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魂

2016-01-25 11:44杨志勇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全村党员干部群众

杨志勇

2015年6月22日上午,安康市中医院一病房内,张明俊突然努力地从病床上挣扎着起来,紧紧握住妻子陈光娣的手。以为丈夫要给自己交代后事,陈光娣连忙专心地听着。

“老娣啊,如果能再多活三五年,我一定要让天柱山村大变样……”张明俊气息微弱地说完,又无力地躺下去。

瞬间,陈光娣泪流满面。

此后,张明俊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

陈光娣和孩子们多么想听到他最后的温馨祝福或者叮咛,然而,令她们没有想到的是,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张明俊在有生之年给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却牵挂的还是天柱山村群众的事。

6月25日11时1分,张明俊带着无限眷恋与遗憾,永远地走了,年仅50岁。

噩耗传出,当地干部群众的心情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

让当地干部群众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并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全国劳动模范、陕西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曾经几百元、几千元、几万元地无私赞助别人,向各类公益事业捐赠110多万元,创建的私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达3200万元,却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时候,因为此前垫资村上道路等项目建设的费用一时未有资金来源,而他的公司用于经营周转的资金也在此时被承包的工程建设所占用,导致他在最后治疗期间竟然无钱缴纳医疗费。

听闻者,无不悲戚垂泪。

但这并不是张明俊的遗憾。他的遗憾是,乡亲们还在盼望着他的胃癌疾病能够得到治愈,使他早日出院回家,继续带领大家奔向更美好的生活,而他却再也不能回去了。

或许缘于巧合,张明俊离世的那一刻,之前连续晴朗了多日的天气,忽然电闪雷鸣。顿时,大雨滂沱。

我曾经贫困,现在富了。但是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真正的富。我不能让全村的党员干部群众对我失去希望,让子孙骂我自私自利,为富不仁。

——张明俊

十四五年前,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原来的水泥、天山、汪梁三个村合并组成了天柱山村。全村20个村民小组,678户,3190人,分散居住在5面坡、13条沟、15道山梁。由于生产生活自然资源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种种原因,致使该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水泥的赌、天山的酒、汪梁扯皮撴筋啥都有”。这句当地民间流传的顺口溜真实形象地描述了原来三个村当时的情况:水泥村的群众成天赌博成风,天山村的群众成天喝酒成风,汪梁村的群众成天扯皮闹事,到处上访告状成风。村里的姑娘一心向往嫁到外地去寻求属于自己梦想的幸福生活。外地的姑娘不愿意嫁到这个地方来遭罪。因为种种的无可奈何,或者长期的消极失望,“听天由命”便成为了当时天柱山人面对生活现状最普遍的一种心理写照。

正是因此,在瀛湖镇域内外,天柱山村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一个远近出了名的“烂杆村”。

在此背景下,通过创业已经率先富裕的张明俊,于2002年4月12日,经过“两推一选”,接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重担。当日上任的表态发言中,他掷地有声:我深知自己的能力有限,时间有限,深感担子重,责任大,深恐辜负上级和群众的期望与重托,但我相信有镇党委、政府和天柱山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信任与拥护,借用朱镕基说过的一段话——无论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面对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期盼,如何收拾天柱山村过去的“烂摊子”,怎样才能让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张明俊必须思考,必须回答的难题。

4月13日,上任的第二天,张明俊在村党支部活动室组织召开村干部会,发动大家一起深入农户,调查掌握存在的问题,了解群众的愿望,研究制定适合本村的经济发展思路和具体实施方案,一定要在三五年时间内让全村群众的经济发展和生活面貌迅速得到改变,实现建成市级小康村和旅游名村的目标。

村委会主任王本功回忆,张明俊上任主持召开的这第一个工作会,老太婆叠裙子——一折一折地,提出了全村长远发展的很多思想计划,安排部署了当下要做的具体事务,给人的感觉就是工作思路非常清晰,安排具体工作有板有眼,且道理讲得实在,让班子成员很快都能够明白,进而达到统一思想认识。

