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昊
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探讨
吴昊
目的探讨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发生凝血病(TIC)的危险因素。方法86例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对其血常规、血气分析、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凝血功能等相关指标予以分析,根据其是否合并TIC分为参照组(n=56,凝血功能正常组)和观察组(n=30,凝血病组),系统分析两组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急性创伤性TI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体温、伴严重创伤性脑损伤、组织低灌注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SS及APACHEⅡ评分、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碱缺失≥6、GCS评分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IC的独立预测危险性因素包括碱缺失≥6、GCS评分≤8分。结论GCS评分≤8分,碱缺失≥6是急诊多发性外伤合并TIC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凝血病;危险因素;急诊多发外伤
机体发生严重创伤之后,就会导致其生理功能和代谢情况发生严重的失调和紊乱,创伤早期大多数患者都会表现出大出血的临床症状,及时有效的止血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的死亡率。早期多发伤患者凝血系统很容易同时被激活,进而稀释并消耗过多的凝血因子,最终导致TIC,这不仅增加临床治疗的难度,还会严重影响患者预后[1]。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86例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目标,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86例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恶性肿瘤患者;②严重肝肾、心、脑障碍患者;③曾服用过抗血小板、抗凝血药物的患者;④妊娠、哺乳期女性患者;⑤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2.5±6.5)岁。其中打击伤5例,交通事故伤57例,高空坠落伤18例,其他伤6例。根据其是否合并凝血病分为参照组(n=56,凝血功能正常组)和观察组(n=30,凝血病组)。
1.2 实验室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立即送往EICU进行治疗,对其生命体征情况进行准确记录,同时抽取患者静脉血8ml、动脉血2ml送往实验室进行血常规、生化常规指标、血气分析、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检测凝血功能过程中,需要采用专业的2.8ml枸橼酸钠抗凝试管,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指标时采用全自动血凝仪,采用与之配套的试剂计算国际标准化比值(INP),动脉血气分析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生化常规检测利用全自动化学分析系统进行;记录患者的GCS评分、头部损伤评分、具体损伤程度评分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检测结果(Hb、PLT、HCT等)及死亡率进行记录,记录低体温(中心体温<35℃)、低灌注、ISS评分、APACHEⅡ评分,并对上述评分、指标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TIC的独立预测危险性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TIC单因素分析 86例患者中,30例(34.9%)发生TIC;参照组56例患者共死亡3例(5.4%),观察组30例患者共死亡17例(56.7%),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为(21.65±5.91)分、GCS评分为(4.37±1.23)分、ISS评分为(41.32±5.60)分、碱缺失≥6共9例(30.0%)、休克指数≥1共11例(36.7%)、严重创伤性脑损伤8例(26.7%)、低体温11例(36.7%)、组织低灌注10例 (33.3%)、PLT(67.13±21.63)×109/L、HCT(21.68±5.35)%、Hb(6.83±1.62)g/L;参照组APACHEⅡ评分为(8.23±3.61)分、GCS评分为(12.65±3.68)分、ISS评分为(26.45±4.35)分、碱缺失≥6共1例(1.8%)、休克指数≥1共4例(7.1%)、严重创伤性脑损伤1例(1.8%)、低体温3例(5.4%)、组织低灌注1例(1.8%)、PLT(132.55±9.29)×109/L、HCT(30.25± 7.94)%、Hb(11.37±3.63)g/L;两组上述指标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GCS评分≤8分以及损伤严重程度评分、低体温、碱缺失≥6等单因素进行自变量处理,经Logistic多因素回顾性分析后发现TIC的独立预测危险性因素包括碱缺失≥6、GCS评分≤8分[χ2=4.069、6.748,P=0.027、0.013,OR=8.1693、7.5168,95%CI=(1.054,9.387)、(1.095,8.452)]。
很多急诊多发外伤患者入院治疗过程中易发生凝血功能系统下降的情况,进一步导致器官功能衰竭或死亡。所以,对多发性外伤患者应重点观察TIC指标,医护人员要切实提高对TIC认识程度,做好积极的预防对策,发现异常之后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2]。因为机体内乳酸含量与碱缺失存在一定的密切关联,其检测结果可充分反映组织低灌注情况,这亦是临床预测患者外伤后休克的重要因子之一[3]。本组实验中,单因素分析结果可知,观察组碱缺失≥6发生率明显高于参照组,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碱缺失≥6是TIC独立危险因素;临床研究将休克指数≥1、维持血压情况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情况作为评价组织低灌注的重要指标,本实验结果可知,两组血小板计数、GCS评分、休克指数≥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相关学者报道结论相符[4]。
相关研究证实,机体发生创伤后容易形成低灌注,纤维蛋白溶解性升高明显,加重凝血功能障碍,故治疗TIC过程中,必须及时补充血液成分及凝血因子,同时纠正休克、组织低灌注,这亦是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的关键所在[5]。全身性炎症反应及全身性出血都是诱发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因素,其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凝血因子消耗量,引起TIC,本组研究中,观察组HCT、Hb、PLT水平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这符合相关文献报道。曾有调查报告提示低体温、全身性损伤程度均为TIC高危因素,本研究显示两组低体温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GCS评分≤8分、碱缺失≥6为急诊多发性外伤合并TIC独立危险因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1]熊国华.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中外医学研究,2015,30(6):127-128.
[2]李俊,杨恩惠.急诊多发性外伤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安徽医药,2013,17(11):1915-1917.
[3]张彦龙.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河北医科大学,2010.
[4]王同显,马保凤.重症创伤的凝血病及其处理.中国输血杂志,2007,20(5):440-442.
[5]黄顺伟,戴伟钢,管向东.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进展.医学综述,2010,16(3):407-410.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7.028
2015-12-30]
200137 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