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丹
他,一位来自云南大理普普通通的白族人。而今的他,已年近花甲,仍在精心编制着他的音乐梦,续写着他的“人生第一”。
他是白族第一位著名作曲家,白族第一位双学位(作曲、二胡)获得者;也是白族第一位音乐教授、研究生导师。
他是白族第一位在北京音乐厅成功举办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中国国家乐团演奏、李心草指挥)的作曲家;也是少数民族中第一位登上第28届雅典奥运会闭幕式中国代表团接旗仪式的“国歌”指挥家。
他是国内第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及演奏家于一身的音乐天才;也是第一位在国内专业音乐作品大赛中夺得“金、银、铜”奖的“大满贯”得主。
一把五块钱的二胡
董锦汉,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出身于云南大理喜洲,一个普通的白族人家,六兄弟中,他排名最小,所以小名就是“阿六”。长大后,音乐圈里的朋友们都亲切地叫他“阿董”。
阿董出生于1957年,小时候家境贫寒,又赶上困难时期,家里兄弟姐妹六个都是在最艰难的环境中“泡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没饿死就是福气了。”似乎老天也对一辈子辛劳的父母有了回报,六个儿女都交上了自己满意的人生答卷:大哥董光汉,云南昆明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曾率团(队)赴亚洲、欧美、澳洲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姐姐董启汉,白族第一个北京大学法语系优秀毕业生,云南大学外语系教授;二哥董永汉,毕业于云南大学,美籍华裔,定居纽约;三哥董德汉,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农艺师;四哥董元汉,毕业于成都科技大学,留学澳洲,获博士学位,定居悉尼。
“家里再穷,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上学”,“人穷而志不穷”,这两句话是阿董小时候,阿爹阿妈经常讲的话,也是这两句话,激励着阿董从小就善于励志,在最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在用父母的话来激励自己。
“儿时的贫穷是一种财富”,阿董这样感悟着人生走过的路。
一天,还在读小学的阿董放学回家,见阿爹玩起了一把挂在堂屋柱子上那把旧的胡琴,扯起了嗓子。
阿爹拉响的那几下京胡,唱出的那几句京剧,让阿董从此迷上了音乐,并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天,阿爹给阿董从集市上买了一件礼物——二胡。
“二胡?”阿董听说过这件乐器,它比京胡长些,声音也柔和好听些。他从阿爹手里接过这把五块钱从集市上买回的二胡,心中美极了!他知道,五块钱可是很昂贵的开销了,全家人可以吃上好几天的饭啊!
从此,喜洲镇上那个80号院里就时常响起阵阵“吱吱呀呀”的二胡声音。那些从这把琴发出的还不太美的音乐却在那个贫寒的“饥不择食”的日月里,让阿董的心灵深处开始编织他的音乐之梦。
命运眷顾着这个“苦命”的孩子,仿佛他就是为音乐而生的。几年的坚持与努力,1974年,他凭着这把五块钱的二胡考取了云南省文艺学校音乐科,成为该校第一批音乐学子。1979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分配到云南省歌舞团乐队工作。1983年,他又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成为作曲、二胡双专业优秀毕业生。
如今的阿董,有幸成为一代国乐大师刘天华亲传弟子、我国著名二胡教育家陈振铎先生的“关门弟子”,成为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第一代二胡研究生导师。在他的诸多二胡专业学生中,不少在二胡专业大赛中获大奖。他还热心地带着韩国、日本的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为传播中国的音乐文化而不懈努力着。
敢于做梦,才能实现梦想
在大学任教的阿董,功成名就之后,仍是每日不倦地编织着他的那个音乐之梦。
“我要在北京音乐厅这个音乐殿堂开一场自己的作品音乐会!”这是阿董当上大学教师的第一个梦想。阿董的作曲专业师从著名作曲家夏中汤教授。导师的才华与教导,让他萌生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们新一代作曲家一定要让总谱上每个音符响彻在音乐大厅,而不能让心血之作在书桌的抽屉里睡大觉。”
1996年,正逢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阿董鼓足勇气找到了时任的大理州州长,提出了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一场以大理白族题材为主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这位州长非常支持阿董的这一想法,决定把这场交响乐作品音乐会作为州庆40周年在北京的重要活动项目,由州政府出资10万元,在北京音乐厅举办一场高层次的交响乐作品音乐会。当年11月,在北京音乐厅成功地举办了“洱海故乡月”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由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演奏,著名青年指挥家李心草指挥。
这场音乐会共演出了阿董的四部交响乐作品,其中包括了他几年来的几部重要作品:《南诏奉圣乐》(第一交响乐)、《望夫云》(二胡协奏曲)、《蝴蝶泉边》(弦乐合奏)、《滇西高原组曲》(管弦乐)。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40周年大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当天CCTV在“午间新闻”报道了这场音乐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登载专文进行了报道。
耕耘总有收获
阿董儿时的那把五块钱二胡给他太多的东西。刘天华大师、陈振铎先生以及作曲导师夏中汤,指挥导师阎惠昌,都让阿董深感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他把多年的生活积累与艺术沉淀化作成千上万个音符,写在了五线谱上,融化在艺术生命的血液中,抒发着他对云南故乡的深情眷念。
去年岁末,北京音乐厅上演的“2015年音乐会”让阿董圆了一个所有作曲家都向往的梦,那就是由高水准的职业乐团在当年北京唯一的音乐殿堂里演出自己的交响乐作品。这场音乐会,也标志着阿董音乐职业生涯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业顶峰时期来临。
在之后的岁月里,阿董一直执着地在五线谱上耕耘着,也有了丰硕的成果。他的音乐创作逐步走向个性化,一直追求着一贯的“民族性、技巧强、旋律美、时代感”的创作原则,其作品体裁多样,风格鲜明,创作涉猎交响曲、民族管弦乐、影视音乐、声乐、电子音乐……
2013年,在由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全国室内乐作品大赛”中,阿董的作品《云之南》、《叽啾嘞》、《山·火》一举荣获金、银、铜三个大奖,成为国内音乐赛事中的“大满贯”得主。
好事连年,2014年,他的三部作品《云南随想》、《双主题变奏曲》、《赋格曲NO.1》又获大奖。同时他的专业新著《二胡新技法训练全攻略》列入了国家教育部“211工程”人才培养战略规划,高等音乐院校系列教材,并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去年,对阿董来说,可谓是创作之年,收获之年,阿董自传体著作《阿董往事》也正式出版,人们为这本书而感动,为阿董用音乐体裁(交响乐中的奏鸣曲体裁)来记录回忆人生中的点滴与精彩而叫绝!更有评论指出“《阿董往事》从某种意义上开创了音乐与文学结合的新的创作手法”。
除了繁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阿董还应国家民委、中国民族博物馆、文化部之邀,率团(组)赴亚洲、欧美及澳洲20多个国家及地区参加重大演出任务,深得国际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