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 婷 (渤海大学 121000)
浅析花鸟画中“石”的意象造型
葛 婷 (渤海大学 121000)
据社会审美需求,花鸟画成为了将写生作为基础,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一种绘画艺术。究其原因,花鸟写意是以意识领域中“象”“形”为追求的存在,可以认为花鸟画写意是拥有精神气质的物象和物象的精神及本质。也就是说花鸟写意所要表述的是客观物象的本质形态——“意象”,换句话说“意象”是花鸟画的本质的观念形态。而在花鸟画的创作过程中,石头凭借其朴素、坚实力量并存的的特点,成为花鸟画中常用且重要的题材,受各代画家的喜爱和追捧。又因石头没有确定的形态,是可以相对自由的描绘的,能够更加完美的表现画者笔墨和意境。所以本文笔者主要以石头这一意像为研究对象,通过花鸟画对近景石头的描绘,对“石”意象造型进行研究,进而获得花鸟画“石”意象造型规律,为今后的绘画提供帮助。
花鸟画;石头;意象;造型
在古代,石头在花鸟画中的魅力主要是其实在性,并具有宽泛的空间与时间意义。石的这一意象,在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园林等及工艺美术设计汇总,都有其的身影,并且随着艺术不断发展与丰富,石头的作用和魅力被不断拓展着,逐渐具有了形态丰富、神韵、具象、生动、风采的特点,不仅拥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更具有极大的情感价值。花鸟画的众多的画家在丰富的绘画实践中,创造了异常多的画石技法,并总结出了石头这意象在艺术造型上的理法规律,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探索,用夸张抽象的手法创造了大量的经典形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石头在画中的位置也在不变化,有时石头还会是画主体,并以其体现出人格的魅力。起初,石头古代主要是充当花鸟画的背景让花鸟画更具完整而已,直到文人们画的兴起与发展,石头才走进孤傲的文人们的内心世界,傲然的立在画的中央,坦然地耸立着,不断激发出观者与画者的相同或不同的感受。
“意象”这一词是刘舰在《文心雕龙》中第一次被提到,其指出:“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某篇之大端”。其强调了意像的重要作用,是“首术”。并不是仅仅依靠个人就能阐述出“意象”的神妙,其是融合宇宙万物之精华,用来以反应作者的心灵及精神世界。“意象”,花鸟画是绘画艺术界的重要概念,而“意象观”也就因此成为人们对国画艺术评判重要思想。“意象”其实就是“意”与“象”的结合体,把“意”和“象”分开出来,是异常困难的:“意”即情感,情绪等,“象”即形象、抽象、表象等。
意象即是就是作者的情感等与物体结合的存在,是一种精神化存在。概括的说意象就是有画者情的具体物像。因为象主要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的物象,因为意便是画者的主观情感,故而意象便是主客的统一体。意象,其的含义丰富,它包含了画者对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的美的提炼,它给予更丰富的花鸟画的构思与表现的特色。
(一)形与象
花鸟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原则审美观念从老子的独特思想“大象无形”中深刻的表现出来,以有形描述无形。
花鸟写意花鸟画更加注重“神”,“神”在花鸟画中的的地位远在“形”之上,“神”是作者的情与意,“得意忘形”也就是说画者需要不局限于“形”才能够登上更高的层次,才能更好的绘其“神”。花鸟画的 “意”是表现的是画者的情,“象”则是具体的物像,“意”和“象”相结合就是“意象”了。花鸟画的就是追求就是意与象的合一。情感与画的统一。在古代中就有了“唯观神采”与“书画之妙”的看法。
(二)写意性
花鸟画将“写意”作为作画的指导,用画绘情感。花鸟画是一种绘形艺术,又因其主要是写意,故要想“得意忘形”,就需要先绘形,以形绘意,以形传神。故“意”与形影不相离。写意从写形开始。
“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假吴生之笔,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这便是张彦远给吴道子作品的评价。古代最初的钟馗像就是吴道子所绘,唐皇李隆基身染大病,久久不能痊愈。某夜,唐皇梦见被小鬼戏耍,一只名为钟馗的大鬼救了他,醒来很快就身体就痊愈了。为表对钟馗的感谢,唐皇命吴道子依照他梦中所见之像,绘出钟馗像,吴道子便一气呵成,绘出具有人、神与贵的特点的钟馗像,创造出人民所喜爱的艺术形象。
