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爱琳 (贵州民族大学 550000)
简论多民族文化艺术
熊爱琳(贵州民族大学550000)
摘要:56个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程度和风俗习惯不同的情况下求同存异,成为了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锦绣花团,在和谐共存的原则下,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形式。这些民族文化艺术不仅彰显了民族特色,更促进了民族间沟通和了解,也成为了中华文化艺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键词:多民族;文化传统节日;舞蹈文化艺术
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56个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程度和风俗习惯不同的情况下求同存异,成为了盛开在祖国大地上的锦绣花团,在和谐共存的原则下,少数民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形式。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形式指的是,多民族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上跟随着社会实践,不断适应地域条件与精神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而流传下来的。因为其渊远的历史更增加了它的神秘和丰富多彩。多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不仅仅是我国多民族共同繁荣的表现,更是多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物质和精神交流的形式,正因为此,文化传统节日和文化艺术和群众息息相关。
在五千年的漫长岁月中,中华大地孕育了异彩纷呈的文化传统节日。我们到底有多少文化传统节日,根据现阶段的调查研究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只有一个概数,在56个民族中,我们有1700多个文化传统节日,其中汉族的文化传统节日大约有500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节日约有1200。
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节日琳琅满目,形式多样,通常关于节日由来的的说法多种多样,受约于文化发展水平,在史书当中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所以要论述其来源,只能是大概归类。
第一种节日主题,是庆祝丰收的节日。这是最多的节日,这与少数民族历史上从事农牧业生产生活的性质有关。在收获的季节里,人们欢聚一堂,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庆祝丰收。就像侗族的尝新节,广泛流行于侗族居民聚集地,大约在稻子要成熟的年中来进行,家家杀鸡宰羊,启封美酒,来到田地间摘成熟的稻谷,在家中烘干煮制新饭,把宰杀的鸡、鱼等贡品奉给先祖,一家人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庆祝即将到来的收获季节。
第二种是以祭祀为主的节日。以祭祀为主的节日大多来源于神灵的崇拜,祭祀对象是神灵、祖先等。像是满族祭祀,满族信奉萨满教,他们相信万物有灵,祭天祭地祭动物神,不仅在节日里常常要举行祭祀仪式,像家族续谱、孩子起名字也会举行这样的仪式。彝族的认祖祭祀、蒙古族的祭天节日、羌族的祭山神节日,都是以家庭或村寨为单位进行祭祀活动,以求先祖神灵的护佑,消灾解难。
第三种是纪念民族英雄为主题的节日。在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有很多英雄人物在民族发展存亡之际运用智慧和勇气保护了民族。例如苗族的四月八节日,在这一天,苗族人家穿上最美丽的衣饰,载歌载舞,以现在的幸福生活抚慰民族英雄的英魂。还有侗族每年农历六月六的林王节,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蒸煮糯米饭,包成一个个大粽粑,再带上家中的好酒好菜供奉到寨母古枫树下,歌颂林王的丰功伟绩。
多民族的文化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虽说表现形式不尽相同,但都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忘历史不忘过去的坚贞。现在很多文化传统节日都被列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见在珍贵的文化遗产中,文化传统节日是我们五千年文化长河中重要的支流。
在56个民族的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表达方式上,舞蹈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今流传最广泛、影响最大、欣赏水平最高的一种形式,他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不同民族极具代表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像很有代表性的,舒展的藏族舞、灵巧的傣族舞、不羁的蒙古舞,气息带入节奏的朝鲜族舞、热闹的维吾尔族舞等等,都有其鲜明的特点。
舒展大气的藏族舞蹈,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民热爱的舞蹈。藏族人民驰骋于高山之巅,高原上的团团烈火是他们的生活,大自然的险峻环境造就了藏族人的尽情歌唱,大胆舞蹈的特征,他们体魄灵活矫健,在舞蹈中舒展的双臂犹如翱翔于天地的雄鹰,脚下灵活的节奏像莽原上奔驰的骏马。藏族人民用舞蹈和歌声庆祝节日,赞美爱情,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蒙古族独特的标签和名片。
灵巧的傣族舞,与傣族人的特殊服饰完美结合在一起。在傣族舞里经常出现孔雀等动物的形态元素,这是一种民族崇拜,有着极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舞步灵动而内敛,与北方舞蹈的舒展相反,充分表现了南方地域特点。
不羁的蒙古舞蹈,是世代逐水而居在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族人的情感和艺术表达方式。生长在草原上的人民热爱天地山川和民族图腾,由于草原的自然环境影响,蒙古族一直以狩猎为生,在草原上自由奔跑形成了他们矫健的体魄和不羁、勇往直前的性格,同时也形成了草原民族特有的富有文化气息的舞蹈,舞蹈节奏欢快而稳健,质朴而庄重,仿佛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
多民族的传统文化节日和舞蹈文化艺术构成了灿烂的文化典籍,不仅传承着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增进民族间了解、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的有力因素。通过民族间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民族间的不同人文特征和发展变化。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孕育出了异彩纷呈、别具内涵的传统文化节日,但在这不同之中,又贯穿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多民族的文化艺术必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一直灿烂下去。
参考文献:
[1]张琪亚.民间祭祀[M].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0(4).
[2]陈烈.年节喜庆活动的社会文化价值[J].民族艺术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