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书报刊编辑的职业精神和素质要求

2016-01-26 05:48马国仓
中国期刊年鉴 2016年0期
关键词:码洋出版物精品

马国仓

论新时期书报刊编辑的职业精神和素质要求

马国仓

书报刊是内容产品,书报刊编辑是内容产品的组织生产者和加工者,书报刊产品内容质量的高低好坏与书报刊编辑的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密切相关。

编辑职业精神的养成和业务素质的提升往往既受社会大环境的冲击,也受文化生产小环境的影响。一方面,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澎湃大潮,让各行各业不同程度出现浮躁之风,书报刊产品及其编辑既是市场经济的受益者,也是浮躁风气的受害者;另一方面,纵观当下的书报刊出版,其尴尬在于既有历史的荣耀,更有发展的纠结。推动传统书报刊出版融合转型发展,既是战略选择,也是紧迫任务。但在当前,包括书报刊编辑在内的传统出版从业者都知道,融合发展还仅仅是一个刚刚开始的全新课题,探索中还有很多困难。书报刊编辑作为书报刊出版活动中最为积极、最具核心的因素,进入新时期,他们在书报刊出版活动中的角色已经大大不同于过去,书报刊编辑在作者、市场、读者之间扮演着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促使新时期的书报刊编辑必须具备应有的职业精神和业务素质,才能保证书报刊正常出版,也才能保障书报刊的内容质量。

浮躁之风呼呼刮,转型如雨急急下,风雨交加过后,端坐“冷板凳”者几何?这就决定了当下我们谈论书报刊编辑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作者以为,至少有六个方面绕不过去、不得不谈。

一、谈论精品——让精品多些多些再多些

所谓精品,是指那些“思想深邃、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也就是那些“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的作品。对今天的绝大多数书报刊编辑来说,由于受教育程度提高、办公技术提升,编书办报办刊可谓小菜一碟,但如何推出精品,既是编辑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成为每个编辑永远的难题。

以图书出版为例,尽管我国现在年出书40多万种,是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但当前阅读市场消费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市场供给与读者多元需求之间的矛盾。应该说,出版界拥有一批优秀编辑,他们策划推出了大批优质精神产品,但面对我国13亿人口的图书大市场,受创作、生产、流通等多重因素影响,图书市场“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还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精品佳作或供给不足,或供应不畅。

今天谈论编辑,我们还是要认清这一主要矛盾,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那就是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密切加强与读者和作者联系,根据读者的需求策划选题,通过第二次创造性编辑劳动,打造精品出版物,用更多精品出版物满足读者需求。

出版强盛的重要标志是精品,编辑功成名就的秘诀在精品。一名编辑,在实际工作中推出一种乃至几种精品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琢磨推精品,但遗憾的是有些编辑一生都没有推出一本精品。多推精品是一名优秀编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市场怎样变化,只有编辑人人把多出精品作为职业的目标、事业的追求,崇尚内容为王,依靠创新制胜,让图书市场精品多些多些再多些,编辑工作才会无愧读者、不负时代。

二、谈论码洋——追求码洋又不唯码洋

书报刊出版单位是企业。什么是企业?通俗点说,企业就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但此企业非彼企业,书报刊出版单位是文化企业,文化作为置于企业前面的限定词,决定了书报刊出版单位必须把社会责任始终挺在前面,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同样以图书出版为例,编辑作为出版企业的生力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追求码洋,无可厚非。但一名编辑如果只讲金钱不讲良心,唯码洋马首是瞻,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浑身沾满铜臭气,那他就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市场的奴隶”,他赚再多的钱也只能算个编辑队伍里的暴发户或者“土豪”,他的编辑工作得不到行业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同。如果他还单纯迎合部分读者不健康的阅读口味,宣扬错误的价值观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低俗、庸俗换取码洋,还要受到社会和行业的谴责。这并非危言耸听,曾几何时,图书市场上一些没有任何内容深度和思想价值,单纯追求感官刺激或无厘头行为的图书、追权逐名的所谓“官场小说”、崇尚厚黑学的所谓“人生处世指南”、宣扬封建迷信的占卜星座类出版物,一遇合适土壤,就死灰复燃,或隐或现。

对一名编辑而言,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追求码洋又不唯码洋,是一道每个编辑都要解答的职业试题。如何答好这道题?2015年9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给我们提供了答题指南,也给出了标准答案,那就是:“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关系,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服从社会价值,越是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越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三、谈论质量——扭转“无错不成书报刊”

出版合格书报刊产品,这本不是问题,但现在还真成了一个问题。不是吗?就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由于发稿源头出错,多少报纸(含网络新闻)标题上“奥巴马”由此变成了“奥马巴”。一个极端低级的错误就这样匪夷所思地通过了整个编辑流程,最终堂而皇之地出笼见报,让人们惊愕之余,不禁要问:编辑职业精神何在?!出版三审三校制度何在?!报纸质量如此,图书质量也不容乐观。万分之一的差错是图书编辑工作的底线,但这样的底线却被不断穿破,每年的图书质量抽查,总有一些图书差错惊人,被予曝光,责令收回。

