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平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学研究所 210044)
论艺术的“陌生化”
——以至上主义绘画为例
王平平 (南京艺术学院 艺术学研究所 210044)
“创新”与“变形”是艺术发展演变的“铁律”和根本动力。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陌生化理论”,实质就是要设法增加对艺术欣赏的时间,从而达到延长审美过程的目的。“陌生化”作为一条有着广泛心理学基础的艺术发展手段,不断被艺术家运用到艺术创造的不同维度,充斥于作品的各个层面。正如什克洛夫斯基所说:“凡有形象的地方,就有‘陌生化’。”“至上主义”抽象绘画否定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强调精神世界和内心的体验,这深深暗合了“陌生化”理论的宗旨。本文通过对“陌生化”理论的分析,对于我们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更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建构一个具有创造性、创新性、创意性的现代艺术理论体系,有着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
陌生化理论;马列维奇;至上主义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对外界的感觉规律是一个从“新奇”到“视而不见”的转化过程,人们对于初次见到的事物,总是本能地充满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会主动地在新事物上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对那些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往往会视而不见,要对抗这种熟视无睹的感觉,就需要艺术家不断发现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用“陌生化”的手法进行艺术加工,转换欣赏者的审美视角,激起人们重新审视和思索的欲望,使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给审美主体带来新的审美感受。在艺术创作中,通过将熟知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使观者产生视觉和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这种欣赏者思维再创造后特有的紧张以及豁然开朗后的松弛感,是产生审美愉快的重要源泉。“陌生化”作为一种手段,使审美主体在视觉艺术阐释的过程中呈现出多义性与丰富性,而创作者也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下,观者对作品的态度、理解角度,指导自身艺术创作,从而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魅力。
“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又称“反常化”“奇异化”,最初由俄国形式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维克多•鲍里索维奇•什克洛夫斯基提出,首见于后来被认为是形式主义运动纲领性宣言的《语词的复活》中(1914年),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和“形式主义方法”的原则。在形式主义看来,艺术的创作与鉴赏过程,实际上就是运用复杂化的手法将事物进行“加密”和“解密”的“陌生化”处理过程。形式主义者主张:艺术创作与鉴赏的根本目的不是简单的达成审美共识,而是产生更多新奇的审美感受,这就要靠“陌生化”手段在审美过程中加以实现。“陌生化”方法实现的原则是,表面看来互不相关而内里却存在联系的诸种因素的对立和冲突造成了“陌生化”的表象,从而给人带来感官的刺激或情感的震动。它揭示了艺术的原则就是要对事物运用多变陌生的艺术手法,对艺术材料进行多样化和新奇化的重新加工,使其显现出本来的质感,设法增加读者感受的难度,延长其感受时间,使人重新敏锐的感受对象事物,实现独特新颖的审美体验。正如什克洛夫斯基在其重要论文《作为艺术的手法》中所言:“使事物摆脱知觉的机械性,在艺术中是通过各种方法实现的。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手法,是复杂化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它就理应延长。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的方法,它要求人们摆脱感受上的惯常化,带着惊奇的眼光和诗意的感觉去看待事物。”1欣赏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形象思维和联想,我们在欣赏艺术品时,必须与艺术家的感情产生共鸣。所以,欣赏艺术成品的过程,也是审美主体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什克洛夫斯基在论及“陌生化”问题时强调:“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2在什氏看来,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设法增加欣赏者感受的难度,从而将对象事物“陌生化”的过程。同时,他强调“人们要用全新的感觉去审视、体会熟悉的事物,要把人从自动化的束缚模式中解脱出来,获得认识的升华和诗意的解放。”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艺术界的认可和青睐,之后就“像一条断了尾巴的狗跑遍了全球”,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逐渐被引用至戏剧、雕塑、摄影、电影等领域。