我认为当好村官不简单,治好一个村,发展好一个村,就是不平凡。我们虽然不是什么官,也不是大老板,但我们同样在干事,而且干的都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情。——张明俊

张明俊清楚,要想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改变面貌,必先使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否则,谈发展言建设说得再多,对群众而言都将会成为空话、假话、大话。

为了统一班子和村组党员干部的思想,这天的会议上,张明俊推心置腹说了很多心里话,勉励班子成员团结一心,互相理解支持,树立搞好工作的信心。记者在他当天的工作日记中看到:“班子的团结始终是主要的。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班子内部要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彼此间的信任和友谊,要做到‘三勤三多三少,即遇事勤商量、有分歧勤沟通、有意见勤谈心,多担责任少指责,多谅解少埋怨,多支持少摩擦。互相搭台,好戏连台;相互拆台,全部下台。”

“我们班子之所以十几年来始终保持着上进心、凝聚力,关键在于张明俊个人处处带头,平时在工作和生活中时时处处给我们不断打气鼓劲。”村主任王本功回忆,缘于张明俊不断的思想鼓舞和独到的认识教育,党员干部的凝聚力逐渐增强。

“对村上的所有工作,张明俊从来都坚持民主,大小事情都和班子成员一起开会讨论或者集体商量决定,从来都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现任村党支部书记谢远钰回忆:“按照辈份,我们不是兄弟关系,但在工作上,我们的关系相处得就像亲兄弟一样。”

为了鼓励让班子成员放开手脚工作,张明俊向大家承诺,如果有谁因为积极主动工作犯了错误,由村班子集体承担责任。王本功说,事实上,班子成员不管是谁偶尔在工作中遇到了问题或者好心办了坏事,张明俊都是个人主动承担责任,并去积极帮助解决。

在张明俊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下,“担当责任”成为天柱山村党员干部留给群众的整体印象。

我是豁出来了,一定要让天柱山的群众看到希望,实现愿望。——张明俊

张明俊说,党员干部不仅要凝心聚力,还要有带领群众改变落后面貌的紧迫感,要有说了就干的“马上”精神。

为了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他建议村干部每个人想办法购买一辆摩托车,保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到达工作现场,解决群众问题。在大家没有购买以前,为了解决暂时的实际问题,他承诺把自己的客货两用车作为村上班子成员的公用车,大家随时都可以使用。

面对村上的办公经费困难,他承诺每年从自己的建筑公司拿出3%的利润补贴村上的公务经费,且保证每年的支出金额不低于7万元。同时,承诺个人的村干部工资全部用于村上的办公经费和奖励资金支出。从2002年上任伊始,张明俊把兑现这两种承诺坚持了十三年,从来没有向外人有所提及。

他要求村组党员干部为群众真正做到贴心服务。多年来,他的电话就是群众的免费公益热线电话。为了给群众节约电话费,他给群众有个约定,凡是打给他的电话,铃声响过五声之后挂断,然后会及时回拨给群众。

在天柱山村群众的感受里,张明俊凡事处处为别人着想,不管谁家有事都愿意找他商量或者倾诉,而且也没有他不管的事情,管不了的事情。只要群众有请求,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不会让群众的问题“过夜”。

村民汪金平说:“我们村群众遇到事情,只要给村上的干部捎个口信或者打个电话,他们都能及时解决。若为此到镇上或者区上去反映,就感觉对不起张支书。”

由此,十三年来,全村的社会治安实现了“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全村零上访”的目标,为全村大建设、大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

我是农民的后代,大山的儿子。党员和群众推选我当支书,我就得干出个样子,才能对得起大家,不负众望,不负自己。——张明俊

张明俊离世后的7月中旬,记者赶到天柱山村采访。

村主任王本功骑着摩托车在前面带路,从安岚公路通往天柱山顶白云寺的一条分岔口起步,沿着蜿蜒的山路,曲里拐弯爬向山顶。一路上,记者始终担心他的摩托车吃不消,却见他犹如在江中驾驭一叶小舟,轻松自如,安然无恙。

