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康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研究
康康
目的探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方法106例脑卒中合并颅内高压患者,按照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甘露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展开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1.13%;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4.3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为(13.8±2.5)mm Hg(1mm Hg=0.133 kPa),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2.4±5.2)mm Hg;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为(16.7±2.2)mm Hg,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2.14±4.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97,P<0.05)。结论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较好,不但能帮助患者快速降低颅内压,且有助于脑卒中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脑卒中;颅内高压;甘露醇
脑卒中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发病率较高,颅内高压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颅内高压可引起患者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意识障碍或癫痫等症状,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药物注射治疗是目前临床上针对该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不同的治疗措施对患者的影响不同[1]。本次研究以本院收治的106例患者资料展开分析,探讨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的106例脑卒中合并颅内高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内科检查、脑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确诊。按照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64~75岁,平均年龄(69.5±5.5)岁;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62~73岁,平均年龄(68.8±5.7)岁。排除药物禁忌患者,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由患者及其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本院针对脑卒中患者及其并发症的常规综合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溶栓、营养支持、解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甘露醇注射液(青岛首和金海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364)治疗,250ml/次,于10min内滴注完成,每隔6~8 h静脉滴注1次,连续治疗3~7 d[2]。观察组患者在综合治疗基础上给予20 g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安徽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354)静脉滴注治疗,于10min内滴注完成,每隔6~8 h滴注1次,连续治疗3~7 d[3]。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就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的变化情况展开分析。显效:患者脑水肿、颅内压高的情况完全消失,相关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患者脑水肿、颅内压高的情况显著减轻,相关症状体征也有所改善;无效:均未达到以上要求。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显效28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1.13%;观察组显效32例、有效18例、无效3例,治疗总有效率94.3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6,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内压改善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为(13.8±2.5)mm Hg,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2.4±5.2)mm Hg;对照组治疗后颅内压为(16.7±2.2)mm Hg,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2.14±4.4)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397,P<0.05)。
因脑卒中引发的颅内高压发病率较高,因患者脑自动调节功能失去代偿,脑血流量随脑灌注压的降低被迫下降,血肿占位性病变及继发周围组织水肿较为严重,导致患者出现弥漫性的钝性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视力障碍、意识障碍,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患者癫痫、肢体强直性发作、脑疝等,如不及时治疗将危及患者生命安全[4]。
目前,临床上针对脑卒中引起的颅内高压症主要通过综合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方式。但事实上,常规的对症治疗和综合治疗措施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患者颅内压并减少高压持续时间,但持续的脑水肿等情况还可能再次促使患者发生颅内高压。因此,研究者们提出利用高渗脱水剂甘露醇进行治疗[5]。甘露醇是一种多重作用药物,具有利尿、降眼压、颅内压,治疗肾病、脱水等作用。作为一种高渗降压药,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抢救脑部疾病患者的常用药物,用药后,能显著提高患者血浆渗透压,促使组织脱水,从而达到降低颅内压的作用。但甘露醇用药后容易导致患者水电解质紊乱,针对存在合并心功能损伤的患者快速输注甘露醇还可能导致患者心力衰竭。
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是一种属于γ-氨基丁酸的环形衍生物,一般作为脑代谢改善药。其半衰期较长,在用药后可与血浆蛋白结合,通过血脑屏障到达脑组织和脑脊液,促进生成脑内三磷酸腺苷(ATP)和乙酰胆碱的合成,从而提高神经兴奋的传导作用,促进脑内代谢。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的不良反应较少,患者用药后可能出现口干、食欲减退等情况,少部分患者易出现激动、头晕,但均在调整药物剂量或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不影响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颅内压情况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相较于甘露醇,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颅内高压的效果更高。这与朱锦平[6]的研究结果相符,再次证明,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高颅内压脑卒中患者,既能有效降颅内压,又能保护大脑。
综上所述,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较好,不但能帮助患者快速降低颅内压,且有助于脑卒中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1]柯绪林,沈曙晶,厉三明,等.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并颅内高压的临床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3):101-103.
[2]杨崇阳.甘露醇与吡拉西坦注射液治疗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的疗效分析.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7):165-166.
[3]詹达词.使用吡拉西坦与甘露醇治疗颅内高压的疗效对比.当代医药论丛,2015,13(24):145.
[4]姜红.吡拉西坦和甘露醇治疗老年颅内肿瘤术后颅内高压的疗效比较.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4(9):73-74.
[5]张雷雷,张璐,梁宏伟,等.甘露醇和吡拉西坦在颅内肿瘤术后高颅内压患者中应用效果对照研究.中国伤残医学,2014,16(19):4-6.
[6]朱锦平.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高颅内压脑卒中40例临床体会.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6):370-371.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19.092
2016-09-06]
464000 信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