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在《感觉统合训练》课程中的应用

2016-01-25 08:59李国强付丽丽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感统学案课程

李国强 付丽丽

(1.呼伦贝尔学院教务处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2.呼伦贝尔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内蒙古 海拉尔 021008)

学案,亦称导学案,是近几年我国在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制度并行下所推行的一种新型授课方法。从中国知网文献检索来看,教育领域中“学案”一词最早出现于华中工学院张承甫教授发表的论文——《论“学案四备”——指导研究生自学一得》(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年第3期)。后广泛应用于基础教育,目的是为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本研究尝试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学案教学模式,旨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感觉统合训练》课程中应用导学案的原因

(一)源于课程本身——新开发的技能课

从课程的开设来看,《感觉统合训练》课程是呼伦贝尔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中新开设的课程。而感觉统合也是一个新兴的领域(1972年美国Ares教授提出感觉统合理论),最初起源于医学领域,后扩展到教育领域,但在学前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在我国很多理论和知识上尚不完善,甚至有些培训教材科学性也尚待讨论。本门课程没有权威性的统一教材,因此需要教师开发一种适合学生的文本,让学生有所学。

从课程目标来看,《感觉统合技能训练》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技能课,是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设置的。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相应的感觉统合训练的基础知识和各项感觉统合训练的基本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指导儿童进行感统训练的能力,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和专业技能强的具有人文精神的实用型成手。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学前教育的技能课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会操作感统训练器械,还应该掌握相应的理论基础,如学生应掌握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如何预防和治疗、本体觉失调的儿童应如何进行训练等内容。这些内容并不是听了讲授马上就能记住的,需要学生在课上练习,课下总结并创新。

(二)源于学案的特点——与课程相契合

关于什么是学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本研究采用的是学者关士伟、臧淑梅的概念界定,即: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授课前充分调查学情、大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以课时和课题为单位,把课本中相应的内容和预备知识,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模拟问题发现过程,精心设计递进性问题系列,以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台阶,完成自主探索真知的学习过程,是指导学生学习本课时或课题的学习方案。[1]而学生在技能课的学习上恰恰就是需要一种可依赖的文本。如果只是给学生复印教师的教案,那么仅是授之以“鱼”,那如何授之以“渔”呢?导学案就是一种很好的资源。

(三)源于学生的特点——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开课对象为呼伦贝尔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一方面,他们来自高职,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较差,很多人来到大学后不会学习,找不到学习的方法;另一方面,他们习惯的学习方式是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说——学生听。所谓的学习就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会自主学习,不愿意动脑。而学生们都会成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开拓思维,有较好的创新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引入学案到课程中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自主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二、《感觉统合训练》学案的设计与应用

(一)设计

如前所述,《感觉统合训练》是一个前沿和新兴学科,学生对于这部分内容毫无基础,因此在导学案设计方面采用教师设计。

1.厘清思路,以学定教,以教导学

学案的立足点是学生。那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学生的特点是什么、课程的目标是什么、哪些是教师可以讲授的、哪些是需要学生探索的,这些是学案设计的起点,不能是任课教师的主观臆断,必须通过学情调查才能确定。学案不等于笔记,也不等于教案,如何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如何引导才能将“导”落到实处。这些问题都是必须疏理清楚,然后才可以设计出适合学生的学案。

2.划分知识,理清脉络

从知识学习的角度来说,根据人体的几大感觉系统,将知识划分为前庭觉训练、触觉训练、本体觉训练和综合训练四项;根据器械的功能,将感统器械划归四大感觉系统。

从文本设计的角度来说,以表格形式建立知识框架,给学生留有余地。设有学习主题、学习目标、复习巩固、学习内容、收获与反思、温馨提示等内容。(如图1)

3.人性化的设计

其一是封皮上的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不是一种强迫(如图 2)。其二是给学生留有余地,做到课上自主练习留有时间、课下知识补充留有空间。

图1 知识框架

图2 封皮寄语

(二)应用

1.事先提出要求,让学生做到不把学案变成课堂笔记的替代品

上课之初即向学生讲明学案的要求,特别强调学案不是课堂笔记。学案是供学生在课下学习时使用的,课上在教师讲解的时候,须认真听讲,用心练习。课下每天拿出 20-30分钟的时间将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和思考。

2.不定时检查学案,检测和督促学生的自主学习

为促使学生认真对待学案,将学案的成绩作为阶段考核成绩,占全部成绩的 40%。每个学生将被不定时抽查两次学案,每次占 20%。学案要求完整、有思考、有自己查找的内容。对于第一次抽查不合格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与积极关注,以便下次有所提高。并对每次抽查的结果及时通报给学生,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型,明确自己哪里需要加强和改进。

3.学案教学的操作步骤

第一,检查上节课学生的自学情况,并总结所出现的问题和闪光点;第二,讲解新知识——感统器具的基本操作要领;第三,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并个别纠错;第四,学生小组讨论,创新操作方法;第五,学生展示,教师点评;第六,师生总结,如器械的功能、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等;第七,布置课下自学任务。

三、反馈和效果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在课堂学生表现很积极,上课时拿着学案。部分学生会上课前翻阅学案,复习以往的知识,部分学生会拿着学案,检测自己的掌握情况,部分学生在教师讲解时会拿出学案做一个简单的记录。