阳光当午,天空蔚蓝如洗。站在天柱山顶,环顾四周,天柱山村如诗如画的美景尽收眼底。

望着镶嵌在山间如蜘蛛网状相连的一条条道路,瀛湖镇党委副书记刘化波说:“这个村18平方公里的面积,目前修建了14条41公里长的水泥硬化道路和6条5公里长的联户路,98%的农户家门口通了硬化道路,仅此在安康全市当属首屈一指。在陕西的贫困山区也不会多见。”

“一个村这么长这么多的道路,如果顺延乡村道路开着小车把全村走个遍,需要多长时间?”记者问。

王本功自信地回答:“起码需要两个小时。”

然后,他在原地挪动了几下脚步,在记者面前提起一只脚,炫耀似地说:“过去下雨的时候,出门两腿泥,现在无论天晴下雨,不管是出门办事还是走亲访友,脚上的鞋迟早都是干干净净的。”

“我虽是村主任,但如果没有明俊的担当,这些道路不可能建设得这么快、这么好。”王本功指着天柱山对面十、十一、十二、十三,四个小组的通组到户路,感叹道:“去年2月份动工,从打路基到路面硬化,一直没有停过工,这才刚刚竣工不久。说良心话,如果明俊早走一年,这几条道路就全部泡汤了。因为地理条件限制,山坡太陡,施工难度大,所需的费用群众又承担不起,村上也拿不出钱来,因而这里修路的事在此前就一直被放在了全村的后面。为修这条路,仅仅是明俊组织召开的群众会就有十几次,没黑没白协调解决用地等各种问题。”

当时,张明俊就一个心思,不管客观条件再困难,想办法也要先解决群众最迫切的现实困难,让群众尽早享受交通便利之后,再来解决其它问题。

面对资金短缺的困难,张明俊到市、区政府及移民部门和慈善机构等单位“化缘”,请求资助;对于所需的资金缺口,他个人先行垫资;工程没有人来承包建设,他让自己的建筑公司来施工……

“现在,5.3公里长的硬化路完美呈现在群众眼前,可是工程决算花费的370多万元费用中,明俊垫付的绝大部分资金,至今都没有着落,他和家人也从没提过要钱的事。”王本功说。

十三组村民李本元提及张明俊为他们组修硬化路的事,黯然神伤。“我们没有出一分钱,也没有出一天劳力,去年村上就把硬化路修到了我的家门口,都是张明俊想的办法,个人出钱又出力。”

李本元的邻居李本涛,在去年硬化路修到家门口后,不仅粉刷装修了房子,还给院场打了水泥地面,现在自己种的黄瓜、豇豆、四季豆等蔬菜吃不完,他就骑着摩托车带到集镇去销售,因为道路让他的家庭多了一条零用钱的来路。同时,他还在家里办起了豆腐作坊,成了一个个体经营户。追忆张明俊,他一个劲儿的摇头叹息:“一个好党员,好干部啊。现在我们出行方便了,受益了,明俊却走了。”

张明俊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把天柱山村建设成“生态优美,交通便利,居住舒适,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平安和谐”的具有山区特色、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我不懈追求的梦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追求,他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伊始,统筹谋划全局,从改变制约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入手,带领干部群众修建乡村到组以及通户道路、组织号召群众修建水窖、建设集中饮水工程、改造用电网络设施……大力夯实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迈出了一个个铿锵有力的脚步。

通过十三年来的不断努力建设,全村98%的农户家门口通了硬化道路,全村群众全部结束了吃“天花水”的历史,100%的农户用上了高质量照明电,电视电话入户率100%。全村建设集中安置点3个,相对集中居住群5处,450户村民建起了新楼房。其中,有30户居住在高山的村民搬迁到了位于山下公路边的移民新村。全村70%的农户住进了“小洋楼”,90%的农户居住条件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作为一个村的领头雁,我的最大愿望是,个人富裕了,如何带领全村的群众共同富裕,全村群众日子好过了,我的内心就更踏实更充实。——张明俊