20世纪的艺术形式旨在创新,很多现代艺术家在思考作品内在意蕴的同时,开始探寻其它艺术家未曾涉及过的新艺术形式和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反传统成为这个世纪艺术的主流,艺术表达逐渐进入个性化的时代,“陌生化”的创作方式日益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现代艺术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陌生化”理论来解释,俄国至上主义绘画就是很好的例子,它是二十世纪初俄罗斯抽象绘画的主要流派,创始人为卡西米尔•赛维里诺维奇•马列维奇(Казимир Северинович Малевич,1878-1935),是俄国几何抽象艺术最重要的代表。1913年,他自己研究和创作出了一种由抽象的几何形式构成的抽象绘画风格,他称之为“至上主义”(Suprematism):“在至上主义之下,我理解了创造性艺术中纯粹感觉的至高无上性。对于至上主义者而言,客观世界的视觉现象毫无意义,有意味的事物是感觉……这种新的思维方式,重构人们对材料内在关系的感觉。形式、色彩和线条必须以全新的方式加以构想,纯粹形式关系表达的是另一个世界的动态活力。这种关系,即由平面的各种元素构成的动力结构,就是他的主题,就是至上主义。”3所谓的“至上主义”就是一种利用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如:方形、圆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三角形等基本形式,加上一些与几何图形有关的直线单纯叠加而成的画面,黑、白、红、绿、蓝五色是他早期作品中常见的颜色,代表作品有:《白上黑》《黑十字》《黑色方块》等,呈现了一种全新的画面样式,引领了艺术世界的新潮流,其中,《黑色方块》将大面积的黑色方块作为整幅画的视觉中心,奠定了马列维奇前卫主义先驱者的地位。他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以线条和色块相调和,消解一切与可见世界相关的因素,绘制出只留下纯粹的绘画元素的无物体艺术”,为我们展示了一种完全陌生的平面绘画模式,在绘画界独树一帜。马列维奇打破传统构图和意象风格的束缚,只单纯依靠几何形状的堆积达到创作目的,传达现代艺术理性抽象和艺术自律的观念。马列维奇强调情感至上的重要性,抛弃了将艺术看作客观世界反映的传统观点和具象表达方式,具有创新意义,深深暗合了“陌生化”理论的基本构成原则。
至上主义对传统绘画方式的空前叛离,摒弃了传统绘画的空间透视原则,用最质朴的元素将现实的三维空间转化为画面的二维空间,对艺术本体进行了最彻底的革命,直面最纯粹的情感,构成它的“无物的世界”,这对艺术的创新、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在《至上主义宣言》中说道:“只有当画面中自然片段、圣母和赤身裸体的维纳斯形象带给人们的思维惯式被打破时,我们才能看到纯粹的绘画作品。”马列维奇的“至上主义”学说对绘画进行了重新定位,艺术既不是为表现物质而存在,也不是要摆脱束缚以艺术的名义而艺术,而是单纯的“为了绘画而绘画”,仅仅只是绘画。这种艺术理念是他对天地万物的剖析解读和对宇宙之美的深刻理解,可以说,马列维奇带给了我们一种可以驻足于前而思绪万千的艺术风格和别样的审美体验。
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永恒命题,当代艺术不以固有的审美方法为尺度去塑造艺术品,开始摆脱传统审美标准的束缚,改变了人们的审美习惯,是具有创造性、创意性、创新性的艺术。新的艺术形式预示着艺术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更加的拓宽和作品中艺术意味的进一步提升,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陌生化”中生成显现。“陌生化”理论的意义正在于瓦解艺术表现形式的常态化和观者心理预期上的惯性化,展现给我们一种与固有模式不同的新奇视角,从而重新唤起我们对世界的新奇感。艺术形式“陌生化”,偏离一般创作规范和欣赏逻辑,增加了观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难度,延长了解读艺术作品的时间,使受众在完成对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体会到豁然开朗的美学快感。
“陌生化”作为一种艺术理论,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和不断完善的。“陌生化”手段的运用要把握“度”,这种手段在实际运用中存在很多的限制,过度的“陌生化”会适得其反,造成创作者和欣赏者在艺术沟通时的障碍,使艺术家陷入曲高和寡的境遇,“陌生化”只是实现“形式”的手段,一味地“为形式而形式”是不可取的。将“陌生化”理论放到当代艺术审美中来踵事增华,只是一种理论的模仿借用和实践尝试。实践证明,艺术只有不断生成“陌生化”的形式,才能保持其长久的生命力。重新解读什氏的陌生化理论,对当今的艺术创作依然有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俄]什克洛夫斯基,方珊等译.《作为手法的艺术》.见《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1989:65.
2.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28.
3.Herschel B Chipp.Theories of Modern_A Source Book by Artists and Critic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8:341.
[1]什克洛夫斯基,方珊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M].三联书店,1989.
[2]什克洛夫斯基,刘宗次译.散文理论[M].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3]方珊.形式主义文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4]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张冰.陌生化诗学——俄国形式主义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谢天振.什克洛夫斯基与俄国形式主义[J].上海文艺,1990(05).
王平平,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2014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