在艺术中,唯有情感才是艺术形式的创造,才能使造型体现画家的艺术修养、画家的技巧水平和创造意识,而意象反映着画家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让画更动人,引发与观者的心灵共振。“艺术创造所必须的想象,只有忘却,才能让画者的想法天马行空。“匾尸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便是最好的表述。放眼望去,在这奇幻与复杂大自然中,能触动画者内心的常常就只有那几种。这是因为画家需要把自己的情意与具体物像相融,赋予了其新的意义,因为其是需要经画家内心的挑选的。在大自然中,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都有其独特的内涵。而写意花鸟画正是通过如此,把自然具有的活力与内涵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就是一棵草也有其深远的含义。齐白石所画的落叶,画虽简单但是意蕴深刻,老华侨看后便失声流泪,顿生思乡情。其中既需拥有极高精神蕴意,又需要准确的把握意象造型。画家对所绘的物像是需要和精神高度相融,而不仅是具象,心中的意象通过所描绘之景形成超然的艺术境界。能够说是胸有成竹,耳不闻其声,眼不见其形,不是要求物像画的多么真实,而是需要匠心独运,所画不仅仅限于所看到的,让内在的情感驾驭外在的具象,让造型为意象服务。意象造型,不仅限于眼睛所看的,还要有丰富的精神内涵,以至表现出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可知,在写意花鸟画中的审读和观赏的时候,并不仅仅是是追求画面的美感,更是对生活的感悟的表达。
综上所述,意象造型就是花鸟画的灵魂,便需要画者以形画神,通过对自然具象的仔细观察,发现出事物的美,以求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具象的主客交融,达到物我合一的理想艺术境界。当然这需要在对老庄哲学和花鸟传统美学熟悉的基础上,才能有可能具有这种艺术境界,才能超越“形”,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而这一境界中的写意花鸟画都可以获得永恒的存在价值。
(一)花鸟画“石“的创作步骤
1.“石”的造型构思
首先便是石头位置的确定,花鸟画的内容既可偏向描绘自然环境,也可偏向主观的人文意趣的反映。在花鸟画中,石头可以任意摆放的,体现出画家的情趣。随着花鸟画的不断发展,花鸟画家也将许多西方因素融入其中,放弃了部分传统构图的规则,一些追求个性的画家甚至故意打破规则,绘出了优秀的画作,但是这样的作品的创作难度更大。
再者便是石头形态的确定,主要是其造型与墨的深浅的确定。石头的样式是没有特别的限制的,只要不和自然规律相违被就可。但是石头的样子是较难“设计”出来的,因其的变化实在是太丰富了,只有在真正落笔后才能确定。优秀的画作中,石头并不一定是最漂亮的,但却一定和画是最相合的。故,石头样式的确定的困难之处,主要在于弄清该画需要什么样的石头,尽可能做到“合适”。
2.笔墨的运用
笔墨要服从于整体画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塑造出块面。在花鸟画中,石头的立体感应靠结构支撑,但是这并不是说直接去表现结构,它要求掌握好结构与块面的“骨与肉”的关系,使画“骨”带出画“肉”的感觉。笔墨对于石头结构的搭建和块面的呈现是一起的,它注重笔墨对速度与节奏的把握。在速度的掌控上,首先就需要确保笔画的连贯,尽量一笔实现多次的转、绕、折和勾氰的转换,有时整个石头就是用一笔完成的。在节奏的掌控上,因块面的支撑,石头结构线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被“挤”到边缘或是块面之间,因此需要控制用笔的节奏,让线多的处“挤”得关联而紧密,线少的地方“撑”得简洁而挺拔
(二)“石”造型效果追求
1.“石”自身追求
石头的气质较为内敛,如能绘出石头的生动制感,那么动静之间,画就会非常成功。
首先,石头的面貌需要有“生机”:结构上,起伏、转折和块面凸凹要明显;墨色上,深淡要适宜,水分的干湿和笔触的虚实都需要把控好。只要因素都处理好了,石头就会显得有活力。
其次,要让石头有“动”的感觉。要有节奏的运笔,通过对比实现“动”的效果,因为笔速可以最为直接的表现出石头动的感觉;用要“虚”,要用“毛”边,不能太“实”,没导致失去“动”感;笔触的“断开”既潇洒随意,又予人连贯的感觉;当然清晰度也是非常重要的,不然,石头会很平均,让动感不存。