在改变群众生活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和居住面貌的同时,围绕如何让群众的腰包尽快鼓起来的问题,结合村情实际,因地制宜,张明俊主导制定了“发展生态农业、搞活个体经济、发展旅游服务产业、力促转移就业”四大产业经济发展思路,强力推动各项具体措施落实,在实现各项产业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使农民真正成为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参与者、管理者和主导者。

为了充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为群众增收,围绕发展生态农业,经过反复征求意见和充分调研,2010年张明俊和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决定,按照“基地规模化、园区标准化、设施配套化、管理精细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统筹谋划,采取“支部+协会+农户、产业+基地”的模式,引进了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成立核桃园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开发农业生态园区建设。

这个发展思路和决定,得到了群众的积极支持,并且参与迅速,配合落实到位。投入的老板来了,资金带来了,土地集中到了一起,如何将确定的核桃品种保质保量的栽植到土地上。为了保证引进的苗木质量和减少中间环节,张明俊亲自带领班子成员和村上的能人,远赴延安市黄龙县考察洽谈,引进了适宜当地生长的辽核、香玲等优良核桃品种。同时,邀请渭北核桃研究所的专家提供科学栽植技术指导,提高苗木的成活率。

与此,为了做好农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经营管理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张明俊还主导修通了园区硬化道路3.5公里,修建了园区配套灌溉设施,建起了核桃加工厂。

瀛湖镇党委书记唐明成面对记者,给参与农业园区发展合作的200多农户算了一笔帐,目前已经发展形成的3500亩核桃园,将来到达丰产期,户均每年的土地租金、劳务收入、收益分红三项加起来可达10万元,人均可达3万多元。

通过干部群众多年来的不断扎实苦干,退耕还林3500多亩,新建和改造以柚子、枇杷为主的林果园1000余亩,嫁接改造板栗园2000亩,改造桑园500亩。截止目前,全村基本达到人均2亩林特园。

同时,组织号召群众加大种草力度,搞好畜牧养殖发展,力促全村实现人均达到养鸡10只、户均养羊2只、养猪4头、养牛1头。依靠发展种植优质莲菜100亩,带动扶持发展规模养殖户30户。目前,形成了“畜牧家禽粪便用来滋养果园、草园,草供养畜牧,果、草生长期可用来吸引游客供观赏”的绿色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新局面。

天柱山村的生态农林产业发展至今,已经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一大“绿色银行”,也成为了当地乡村旅游的一大看点和亮点。与生态农业、个体私营经济、转移就业发展并驾齐驱,成为拉动全村经济的一项重要产业。

2002年起始,历经十三年来的发展,全村总收入和人均纯收入分别由当年的560万元和1080元增长到了2014年的4196万元和10937元,分别增长了7倍和整9倍多。过去远近出了名的“烂杆村”“贫穷村”,如今变成了当地的“旗帜村”“富裕村”。

如何让精神文化生活能够跟上物质条件改善的脚步,那就是充分让群众从文体生活中把精神丰富起来。因此,必须加快村上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群众,坚持精神与物质两手抓,推动村内全面发展,建设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张明俊

物质文明建设快速发展,局面不断创新,同时如何让村容村貌亮起来,让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起来,让时代的文明新风尚在乡村流行起来,张明俊带领天柱山村党员干部,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两手抓,同部署,同举力,同落实,力促见成效。

