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丽水 汪燕芳
基于道德决策模型的高职会计诚信教育反思
□ 浙江丽水 汪燕芳
会计诚信缺失的治理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系统工程。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人才的同时进行诚信教育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会计诚信教育尚未达到目标和理想的效果,这与各高职院校的会计诚信教育模式不无关系。基于道德决策模型研究会计人员的“囚徒困境”,确定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目的,重新构建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具备诚信品质的会计人才至关重要。
诚信是会计的灵魂,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诚实守信是会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目前我国会计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会计欺诈、会计造假等问题极大地伤害着市场经济环境下会计诚信的社会基础(杨雄胜,2002;国家会计学院《会计诚信教育》课题组,2003;岳上植,2005)。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迫于领导权威和在利益驱使下,陷入了“道德困境”,进而引发整个行业的“道德滑坡”,扰乱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说,会计诚信危机给会计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会计诚信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业界的重视,加快会计诚信治理已成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会计诚信治理体系包括的一个主要层面就是以市场交易者为主,通过对各单位和会计人员进行激励约束,切实贯彻“守信者多助、失信者寡助”的诚信意识,这是会计诚信治理的基础(岳上植、汤洪亮,2006)。那么,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会计诚信教育是会计诚信缺失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分化的开始,在选拔人才后根据个人的目标和愿望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在此,学生逐渐形成了世界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职业道德观念和职业操守,这种可塑性是学生时期的一个特点。因此,会计诚信教育必然成为高职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也就是说,诚信道德意识培养的期望自然是寄托在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的身上。应该说,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要注重会计诚信信念、诚信文化、诚信制度的教育。
1.关于会计诚信缺失和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分析。王洁(2006)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会计诚信缺失及会计诚信教育的必要性;陈玉清等(2007)通过对125位准会计人员的调查问卷分析,目前会计诚信危机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已影响到大学校园里的准会计人员,要使会计诚信得以迅速回归,必须加强对准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民的诚信意识,法治与德治并重,营造和谐的会计人文环境。杨涛、朱丹(2009)以会计专业学生为案例从实证角度研究大学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认知影响,得出中国的大学会计教育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知方面的培养不足的结论。
2.关于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内涵和重点分析。梁水源(2006)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并利用桑恩道德决策综合模型研究如何构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模型,认为使用热心劝告和树立道德模范人物的方式在会计专业的学生中来强化道德动机;白莉、朱葵阳(2007)从道德决策模型分析出发,认为当前的会计道德教育应将重点放在遵守法规上而非优先的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上。
3.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杨敏(2007)从高校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出发,分析了开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设计及途径;吴国萍、张智(2007)从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标准的角度分析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若干问题;章雁、姚静(2007)从西方发达国家会计诚信教育的状况分析,从会计诚信教育的基础、延伸、拓展和全程信用记录四个维度构建我国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模式;章雁(2010)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材的选用三个方面探讨了高校会计诚信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问题;宋晓慧、张锐、李姗姗(2011)立足目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认为会计诚信教育缺乏应有的“土壤”,进而提出会计情景剧教学法在诚信教育中的优势和应用。
可以说,以上研究为会计诚信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然而,大多数的研究都局限于从具体教学模式上探讨高校应如何进行诚信教育,鲜有从会计诚信缺失的本质原因出发分析会计诚信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以致对会计诚信教育的定位较为模糊,尤其是诚信教育的目标界定不够明确,也没有深入探讨诚信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关键职业素养,不可否认这是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缺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目前高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这对高校培养诚信会计人才是非常不利的。此外,在上述研究中,会计诚信教育的对象大多针对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而鲜有从高职学生角度探讨。实际上,从培养人才的定位目标和学生层次来说,这是有很大区别的。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高,主观能动性不强,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较差,普遍缺乏法律基础知识和风险意识,因此,笔者认为,作为会计工作岗位第一线的高职会计专业学生更需要加强诚信教育。
1.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自财政部颁布并于2005年3月1日起施行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6号)实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制度以来,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会计诚信教育,基本上都已开设与会计诚信教育相关的课程。然而,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现状及效果却不得不引起业界的关注。从对各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关于会计诚信的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多数学生并未意识到会计诚信的道德问题,在面临道德困境时表示不能保证坚持准则,有些情况不得不遵从领导的意志和决定,甚或不认为这是诚信道德的问题。加上部分学生法律意识的淡薄,也不十分清楚“违规作假”所带来的严重后果,甚至对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也是懵懂不知。可见,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诚信教育并未达到目标和理想的效果,多数学生尚未具备会计诚信的职业素养。笔者认为,这与目前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模式有一定的关系。
据初步了解,各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方式基本上大同小异。一是从开设课程来看,主要有《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与法规》等,基本上是纯理论课,侧重于法规知识和条款的阐述介绍;二是从课程地位来看,这类课程一般不属于专业核心课程,期末考核大多数以开卷为主,即使不是开卷,也是侧重于知识点的记忆考核,很少采用情境案例分析的方式;三是从开课时间来看,都选择在大学一年级(方便学生第一年就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课程结束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基本上就终止了,后续的专业课程都没有再继续就会计诚信问题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内化;四是从教学方法和手段来看,大部分任课教师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只采用灌输式的简单教学方法,侧重于法规条条框框的解说和空洞的说教,基本上没有情境案例分析和讨论,缺乏网络多媒体等信息化的综合教学手段。而学生也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和从业资格考试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很显然,这样的会计诚信教育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根本达不到培养诚信会计人才的教学目标,更不用说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并在以后的会计工作中坚持诚信原则了。
2.构建会计诚信教育模式——基于道德决策模型。从本质上讲,会计囚徒困境导致了会计诚信的缺失。因此,从道德决策模型出发,研究会计人员在面临“囚徒困境”时如何进行道德决策及决策时的影响因素对高职院校会计诚信教育的实施具有现实意义。
基于强调道德强度的问题权变道德决策模型(Jones, 1991)提出,道德问题本身也是影响道德决策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引入了“道德强度”这一概念。道德强度是指一种情景中所包含的道德问题的紧迫程度,是道德问题本身的特征。Jones 提出了道德强度的六个维度:结果大小、社会舆论、效应可能性、时间即刻性、亲密性、效应集中性, 它对于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道德强度的概念表明行为结果与人类反应或对于问题的道德因素的认识有关。会计人员在面临道德困境进行道德决策时,他首先要意识到事件的道德问题,进而认识问题的道德因素,思考问题产生的结果、社会舆论、可能的影响、短期急迫性、亲和性和影响的集中性,最终做出决策。前已述及,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层次较低,缺乏主动思考能力,加上当前高职院校会计道德教育将重点放在遵守法规上而非优先的道德问题和道德行为上,道德教学遵循“教育法规”的方法,学生可能从来不去思考这些法规的含义以及所没有包括的其它道德情景。也就是说, 学生可能没有进行关键性的思考。
因此,构建高职院校的会计诚信教育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大一开设《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的基础上,后续各专业课程的章节中增设与该课程知识和技能相关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诚信)的内容,形式上可以是情境案例和真实事件,这样才能在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中进行持续的诚信观念熏陶和内化,强化法律风险意识和道德决策能力;二是摒弃单一的课堂应试教学模式,灵活采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讲座、沙龙和辩论竞赛等会计诚信主题活动,使会计诚信意识深入人心,形成诚信的校园氛围和专业文化。三是教学手段上,利用案例进行道德介入,提高学生道德敏感性。[本文系中国商业会计学会2014年度课题研究成果,课题编号:KJ201430]
(作者单位:丽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