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帅 李旭刚 艾春玲 王公武 谢伦启
胃癌术后不同放疗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
王忠帅 李旭刚 艾春玲 王公武 谢伦启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三维适形放疗(3D2CRT)和调强适形放疗(IMRT)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方法90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45例)和B组(45例),术后分别给予3D2CRT和IMRT。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症状总有效率、随访生存率、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等。结果A组患者中早期症状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5例,未缓解10例,总有效率为77.78%;B组患者中早期症状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25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为95.56%;B组患者早期症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随访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3D2CRT,IMRT用于胃癌术后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毒副作用发生风险。
三维适形放疗;调强适形放疗;胃癌;疗效
本次研究以本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后分别给予3D2CRT和IMRT;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症状总有效率、随访生存率、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等,探讨胃癌术后3D2CRT和IMRT疗效及对周围组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行胃癌根治术患者共90例,均经病理活检确诊,具有可测量病灶≥1个,且临床分期T2~T4期,同时排除既往行放化疗者。入选患者采用随机区组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患者术后放疗靶区域包括术前肿瘤区域,胃床、吻合口、食道、胃、网膜、肝门、脾门、幽门下、胰腺上、胃十二指肠及胰十二指肠后淋巴结;A组患者采用共面野照射即3D2CRT;B组采用静态调强照射即IMRT;两组患者处方照射剂量均为 45 Gy。
1.3 观察指标 ①随访3年,记录患者生存例数,计算生存率;②记录患者白细胞下降例数、中性粒细胞增高例数及转氨酶升高例数,计算发生率。
1.4 疗效判定标准[1]参照WHO 放疗后客观疗效标准进行早期症状改善情况评价,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及未缓解。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录入处理采用Epidata 3.05和 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早期症状总有效率比较 A组患者中早期症状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25例,未缓解10例,总有效率为77.78%;B组患者中早期症状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25例,未缓解2例,总有效率为95.56%;B组患者早期症状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随访生存率比较 A组和B组患者随访3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36/45)、93.33%(42/45);B组患者随访生存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比较 A组患者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分别为33.33%(15/45)、31.11%(14/45)、24.44%(11/45);B组患者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分别为22.22%(10/45)、17.78%(8/45)、11.11%(5/45);B组患者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目前对于胃癌患者推荐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而放疗作为胃癌术后重要辅助干预手段之一,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及体征,降低局部复发转移风险[2]。但需要注意胃癌病灶常与周围正常组织分辨不清,术前胃镜及术中直视触摸亦难以完全分清;同时肝、胰、肾及脊髓等器官对于放疗敏感性较高,故胃癌术后患者行放疗干预需注意对这些器官保护,降低毒副作用发生几率[3]。
3D2CRT用于胃癌患者术后主要通过调整放射方向,保证射线高剂量区分布与靶区域一致,提高肿瘤组织接受照射量,从而减少周围正常组织医源性损伤。而IMRT则是在3D2CRT基础上,保证在整个照射过程中高能射束照射区域与肿瘤投影区域近似一致,依据靶区解剖形态对预计靶区剂量进行预测,同时限制对正常组织器官受照射剂量,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照射对于周围组织影响程度[4]。
本次研究结果中,B组患者早期症状总有效率和随访生存率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IMRT用于胃癌术后患者在减轻早期症状和提高生存率方面优势明显;而B组患者白细胞下降率、中性粒细胞增高率及转氨酶升高率均显著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证实胃癌术后患者行IMRT可有效降低对周围组织不良影响程度,提高治疗安全性。
综上所述,相较于3D2CRT,IMRT用于胃癌术后患者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延长生存时间,并有助于降低毒副作用发生风险。
[1]万平,燕敏,严超,等.化疗和放疗对可切除性胃癌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2,15(2):193-196.
[2]王希龙,邱文秀,贾中明,等.胃癌术后不同放疗方式对周围组织的影响及疗效比较.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5): 367-369.
[3]陈静,潘兴国,林源,等.胃癌术后不同放疗的疗效及对周围组织影响的比较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9):62-64.
[4]张江洲,卢小开,冯志宇,等.胃癌术后三种放疗技术的剂量学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2):64-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5.030
2015-11-10]
114033 辽宁省鞍山市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