镇党委副书记刘化波告诉记者,张明俊生前把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称为“亮化工程”,主导将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并得到了全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响应。在张明俊生前的工作日记中,记者看到了他曾经为此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第一,采取措施,在农户中推行水、厕、圈、厨改建。第二,农户各家门前的绿化、卫生、设施,实行“三包”。第三,依托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建设垃圾屋15个,购置环卫垃圾桶30个,建设垃圾填埋场一处。家家户户垃圾统一收集处理,做到村道院落天天打扫无垃圾,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清理,常规处理无污染。第四,房前屋后栽植香樟、银杏、桂花、枇杷等风景树,村民院落栽树、兴花、植盆景。第五,村组道路两边实现绿化全覆盖,加强卫生清洁管理。第六,新村居住区和群众文化活动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

记者实地感受,张明俊主导制定的这些目标,通过有关部门的项目扶持和全村干部群众多年来的努力,目前已经全部实现。

深入在天柱山很多的农户家庭,记者发现出入换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住在小洋楼里的他们,水、电、厕、厨房,包括屋内的地面等方面的装修与家具陈设与时俱进,和城市居民的家庭环境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家庭生活的文明习惯已经不复重前,甚至让人看不到城乡的区别。

为了让群众乐起来,在没有资金来源的情况下,张明俊个人先后多次垫资修建了两处群众文体活动广场。班子成员担心他的垫资将来没有办法解决,会成为一坨子呆账,而他却说:“让群众先快乐起来,再来考虑解决我个人的资金问题。”

王本功说,谢家坡的群众文体广场,包括篮球架子等健身器材,都是张明俊个人掏钱垫资建起来的;村委会旁边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现在为附近的群众提供了健身娱乐方便,但是群众在享受幸福的同时,却很少有人知道是张明俊垫资了100多万元才修建而成的。

记者实地观察,天柱山村委会旁边的广场不是在平地上打个水泥地面这么简单修建而成的,而是生生地在陡峭的山石坡上如刀砍斧凿削下来的一块平地方。幸好现在的施工条件主要是依靠机械化作业,如果全部用人力作业施工,岂不知要用多少天时间才能完工。

2015年10月12日,夜幕降临时。天柱山村院坝埫移民集中居住区群众文体活动广场,陆续赶来了二十多名妇女,有序地排列成整齐的舞蹈队伍,开始了一天中的建身娱乐文化生活。身置此处,一曲又一曲连绵不断的歌舞曲,悦耳动听地回荡在夜空,加之她们跳动的各种健身舞姿,与明亮的灯光一起,在记者眼中把一个乡村的夜晚装扮得多姿多彩。

同在这个广场的一角,王本功和七八位男性村民聚在一起,唱着当地的花鼓民歌,敲起了响器。其景,令人悦目而又别开生面;其境,热闹而又纯净;其乐,融融而又充满了幸福。

在天柱山村,像这样的群众休闲健身文化活动广场,全村一共有3处。有了场地条件,村上还组建了村业余篮球队、舞蹈队和民俗文艺队,引导和组织村民自娱自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健身活动。

如今的天柱山群众在经济富裕了之后,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实现了同步富裕。

党的富民政策这样好,如果我们不好好学习,不会好好运用,就会浪费党的好政策,愧对群众。党员干部只有熟悉掌握党的政策理论,才能提高自身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执行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折不扣地让群众得到党的各项政策的实惠。所以,为了不浪费党的好政策,我们就必须在工作中加强学习,不断学习。

——张明俊

为了抓好班子成员和党员干部的学习教育,张明俊不仅坚持从我做起带头学习,还从健全各种学习制度入手,规范了村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要求班子成员必须参加、党员尽可能参加,组织党员干部学理论、学法规、学政策。

同时不放过任何机会,组织带领村上班子成员和党员共同学习。为了学习内容尽量生动和实用,避免学习的枯燥和走过场,他常常在学习会议上穿插议事,班子议事时穿插学习,并结合村上实际,和大家一起讨论,如何把学习到的政策法规内容应用到天柱山村的发展和不断改进服务群众的工作当中。

谢远钰说:“别的村党员最多一个月过一次组织生活,我们村有时一个月就要过好几次组织生活,既商量了事情,又学习了理论,一举两得。”

