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画面效果的深远意义

2016-01-27 11:18:22侬美兰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650031
大众文艺 2016年7期

侬美兰 (昆明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 650031)



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画面效果的深远意义

侬美兰(昆明学院 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650031)

摘要: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画面效果的影响是缺一不可并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对色彩在画面上的虚实处理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西方绘画最独特也最引人瞩目的特质。而相较西方绘画的中国画,对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和运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在不断解读和掌握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过程,也是我们在找寻并逐步实现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绘画语言的过程。因此,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们的画面效果意义深远。

关键词:虚实处理;艺术表现手法;画面效果;深远意义

但凡好的绘画作品仅凭其二维的画面效果就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并触动他们的心灵,这着实是绘画最令人赞许和叹服的特质。而追求满意的画面效果是每一位从事绘画工作者穷尽一生的愿望。虽然高品质、好的、令人满意的画面效果包含着许多的元素和成因,但我认为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画面效果的影响是缺一不可并蕴含着深远的意义。

从我们第一天拿起画笔我们就接触到绘画的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一表现手法是有难度的,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真正了解和掌握的,这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和积累,只有当实践训练和个人审美素养积累到一定程度,对虚实处理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才会有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控。而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却一直贯穿于绘画的始终,首先我们从基础素描说起,素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单色绘画,通过学习训练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为目标。在素描学习中,我们涉及到的虚实处理艺术表现手法,一是线条上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线条的实即是浓、用力重,线条的虚则是淡、用力轻,实的线条向前,虚的线条向后,利用这种视觉关系塑造物体前后转折关系;二是光影的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基础素描中的光影表现集西方绘画光影造型的精髓,运用光影的黑、白、灰来塑造物体的空间,将二维的画面营造出三维的虚拟空间,这不仅是西方绘画的特质,也是人类表现自然的一大创举。为了营造物体间的空间感,光影的虚实处理艺术表现手法强调物体明暗交界线要画的有虚有实,有深有浅,即连贯又要有变化;强调前面的物体明暗对比强,后面的物体明暗对比弱。通过这些有效的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物象的形体和营造了物体间的空间感。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色彩,色彩是在素描的基础上设置的一门以色造型的绘画基础训练课程,从使用的工具材料上的不同分为水彩画、水粉画和油画。色彩训练所涉及到的虚实处理艺术表现手法,除了上述基础素描中提及的线条虚实处理艺术表现手法和光影的虚实处理艺术表现手法外,最为重要的就是色彩在画面上的虚实表现,这不仅仅是色彩明暗上的变化,还涉及到色彩冷暖上的变化以及色相的对比变化。在色彩训练中我们强调整体的观察方法来观察确定物体的色彩,即通过物体间、色块间相互比较,从光源的色彩倾向、物体的色彩明度、冷暖以及色相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来比较确定画面上各个物体、物体间的色彩,通过大大小小富有变化的笔触完成画面上所需要的色点和色块,并通过这些色点和色块的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画面色彩效果,从观察到表现使得整个色彩训练过程无不充斥着色彩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我们从莫奈的《日出印象》《睡莲》梵高的《向日葵》等这些名家大师的优秀画作中就能清晰体味到色彩在画面上的自由和从容的表达,这种对色彩的自由和从容的把控即是画家对色彩在画面上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把控的完美体现。我们学习色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在画面上能自由从容地把控和驾驭色彩,这种自由从容的把控和驾驭色彩也就是对色彩在画面上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的提升和完善,对色彩在画面上的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西方绘画最独特也最引人瞩目的特质。

而相较西方绘画的中国画,对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和运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画的美学理论对“虚”、“实”的内涵解读是非常透彻和独到的,具体到中国画的整个创作观念和制作过程,从构思、构图、用笔、用墨、题窾、印章、装裱等无不渗透着虚实的内涵。“虚”原意指“虚空”,被认为是“道”的境界,如庄子所言“唯道集虚”,是“道”的虚寂状态;“实”指“实体”或“实在”。“实”为有,“虚”为空。虚实在中国画中作为一对美学范畴,多指艺术创作或艺术作品中两种相对应的表现手法或形象塑造。一般而言:“实”指具体的艺术载体,“虚”指载体所象征的意蕴;“实”指人物景观,“虚”指情思情志;“实”指形容,“虚”指立意;“实”指密实,“虚”指空渺;“实”指视觉构图,“虚”指意象空间。在画面上物象是实,空白是虚;黑是实,白是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虚与实是对立的,可以形成对比;虚与实也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相补充。总之,“实”是事物的体质、基础、根本,但正因为其“实”又欠缺灵动;“虚”是事物的空隙、空间,是实体能自由活动的必要条件。有虚才能形成生机和灵气,才能产生流动的气韵,从而体现出生命力。是故,“虚”与“实”在中国画创作中需要结合使用,所谓“不宜尽出于虚,而亦不必尽由于实”。

齐白石画虾,不画水,但可以感觉到虾是在水中游动。这种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古人称为无笔墨处而见笔墨。马远的渔父图只画了一叶扁舟,四周全是空白,却更能表现万顷烟波、迷茫辽阔的意境。而如果把背景全都画出来,忽略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而让人一览无余,那画面效果就使人失去想象的空间而全无意趣可言了。这就是中国画构图的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的辩证法则。

“空白”和“虚灵”的审美意识导致了中国画艺术创作中的“无”。“无”即“无言”“无字”“无画”“无形”“无味”。“无”就是艺术中的“空白”和“虚灵”,是表现手段的“留白”,它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造境”空间。同时,中国艺术对“无”的强调,也体现着表现手段与意象生成的辩证关系。“无”使物质的东西、形式的东西、外在的东西统统被忽略或被忘却,使审美主体忽略了手段的优劣和方法的存在,作品传导给主体的是一种审美经验,留在主体心中的也只是一个完整的审美意象甚至只是审美感觉。在审美中,物质的东西让人觉察得越少,审美的内涵和审美获得就越纯粹,故而“大美无言”,故而“大音希声”,故而“大象无形”,故而“大味必淡”。就像大自然的运化一样,让人感受不到它的运化,但其运动却一刻未停,且强健有力、气势磅礴。这就是宇宙之“道”。“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味必淡”,是“道”的真谛,亦是艺术的真谛。由此可见中国画的审美理念对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解读与运用相较西方绘画更胜一筹。

总之,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画,二者的神妙之处均在于将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卓有成效地运用到画面创作过程中,使画面效果达到画者预期的效果并使之有效地得到提升。只要我们的目的明确并坚持,我们就能逐步地理解和把控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我们在不断解读和掌握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过程,也是我们在找寻并逐步实现只属于我们自己的绘画语言的过程。因此,虚实处理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我们的画面效果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起始页75-79).

[2]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起始页500-520).

[3]郑朝,蓝铁.中国画的艺术与技巧[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起始60-80).

侬美兰,云南昆明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学研究。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