中心思想的表达和对主要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讲,该部作品就是成功的。纵观近些年来的文学名著改编和拍摄,单现当代文学部分,就有很多经典之作。如吴天明的《人生》、张艺谋的《红高粱》《活着》《归来》等。导演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都很成功,关键在于掌握了其中的内涵和技巧。

三、结语

电影对于文学名著的改编,在电影界已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但改编的根本在于导演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及其在“二次创作”中融入的自己的情怀和理念。通过对电影《白鹿原》的和文学作品《白鹿原》的对比,可以看出,电影所表达的主题与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是否一致,电影中所塑造的主人公与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在性格、命运等方面是否相像,即使对原著中的人物有一定的删减或对剧情有改动。把握住这两个大方面。导演充分发挥才能,运用镜头语言来表达,也不会影响文学作品在读者和观众心中的感受,同时也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主观意愿。

参考文献:

[1]郭利升.由电影《白鹿原》的得失看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J].青年与社会,2014(01).

[2]孙宜君,高涵.从《白鹿原》改编看电影与文学的非良性互动[J].扬州大学学报,2014(01).

[3]张婷.论电影《白鹿原》电影改编——地域文化的综合展示[J].电影文学,2013(19).

猜你喜欢
改编人物白鹿原
WANG Xiaoping.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in the Age of Global Capitalism:Renaissance or Rehabilitation?
《白鹿原》
《烈日灼心》:文字到影像的改编策略
中韩两国对真实事件的电影改编理念
由《万物理论》看英国传记文学的改编
莫言文学作品电影改编
白鹿的精神——再论《白鹿原》的人物形象
《白鹿原》将拍电视剧 力求原汁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