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主持人 刘元春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与经济政策转型
特邀主持人 刘元春
[主持人语]书 2007—2016年注定将成为现代经济史上最引人瞩目的时段。首先,这十年是全球经济从“大缓和”向大衰退全面转变的十年。这种巨大的转变从根本上颠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经济学所建立的新共识,打破了传统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模式,宏观经济运行创新不断出现,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亟待重构。其次,这十年也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下从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奇迹”向“中高速经济”全面过渡的10年,是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新平庸”状态下呈现出“新常态”的10年。这种大转变直接导致中国经济运行机制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政策框架面临巨大的挑战、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出现重大调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重新认识中国宏观经济新运行机制和运行逻辑的基础上,梳理中国宏观经济决策的权力框架和工具体系。
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于2016年6月举办了“十年宏观、十年政策、十年创新”报告会,从基本运行、增长动力、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金融市场、国际贸易、汇率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理论发展等方面,对中国宏观经济在2007—2016年这十年的基本状况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分析。限于篇幅,本专题仅从中选择4篇论文予以刊登。虽然这些论文对于过去的梳理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还没有在“新常态宏观经济学”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新宏观调控框架的高度来全面思考和梳理各类问题,但是它们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激发学界同仁在全面总结过去十年大转变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实现思想的体系化。
刘凤良和章潇萌在《中国经济增长进程中的动能切换与结构转型》一文中,讨论了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重要结构性转换特征,对经济增长动能进行了定量分解,分阶段围绕政府调控政策对结构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们在跨国比较的基础上,指出结构效应会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因此,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应关注部门内部效率的提升,强调新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改造,而不是过度依赖新兴行业创造。
陈彦斌和刘哲希的文章《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体系面临的困境与改革方向》,将过去十年分为反危机时期和新常态时期两个阶段,系统梳理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情况与实施效果,认为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体系存在明显的缺陷,从而导致了政策的调控效率不高。未来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型,应该以确立宏观调控的清晰定位为基础,大幅简化宏观调控目标,并构建以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新政策框架。
毛振华、张英杰和袁海霞在《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特征分析》一文中指出,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特点,表现在:配合总量政策,结构性调控力度加大;“三位一体”调控模式更加强化,短期调控与长期改革相结合,政策的连续性和协调性不断增强;宏观调控理念有所更新,宏观调控逐渐机制化,调控方式更加灵活;调控目标多元导致调控手段的泛化,对微观经济的干预较多,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
张杰在《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障碍、困局与改革展望》一文中,回顾和归纳了中国近十年来产业结构的发展事实以及重大战略,着重针对当前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暴露出的若干重大问题和风险进行了分析,指出要从准确认识政府和市场功能在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最优结合角度入手,制定体现中国特色导向的产业政策,同时要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合理发展房地产业,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传统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