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丽
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于丽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4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行噻氯匹定进行治疗,观察组的患者行氯吡格雷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比较两组患者药物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中显效31例(59.6%),有效20例(38.5%),无效1例(1.9%),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3例(44.2%),有效22例(42.3%),无效7例(13.5%),总有效率为86.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恶心呕吐1例(1.9%),腹泻0例,皮疹1例(1.9%),头晕1例(1.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对照组恶心呕吐2例(3.8%),腹泻3例(5.8%),皮疹3例(5.8%),头晕2例(3.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观察组总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应用氯吡格雷的药物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且药物不良反应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
冠心病;氯吡格雷;不良反应;治疗效果
冠心病是一类心血管疾病,常发于老年患者。此病症可引起胸部疼痛、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病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极大的威胁[1]。本研究通过选取5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北镇市人民医院内科2014年1月~2015年12月诊治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①严重的心力衰竭患者;②血小板异常减少患者;③具有严重的高血压病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58.4±7.5)岁;病程4~20年,平均病程(9.6±3.5)年。观察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44~82岁,平均年龄(59.2±7.6)岁;病程5~21年,平均病程(9.7±3.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知悉本次实验目的,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噻氯匹定(商丘市金马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095)250mg+阿司匹林(新乡市常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1021522)300mg口服治疗,1次/d。观察组采用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0018)600mg+阿司匹林300mg口服治疗,1次/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①治疗效果评价标准[2],显效:动态心电图显示患者的ST段改变等心律失常表现恢复正常,心绞痛症状明显改善,其发作次数下降率>80%;有效:动态心电图显示患者的ST段改变等心律失常表现明显改善,且心绞痛等临床症状得到一定改善,发作次数下降50%~80%;无效:患者的ST段改变等心律失常未得到改善,心绞痛病症未见变化,发作次数未见减少,且有恶化趋势。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分别于患者用药12、24 h观察两组患者的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31例(59.6%),有效20例(38.5%),无效1例(1.9%),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3例(44.2%),有效22例(42.3%),无效7例(13.5%),总有效率为86.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后,观察组恶心呕吐1例(1.9%),腹泻0例,皮疹1例(1.9%),头晕1例(1.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对照组恶心呕吐2例(3.8%),腹泻3例(5.8%),皮疹3例(5.8%),头晕2例(3.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观察组总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冠心病患者通常存在胸闷、气短、心悸、头晕等临床病症,而引发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受损或阻塞造成的供血不足,也可引起相应的心律失常等表现,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临床学者均对该病有着极高的重视。根据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临床上也研究出多种溶血栓及抗心律类药物。噻氯匹定属于常规的抗凝药物,对胶原、凝血酶、花生四烯酸、肾上腺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其药效强弱程度不一,只有在机体内有效转化后方可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药物效果具有延迟性[3]。氯吡格雷又名波立维,是一种二磷酸腺苷(ADP)受体阻滞剂,可通过对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相结合而阻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以及纤维蛋白与之结合,达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从而发挥溶血栓的目的[4]。
本研究对10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对照实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中显效31例(59.6%),有效20例(38.5%),无效1例(1.9%),总有效率为98.1%;对照组患者中显效23例(44.2%),有效22例(42.3%),无效7例(13.5%),总有效率为86.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采用氯吡格雷较噻氯匹定可发挥更好的溶血栓效果,缓解病症的进一步恶化,同时,氯吡格雷见效快,克服了噻氯匹定药物时效性的阻碍,使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健康。 经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后,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恶心呕吐1例(1.9%),腹泻0例,皮疹1例(1.9%),头晕1例(1.9%),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8%;对照组恶心呕吐2例(3.8%),腹泻3例(5.8%),皮疹3例(5.8%),头晕2例(3.8%),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观察组总不良反应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氯吡格雷的药物安全性更高,将药物的不良反应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综上所述,对冠心病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达到较好的抗血栓作用,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可能,且药物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1]马巧红,徐清斌,张波涛,等.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sCD40L水平的影响 .广东医学,2014,22(7):1102-1104.
[2]马萍,马巧红,刘志军,等.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血清血管扩张刺激磷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天津医药,2014,47(11): 1135-1137.
[3]李秀梅,胡大一.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中的应用.中国临床药理学,2010,26(1):75-78.
[4]王欣,夏豪,童随阳,等.普拉格雷和氯吡格雷对冠心病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医学研究杂志,2015,44(2):49-54.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105
2016-09-02]
121300 辽宁省北镇市人民医院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