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2016-01-27 12:01常宇杰山西省运城学院音乐系04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3期
关键词:专业技能音乐作品理论

常宇杰 (山西省运城学院音乐系 044000)

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的改革

常宇杰 (山西省运城学院音乐系 044000)

一、与理想相悖的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现代汉语大词典》)在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中,除了学习演唱、演奏的基本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对所学的音乐作品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与风格,从而更好、更准确地诠释音乐。这样才是最理想的一种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为有益。

然而,时下的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却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音乐作品分析这一内容,或者说是专业技能课中的一项重要技能的缺失,从而极大地影响对音乐的准确诠释与完美表达。

从上课内容记录可以看到整个专业课教学几乎全是基本技术、技巧的练习,整个过程中几乎见不到作品内涵的分析以及音乐表现方面的内容。学生由于对音乐内涵的把握不是来自自己独立的理性分析而仅仅是对老师或音像资料的简单而抽象的模仿,他们的演唱与演奏一定是淡而无味的。这种缺失音乐分析的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再加上学生的长期模仿,还导致学生因缺乏独自理解作品内容和把握音乐情绪的能力,从而缺失富于个性的艺术创新能力,使音乐表现显得苍白无力。这种缺失音乐分析的专业技能课最大的危害还在于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之后,难以胜任新的工作,突出表现为在接触到以前老师没有教过的新的音乐作品时,对音乐作品内容的分析与理解以及对音乐作品进行艺术处理等方面显得力不从心、茫然无措,从而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这也是我们的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造成当前这种专业课教学模式的原因

造成这种缺失音乐分析的纯技术教学模式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欠缺与不重视而导致的唯技术论观念。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中有两个甚为时髦的词汇,一曰“感觉”,二曰“悟性”,部分教师只是简单地要求学生去模仿、去“悟”去“感觉”,或者干脆就是“跟着感觉走”,这种教学不可取。在缺失音乐理论分析的前提下,学生靠什么来“感觉”,凭什么来“悟”?准确性又有多少?

有一些教师认为音乐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简单理解为是作品分析理论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归专业技能课来负责。不可否认,在音乐艺术类院校均开设相关方面的课程,但作为所有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必须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所以这门课程只能是对音乐分析公共基本原理的大框架、粗线条阐释,不可能对各个小专业的各类体裁的作品进行详尽的分析,所以在专业技能课中加入音乐分析的内容十分必要,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具体作品具体分析,才能对音乐作品有较为准确的理解与完美的诠释与表达。或者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能在专业技能课教学中才能得以完美的解决。或者干脆说理论分析也是一种重要的技能应该融入音乐专业技能课,这才是我们理想的、完整的音乐专业技能课。然而二者分离,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还有的老师与同学认为,他们是通过声乐作品的歌词和器乐作品的标题来“悟”或“感觉”音乐作品的情绪。现在我们就以有歌词的声乐作品与有标题的器乐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江苏民歌《茉莉花》与河北民歌《茉莉花》从谱例可以看出,流行在江苏一带的《茉莉花》旋律以级进为主,曲折多变,结构规整匀称,体现出来的是江南的委婉与细腻,而流行在河北一带的《茉莉花》,音乐进行中频繁的跳进,节奏方面,多处附点节奏及切分节奏的运用等使旋律开朗活泼,体现出来的则是北方的爽朗与豪放。几乎相同的歌词却迥乎不同的情绪,用歌词来“感觉”作品的情绪在这里显得何其荒谬。

山西民歌《刨洋芋》与小提琴独奏《思乡曲》从谱例可以看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音乐情绪(一个是欢快而富于情趣的《刨洋芋》,另一个是充满悠悠思乡之情的《思乡曲》)竟然是运用同一个音乐材料而组成的旋律来表现的,通过歌词或标题来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绪,可靠性有多大?

音乐有着自身独特的规律,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当前缺失音乐分析的纯技术为主的音乐技能课教学模式无法阐明音乐的内容和情绪。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整体把握及演奏、演唱水平。必须对当下这种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音乐专业技能课教学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三、理想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的提出及描述

为了使我们的音乐技能课达到理想的效果,我们对原有的技能课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既在原来的纯技术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融入了音乐分析的内容,技能课教学模式由原来的“练习曲(练声曲)+作品演唱(演奏)”变为“练习曲(练声曲)+作品分析+作品演奏(演唱)”。

对作品的分析包括音乐作品背景材料的分析与音乐表现要素(音高、音色、节奏、节拍、力度、速度、调式、织体、音程、和声、旋律、曲式等)的分析。

当然,并不是在讲任何一部作品之前,都要将这些要素系统地讲一遍(这样就变成理论课了),而是针对不同作品的特点,对其相应的要素进行分析。

从以上论述可看到,在专业技能课融入音乐分析之后,学生在演唱(演奏)音乐作品时,理想的分析代替了抽象的“感觉”,独立的思考代替了简单的模仿,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把握更加准确、对作品的诠释更加完美。

四、理想专业技能课教学模式的意义

1.加入音乐分析的新的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意义首先体现在,学生在学习技巧的同时也获得了分析作品能力。学生在演奏(演唱)作品时不再盲目模仿,而是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研究,为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富于个性的艺术创新与二度创作提供了积极有力的条件,还可以使学生在碰到新作品之后由以前的手足无措变得得心应手,大大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为音乐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长期以来,在我们音乐教学中长期处于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态。理论课只讲理论,技能课只教技术,二者没有很好地结合,导致理论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不到应用,这也是音乐专业的学生不喜欢上理论课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技能课上融入理论分析的相关知识、强调理论分析的科学性与重要性,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理论的兴趣,更可以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这种专业技能课教学的新模式当中完美地结合。或者可以说,这种新模式下的专业技能课课堂是音乐学习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一环节的最理想的场所。

3.这种新模式的专业技能课又是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通过对各专业的各类体裁的作品进行分析,无疑是对作品分析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不仅使技能课获得理论的指导,同时作品分析理论课也从各专业技能课上的各种音乐体裁的分析中获得有益的补充,真正实现理论类课程与实践类课程的互渗互利、共同提高。

总之,融入音乐分析内容的新模式的音乐专业技能课能够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性与感性相统一,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当下的音乐专业教学非常有益。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音乐作品理论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坚持理论创新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申雨鹭最新音乐作品《缘飞》正式上线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