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宁
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解剖结构影响的临床研究
夏宁
目的分析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时对于生物解剖结构的影响。方法117例(136眼)应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 在手术前后利用A/B型超声测量患眼解剖结构(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以及晶状体厚度), 测算相对晶状体位置, 应用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手术后患眼的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比值以及晶状体相对位置与手术前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后患眼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与术前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梁切除术能够显著改变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玻璃体腔长度、前房深度等, 但是对于晶状体厚度、晶状体相对位置等其他解剖结构则无明显影响。
小梁切除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解剖结构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前房角突然异常关闭、眼内房水出现急性循环障碍, 一般情况下, 在临床初期,闭角型青光眼并不存在特异性临床表现, 但是急性期则出现眼红、突然性视力急剧下降甚至视力模糊, 部分患者伴发剧烈头痛以及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小梁切除术是目前临床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手术方法[1], 临床现有研究中主要集中在临床疗效观察方面, 关于手术对于眼部结构变化的影响极为稀少。本实验中通过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手术前后患眼的解剖结构变化, 旨在探讨小梁切除术对于眼部生物结构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7月本院眼科病房择期应用小梁切除术治疗的117例(136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作为实验对象, 其中男65例(78眼), 女52例(58眼),年龄44~72岁, 平均年龄(50.37±7.98)岁, 入选标准:①经眼科检查符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标准[2], 确诊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②符合小梁切除术适应证, 均进行择期小梁切除术治疗;③既往不存在眼外伤史、眼科手术史;④首次发病,术前未接受其他对眼部功能、结构具有影响的治疗。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结缔组织病等严重基础疾病者;②合并高度近视、白内障、玻璃体液化、角膜形态异常、晶状体韧带脆弱以及葡萄膜炎等其他眼部病变者;③术中行玻璃体切除、人工晶状体植入者。本实验内容符合医学伦理道德标准, 医院伦理审查委员会监督全程。
1.2手术方法 凝止血手术前常规缩瞳, 球后麻醉起效后,固定上直, 选择穹隆部作为基底, 在12:00位置做一结膜瓣,在角膜缘上方做切口, 制作板层巩膜瓣, 大小约为4.0 mm× 4.0 mm, 切口深度约为巩膜厚度的1/2, 边电凝止血, 边切除小梁组织, 切除范围约为1.5 mm×1.5 mm, 切除周边相应的虹膜组织, 查无活动性出血, 用聚丙烯缝线将巩膜瓣缝合后,对切口进行加压包扎, 术闭。术后采取滴用激素类滴眼液、抗生素滴眼液等常规治疗。
1.3观察指标 应用A/B型眼科专用超声诊断系统(重庆康华科技有限公司), 在手术前、术后7 d分别测量患眼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长度等, 参照文献[3]依据公式(相对晶状体位置=前房深度+1/2×晶状体厚度÷眼轴长)计算晶状体相对位置, 同时测算晶状体厚度与眼轴长度的系数比, 测量方法为:应用眼压式专用脉冲式探头(频率为10 MHz, 精度为0.05 mm, 轴向分辨率为0.15 mm), 将探头垂直正交于角膜面, 自动测量并在屏幕显示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等测量结果, 自动测量6次/眼, 测量结果由计算机自动打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手术前, 患眼视力为眼前可感光(-0.4±0.06), 眼压为41~85 mm Hg(1 mm Hg=0.133 kPa), 平均眼压(49.8±8.2)mm Hg,前房深度为2.35~3.64 mm, 平均深度(2.38±0.42)mm, 晶状体厚度为3.48~4.97 mm, 平均厚度(4.47±0.51)mm, 玻璃体腔长度为13.63~16.64 mm, 平均长度(14.97±1.36)mm, 眼轴长度为20.37~23.67 mm, 平均长度(21.62±1.22)mm, 晶状体相对位置0.17~0.24 mm, 平均(0.22±0.06)mm, 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为1.81~2.52, 平均系数(2.18±0.25);手术后, 视力为(0.6±0.09), 眼压12~23 mm Hg, 平均眼压(15.49±5.39)mm Hg,手术后1周, 前房深度2.41~3.91 mm, 平均深度(2.55±0.47) mm, 晶状体厚度为2.43~5.01 mm, 平均厚度(4.45±0.57)mm,玻璃体腔长度为13.14~15.84 mm, 平均长度(14.08±1.17)mm,眼轴长度为20.46~23.74 mm, 平均长度(21.59±1.23)mm, 晶状体相对位置0.18~0.23 mm, 平均(0.21±0.05)mm, 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为1.82~2.54, 平均系数(2.17±0.27), 手术前相比, 手术后患眼的视力、眼压、前房深度以及玻璃体腔长度变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晶状体位置以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关于眼部结构认识的不断加深, 临床诸多研究认为[3]眼轴缩短、角膜变小、前房变浅、晶状体增厚以及晶状体相对位置前移等眼球局部解剖结构变异是闭角型青光眼主要诱因之一, 因此认为深入研究手术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眼部结构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眼科A/B型超声作为临床眼科常用的影像学工具, 具有无创性、实时性、无干扰等优点, 能够动静态结合的对眼部功能进行定性和定量观测, 并且该检查技术即为成熟, 临床应用广泛, 因此, 本实验室中作者选择A/B型眼科专用超声对于闭角型青光眼的生物解剖结构进行测量, 保障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小梁切除术是临床公认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经典手术方法, 其能够有效降低眼压、改善视功能, 但是手术是否能够导致眼部解剖结构出现重大改变, 临床仍存在诸多盲点。有研究认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再小梁切除术后, 垂直角膜曲率、前房深度以及玻璃体腔长度均出现明显变化, 但是水平角膜曲率、眼轴长度、晶状体厚度以及晶状体相对位置则无明显改变。本实验结果显示, 与小梁切除术前相比, 手术后7 d,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视力和眼压显著改善, 前房深度显著变浅、玻璃体腔显著变短, 而眼轴、晶状体厚度、晶状体行对位置则无明显变化, 说明小梁切除术不能全部消除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诱发因素, 单一应用小梁切除术难以完全治愈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结合本研究,建议临床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以提高治疗效果。
[1]刘兴强, 孙学华.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对眼表功能的影响.中国基层医药, 2014, 10(17):2585-2586.
[2]郑江娉, 廖敏华, 杨丽萍.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松解缝线以及抗代谢药物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2014, 36(2):143-145.
[3]黄胜, 何伟, 饶芒前, 等.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生物解剖结构的影响.临床眼科杂志, 2013, 21(5):419-42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3.030
2015-09-30]
110031 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眼科一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