书报刊出版物质量缘何下滑?原因尽管多种多样,但书报刊编辑工作乏力、队伍建设堪忧应是造成当下出版物质量问题的主因之一。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前的书报刊编辑队伍中,十年磨一剑,坐得住冷板凳的编辑少了;探索进取,钻研编辑业务的编辑少了;不求名利,具有奉献精神的编辑少了。相反,编辑群体中浮躁之风盛行,表现在书报刊产品的出版中,编辑作为出版物内容的把关者,却把关不严甚至根本不去把关;三审三校制度是书报刊质量的守护神,但在有些书报刊单位却没人执行,形同虚设。职业精神的缺失造成连小学生都能发现的差错却在书报刊上一错再错。

内容产品的质量是带有决定性的。保证和提高内容质量,是当前繁荣和发展我国书报刊出版的主要矛盾之一。没质量,就没有市场;没质量,也就难有“高峰”。“无错不成书报刊!”既让编辑工作蒙羞,又让编辑队伍脸红。质量问题如此严峻,决定了今天我们谈编辑时不能不谈质量。根治当前出版物质量顽疾,没有捷径可走,唯有创造良好的编辑工作环境,让真干编辑工作的编辑受到尊重,使业务钻研在编辑中成为风尚,全行业要用一把尺子,即用优秀出版物体现编辑的存在和价值,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出版物质量,让出版物质量无忧。

四、谈论网络——主动融合+上互联网

当下,互联网正在改变传统的书报刊出版行业,新媒体方兴未艾,数字出版己成趋势,众筹出版已然落地,融合转型正成为传统书报刊发展前行的必由之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用新技术、借鉴新媒体,则成为传统书报刊出版融合转型的关键。

传统书报刊出版融合转型的实质是书报刊编辑的融合转型。首先,融合是大势,不可阻挡;其次,融合是方向,方向不可逆;再次,融合是机遇,机不可失。这就要求互联网时代书报刊编辑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学会与时俱进,积极拥抱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的技术与平台。也就是说,书报刊编辑要善于在网上找选题、找话题,还要利用互联网新技术编辑版面、加工书稿,用网络渠道进行产品营销,即要在网上展开与作者、与市场、与读者的全面互动。与此相对立的是,长期以来,一些书报刊编辑已习惯囿于传统的出版思路,满足于单一的编辑加工活动,既不从市场需求出发,对读者进行研究思考,对选题进行深入的开发,也不开展相应的宣传策划和产品营销活动。

一本书,页码再厚,也厚不过海量的互联网;一张报,时效再快,也快不过互联网一点即读、瞬间传播;一本刊,读者再多,也多不过数以亿计的互联网用户。网络正成为书报刊出版物转型角力的主战场,也是书报刊出版未来发展的大市场。历史上每一次技术革新和革命,都带动了出版业的飞跃和发展,造纸术、印刷术都是最好的例证。所以说,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来都是包括书报刊在内的传媒业发展的机遇,当前互联网新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书报刊编辑要学会主动+上互联网,实现编辑工作由纸上到网上,这需要有更多的书报刊编辑进行更多更好的探索和实践。

五、谈论学习——如何做到本领不恐慌

当下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人面临本领恐慌,作为知识加工者的书报刊编辑更不例外。书报刊编辑只有增强学习的能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学而不倦,时刻加油充电,才能不让自己落伍,也才能适应市场和读者阅读需求,让编辑工作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出版史上的出版大家,从司马迁到纪晓岚,再到张元济、邹韬奋等,无一不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今天的编辑处在媒介融合时代,知识和创新的要求对编辑更为迫切,创新编辑思路,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就是创新编辑能力。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强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并成功地将其付诸实践,进而使自己的出版产品占据市场,成为读者喜爱的产品。编辑创新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就是学习的过程,向书本学,向实践学,既要不断学习与自己专业方向相关的新知识,还要学习中外出版业先进的书报刊编辑工作经验,熟悉新媒体和先进的数字出版制作与传播技术。

用持续的学习成长自己,以业务的提高成全出版。知识和能力是每个编辑做好工作的“压舱石”,通过学习拥有丰富文化内涵,具备综合编辑能力,对成为一名优秀书报刊编辑至关重要。因此,养成持续学习的职业习惯,是对书报刊编辑的一个共同要求。

六、谈论信心——有梦想才有未来

中华书局创始人陆费选先生这样说过:“我们希望国家进步,不能不希望教育进步。我们希望教育进步,不能不希望书业进步。我们书业虽然是较小的行业,但是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却比任何行业为大。”这句话说出了出版的责任,也道出了编辑的意义。

尽管传统书报刊出版现在都面临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和挑战,但内容不死是行业的信心所在!不管内容为王,还是技术为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容和技术从来就不能被割裂。没有技术的支撑,内容再好,如果传不开、传不远、传不响,那样的内容就如同海底明珠,无人问津,形不成影响力,其价值会大打折扣。同样没有好的内容,新的传播技术再快、再好,也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内容和技术,就如同两个巴掌,缺任何一个都不会拍响。内容和技术只有实现融合,各自发挥出优势,生产的产品才是优质的,才会是真正的市场王者。

当前,在技术凸显强势的情况下,很多舆论在唱衰书报刊出版,也在唱衰书报刊编辑。对此,书报刊编辑需要有耐力,更要有定力,要树立信心,学会坚守。因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作者单位系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本文摘自《中国编辑》2016年2月刊)

猜你喜欢
码洋出版物精品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实体书店春节期间码洋同比下降超九成
主题出版物表现亮眼
——2018年上半年馆配市场分析
2018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
2017年出版物
公共馆向好 大学社“受宠”
全国美术社馆配哪家最牛?
——2016年7月~9月馆配图书市场分析
精品画廊
釉光青精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