“去火”是石头本身特点的要求,“去火”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石头格调,故“去火”是需把握好的。在作画过程中,如果笔触的水分不足就会导致“燥”,特别边缘“燥”的石头,“火气”就会凸显出来,而且如是焦墨,“火气”就会更加明显了。在墨还润时,便可用水去火,也可以在下笔时让其充满水分。“燥”的感觉还会因笔的是力度、速度或是运笔的节奏而变化。
2.“石”画面追求
(1)注重和谐
注重和谐,也就是要注重静与动的和谐。静的和谐便是通过合理的构思,以对比实现画面的和谐。如郑板桥,常在几株坚挺的竹子旁,加上一些石头,让石头的精神与竹子相呼应。而潘天寿则喜用简单的笔墨绘出很大的岩石,让石面与其它元素形成强烈对比,从而实现画面的静态和谐。动的和谐是指实现和谐是动态的。在画面中有时便会用淡墨与虚笔先大致勾绘,这样石头墨色的变化就可以在后期进行调整,就能很好的控制画面的整体效果。
(2)注意主辅
石头因其特点,在花鸟画中主辅皆宜,在呈现便需做主辅方面的安排,因这会对画的“意”有较大的影响。花鸟画中常是以其为辅,因为植物是近乎都可以单独成画,而石头这较难;在将石作为主的画中,其画必然会表现较少的自然意味,但石头本身所含的情,则会被很好的被表现出来。八大山人的画作中就常有风格独特的石头,加上其他的的辅物,就让画的整体变的生动,富有内涵。
(三)“石”的意象造型
1.画“石”须自然
在作画时,我们通常是以个人的审美布局,以此确定作品的虚实平衡,确定运笔的节奏,以求把石头完美的绘出。但是石头的美,仅如此是完全不足够的,因为石头的更朴素更真实的是其自然之美。而自然是画者灵感的来源。比如,当石头以一种造型和花鸟草虫相融于画中,那么用这些元素,那么是为什么要如此搭配呢,这便是自然所确定的;虽然石头造型无穷尽,但是却有固定的规矩:石头既不能完全是几何形,也不能是某棵树的形状,因为如此的造型自然是不存在的。所以,石头造型的确定是有一个前提的,便是要与自然相合。
自然的画是随处可见的。当花草在石头旁随风摇摆,而刚好,有飞鸟经过时,便是一幅画面了。当然这并不是人故意创造的,更加无任何的框架的限制,却让我们心中有了创作的灵感,这些景象就是我们作画的灵感。
2.画“石”需动情
石需要画者将情融入其中,才可以成为画中石。花鸟画中石头所表现的画者之情是异常丰富的,因在花鸟画中就几个石头,对其的描绘自然更细致。如果说在山水画中,画者是将情融如山石之中,那么花鸟画中石样式、位置与水墨深浅等就更多地融如了画者的情。当然山水画和花鸟画,都是需要情的融入,否则画就只会显得苍白。尽管大量的画作中石头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相似点,但是每个画作的石头都是有所区别的,其原因便是画者的情都是不同的,因而石头就不会“千石一面”。
故怎样将情感和石头相融便是需要我们关注的,在创作时,便需要先确定自己要表达的是何种情感,因为人的情是很多的,而不是单一的。我曾多次发现虽然石头虽画法基本一样,但面貌却是不相同的。之后才明白,是因画前没具体确定要表达是何种情,才造成创作时的偏离。二是情的表现要用美的方式。而不能直接宣表述,因如此便会造成画面的美感的缺失。
创造要足够“动人”的意象便需:化有形为无形,将无形之情化为有形之物,便需把有限之物,化为无限,让人展开画外的想象,构造出无限的世界,超越时空的约束。与天地自然相融,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而画石亦同,画者便需将石、天与地有需相融,才能创造出和谐的画面。同样需要追求“石”这一意象的造型与所想表达相融的境界。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
[3]张友宪.是中至乐一一教学笔记二十三篇[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4]孔六庆.中国画艺术专史:花鸟卷[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8
[5]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张书布.清初四僧绘画艺术[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9]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葛婷(1991-),女,河北,硕士研究生,美术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