(二)教师的课下检查情况

在教学的最初几周,大部分学生都很勤奋,能够做到及时补充知识。因为对于学案还是新鲜事物。但是接下来的时间里,部分学生常常就会恶补学案,上课前仅是抄别人的学案,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仅为复制。大约 10%的学生特别重视学案,加入自己的查找和思考、创新。大约80%的学生仅为了完成老师交待的任务,老师上课强调的部分都认真填写。另10%的学生敷衍了事,一直在抄袭别人的学案。

(三)学生反馈

1.是否喜欢学案

参与调查的32名学生都表示喜欢学案,其中有位学生这样写到:“我非常喜欢感统课程当中的学案。因为学案能够节省出大量的课堂时间来学习更多的感统教具,而且学案当中将一些理论原理叙述了出来,有助于我们以后对孩子的教学,也有助于保存这门课程宝贵的资料。”有的学生还想到了不同的学习方式,练习了他们其他的技能。如图 3中,一名学生以图画的形式清晰的记录了滑板的操作方法,并在重要部分辅以文字说明。这是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的。

图3 学生的创意学案

2.学案在学习中是否发挥了作用

参与调查的32名学生都认为学案在她们的学习中发挥了作用。理由是学案便于学生的学习,如其中一位同学这样写到:“感统课本属于实践操作的课程,因为学生没有实际的学习材料,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有条理不够清晰、划分内容不够明确的劣势。而在课上可以学案进行参考对比,可以避免只实践而缺乏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没有学案在学习中我们会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去吸收课上的知识,相反即可在课上进行吸收,课后进行复习。”

3.学案的优点与缺点

优点:直观便利,知识点详细,总结精炼;便于系统性的学习,有助于记忆;做到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摒弃了原来只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缺点:文字有点多,缺少图片;学生过于依赖;范例少,内容大多为记忆;纸张太大,不易保存。

4.改进建议

对每一种感统器材都配上相应的图片,做到图文并茂;增加一些知识拓展和课外训练的内容。

四、反思与建议

(一)学案在大学教学中是否具有普及性

笔者针对“学案是否可广泛应用到其他课程”展开调查,结果显示:21名学生认为可广泛应用“因为现在都是教师在讲课,放 PPT。学生们大部分都忙着记笔记,但这也仅限于写下来,并没有听记在心。如果学案每个人都有,这样有大部分时间学生可利用在记于心,听于脑。这样对于听课的质量能够大大的提高”;9名学生认为可应用到实践课程中,如奥尔夫音乐、蒙台梭利等课程中。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操作,提高知识与技能;2名学生认为可应用到五大领域的教法中。“教法课教的是方法,可以把很多方法凝练成册,有助于大家随时学习。”本研究认为大学课堂教学不能搞一刀切,方法好就大家都可以应用。对于学案的应用,应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的水平来确定,不是所有课程都一定要使用学案。建议实践课和技能课可选择使用学案,但是学案的设计应结合课程特点有所创新。

(二)大学学案的设计是否应有固定模式

在笔者使用学案的过程中,曾有其他老师对学案感兴趣并想要使用,但大多是希望得到学案的模板而直接应用。众所周知,基础教育所应用的学案已基本定型,一般包括学情调查、学习内容分析、学习目标的设定、重难点预测、知识衔接、学法指导、学习过程、整理学案、达标测评和拓展延伸等基本要素[2]。然而,大学教育不能等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侧重于知识性与思想性,大学教育更注重的应用性与创新性。因此,大学学案的设计应从学生的需要和课程本身出发,有自己的特色,让学生学有所长。欲使用学案的教师应自己尝试编制学案,编制学案的关键就在于设计学习事件[3]。

从本研究来看,《感觉统合训练》学案缺少升华提高部分[4],如知识拓展、灵活运用和深化练习等内容。学案效果的评价信赖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展示和自我检测。然而,在《感觉统合训练》学案中,教师仅以抽查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为手段对学生的课下学习进行检测,这样有部分学生就会疏于学习,试图蒙混过关。因此应在学案设计中补充能让学生升华提高的内容,使之达到学习成果的整合。

(三)创新教学模式,学案设计与评价并重

在《感觉统合训练》学案的使用过程中,设计基本能够符合学生的需要,然而在评价方面存在问题,表现为:第一,教师对于学案的评价主要是“查学案给成绩”,这样仅注重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因此恶补学案的现象一直存在,降低了学案的价值。第二,学生人数每班30人左右,共4个班,总计达130人,因此在检查过程中工作量较大,同时督促的作用相对薄弱。第三,《感觉统合训练》这门课程为隔周上课,每周2学时,共9次课,18学时。从遗忘规律上来讲,相隔时间较长,不利于学生学习。鉴于以上评价存在的问题,在学案应用过程中,可将“微——移动教学模式”[5]引入教学,充分利用当前微信热的特点,设立公众号,将微课程植入到微信平台,在微信群中解难答疑,设置讨论,在网络中实现过程性评价,最终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综上所述,学案在《感觉统合训练》中应用符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初次应用有很多不尽完善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会进一步研究和改进,以期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双赢”。

猜你喜欢
感统学案课程
自闭症儿童感统训练玩具设计研究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把握感统训练黄金期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乡愁导学案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感统失调是怎么回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不可不知的感觉统合能力
“比例尺(一)”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