近年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改作风活动在全党开展后,天柱山村党支部积极响应,并进行了生动具体的落实。结合实际情况,张明俊亲自起草和组织讨论,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村党支部此前制定的《学习生活制度》《调查研究制度》《请示汇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党员干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值班制度》和《马上就办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用切实可行的制度约束,推动学习实践活动的扎实有效和持续有力开展。

天柱山村党支部的学习教育实践还不仅仅如此。谢远钰说,张明俊组织大家抓学习实践的方法非常灵活,还注重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并且先后多次自费组织党员干部和产业大户外出参观考察、交流学习,每次都要花几万元,而张明俊却说这个钱自己愿意花费,花得值。

“在大寨,一起去的党员干部学习了大寨的苦拼苦干精神;在袁家村,同去的党员干部和产业大户,学习了人家的大胆创新经营意识……”谢远钰如数家珍。

“学习和不学习就是不一样,党员干部和产业大户考察学习回来后,干事的劲头和理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与时俱进的意识明显增强。”王本功感叹说,党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都被天柱山村党支部视为推进全村经济发展上台阶、党员干部服务群众上水平的重大机遇和实践平台。

正是因为如此,十三年来,全村党员干部累计帮助216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全村发展党员26名,劝退3名,不仅增强了党员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而且确保了村级党员队伍的战斗力、先进性和纯洁性;党员干部积极带头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推动了修路、拉电、引水、建设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产业……一件件实事、一项项工作,逐一得到了及时、具体、有效落实,让天柱山村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天柱山村党支部建设成为了党在基层的坚强战斗堡垒,先后多次被省、市、区、镇四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授予“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村里村外要穿好“两双鞋”——张明俊

如今,天柱山全村的道路全部得到硬化,无论天晴下雨出门走到哪里,都不会出现一身灰或者一脚泥的现象,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再也没有谁穿胶鞋了。当然,除了下田地劳动之外。

在张明俊的办公室里,至今还放着他曾经穿过的一双胶鞋和一双皮鞋。看到张他的两双鞋,谢远钰告诉记者,全村党员干部至今还流传着关于穿好“两双鞋”的故事。

谢远钰回忆,张明俊为了加强村班子作风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曾经经常给大家强调,作为天柱山一名的村组干部要穿好“两双鞋”——到村上抓项目建设,深入村组、农户开展群众工作,要穿胶鞋,能够“接地气”,让乡亲感到亲和、务实,没有距离感,能够与群众拉近感情,再者上山爬坡,走路行动方便,也不怕脏,可以甩开膀子和群众一起劳动。而到城里争取项目、开会,给村上办事时,就要穿皮鞋,既是个人的体面和修养,也代表着天柱山村干部群众的形象,要让别人从第一印象中能够瞧得起;此外,既是对别人的尊重,有利于交际沟通,同时良好的精神面貌也能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王本功说,正是在张明俊的影响带动下,村两委班子和村上的党员个个都精神饱满,从个人穿着等方面完全改变过去了人们对村干部那种头发蓬乱、满身泥垢、说话支吾、形象邋遢的印象。

多年来,天柱山村干部穿着这“两双鞋”,走出了党员干部的新作风,走出了干部群众关系的新感觉,走出了全村面貌的新变化。正如记者在一次学习张明俊事迹报告会中听到的一段报告内容所表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二个月,张明俊就西装革履进了城,到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跑政策、跑项目、跑资金,甚至利用以前与业务伙伴往来的良好关系,去市场“跑”材料,跑工程建设;另一方面,带领村班子成员跑了城里跑乡村,跑遍了全村20个村民小组的家家户户,做调查、做动员、做宣传……“跑”来了全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跑”来了群众今天美好生活的新面貌。

猜你喜欢
全村党员干部群众
同心战“疫”,市人大机关党员干部在行动
全村唯一收件人
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要用好“五心”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吃瓜群众的真相,你怎么懂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5
Beams Up
绥棱县 “三个注重”着力打造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
抽自家鱼塘救全村1400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