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环 杨惠敏
手术室护理干预在30例椎管内麻醉中的效果探讨
宁玉环 杨惠敏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干预在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0例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实施手术室全面护理干预。同时选择同期30例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开展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 h疼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手术室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到椎管内麻醉患者中,麻醉效果良好,可减轻疼痛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手术室护理干预;椎管内麻醉;疼痛评分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对手术室护理干预在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做出准确评估,进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处理。为此选择2015年2~10月30例椎管内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30例同样接受椎管内麻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现汇报如下。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选择2015年2~10月本院收治的30例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7~78岁,平均年龄(43.7±11.4)岁。并选择同期30例接受椎管内麻醉患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6~79岁,平均年龄(43.1±12.0)岁。两组患者均符合椎管内麻醉相关标准,且患者及家属对本院相关诊疗措施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1]①年龄<15岁且年龄>80岁者;②合并严重感染者;③无法耐受椎管内麻醉者;④ 精神疾病、语言障碍导致无法交流者;⑤无家属或监护人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椎管内麻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模式,手术室护理人员要严格按照患者实际情况开展对症护理,并在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医嘱。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室全面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3.1 术前护理 术前护理人员与患者沟通病情,做好疾病宣导。同时,向患者讲解麻醉方式、流程、手术室环境及主治医师情况,帮助患者消除对手术麻醉处理的错误认知。针对合并不良心理状态的患者,要对其进行语言疏导,并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咳痰、呼吸技巧进行指导。术前还要根据患者所接受的手术类型,对患者进行体位训练,保证麻醉处理顺利实施。
1.3.2 环境护理 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例如对手术室内湿度、温度进行有效调节。在实施麻醉处理前,要为患者做好保暖护理。同时,对相关部位皮肤进行有效消毒处理,减少手术室内人员流动。为患者播放舒缓的音乐,进一步缓解手术及麻醉处理给患者带来的紧张感。若观察到患者术后合并出血症状,要及时进行对症护理。
1.3.3 麻醉干预 患者入手术室后,要协助麻醉医师做好静脉穿刺及麻醉穿刺,并告知患者不要乱动乱碰。在进行麻醉置管时,要对患者深呼吸方法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固定好相应的导管,避免导管脱出。同时,在进行椎管内麻醉时,要通过语言鼓励进一步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的情绪,为患者做好手臂按摩,进而有效分散患者注意力。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后6、12、24 h疼痛情况,同时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疼痛程度判定利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2]对两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其中0分表示无痛苦,1~3分表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表示重度疼痛。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6、12、24 h疼痛评分分别为(2.92±1.59)、(2.02±1.24)、(1.07±0.32)分。对照组分别为(4.08±2.32)、(3.57±1.81)、(3.08±1.53)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仅有1例患者出现恶心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对照组3例恶心,3例头晕,2例镇静过度,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7%。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椎管内麻醉是临床开展手术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麻醉处理方法,可为患者诊疗活动提供良好的保障。通常情况下,为实现更加良好的麻醉效果,在为患者实施锥管内麻醉过程中,要配合良好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进而不断减少麻醉风险事件。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做好术前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术前健康宣导及体位训练,使其充分知晓麻醉处理情况。同时,为患者营造良好的手术室环境,为手术顺利开展夯实基础。另外,强调麻醉干预的重要性,保证麻醉处理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的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6、12、24 h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略高于刘美荆等[3]的相关报道,考虑原因是本次研究纳入对象数量较少所致,但是同样能够说明将手术室护理干预能够减少椎管内麻醉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
本研究结果与王清霞[4]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说明本次课题研究结果真实可靠,也能够进一步表明将手术室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到椎管内麻醉患者中,麻醉效果良好,可减轻疼痛及麻醉后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将手术室护理干预模式应用到椎管内麻醉患者中,麻醉效果良好,可减轻疼痛及麻醉后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1]刘素琼,陈玉.护理干预对手术室非全身麻醉患者的负性情绪及舒适度的影响.河北医学,2015,16(6):1021-1023.
[2]刘彩纯.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硬膜外麻醉效果的影响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35):547-548.
[3]刘美荆,卢月霞,殷海慧.手术室护理干预对椎管内麻醉效果的影响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8(10):1130-1131.
[4]王清霞.手术室护理干预在椎管内麻醉中的效果分析.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31(15):3589-359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182
2015-11-25]
471003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