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农村扶贫要从观念上引导
文|贺雪峰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贫困更多不是收入与消费水平,而是是否具备发展能力,尤其是代际之间传承的发展能力。
这些年,我先后走访了全国不同省份的农村,在每个地方都关注了农民收入问题。恰好当前全国都在关注农村扶贫,我也就借此来谈一谈自己的见闻与思考。
从现象上看,长三角的农村是比较富庶的,当地农民建有比较好的住房,消费水平很高,生活质量也不错,村庄中很少有光棍,且村庄低保户很少。中西部地区,农民往往住得较差,即使建了楼房,楼房内部装修也十分简陋,山区农村多光棍,且低保户比例很高。
那么,在全国已经形成了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情况下,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收入或经济状况为何会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
家庭劳动力的数量、质量以及劳动力的倾向,包括生活态度、储蓄倾向、消费习惯等等都会影响农户的收入。
当然,决定农民家庭收入的,尤其是决定不同区域农民家庭收入差异的,不仅仅只是参与到全国劳动力市场的家庭劳动力状况,而是有比之广泛的内容。比如,在沿海发达地区,一些富裕村庄大概有10%以办厂经商,而非务工为主的高收入群体。这部分人的收入高,对同是熟人社会的其他村民的影响是双重的,村庄产生的办厂经商老板群体都是村庄熟人社会成员,大家不仅相互熟悉,而且往往存在血缘联系和朋友关系,亲戚连亲戚,朋友连朋友,因此可能产生更多相互帮助。
决定农户是否贫困的标准是很难简单划定的。若从外在指标看,家庭储蓄、住房、日常消费水平、低保户的数量、光棍的多少等都是很重要的指标。不过,最重要的指标则在发展能力上面。贫困更多不是收入与消费水平,而是是否具备发展能力,尤其是代际之间传承的发展能力。
目前全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使全国农户都可以获得较好收入,其他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因素都不是决定性的了,全国农村农户储蓄的差异在于消费。调研发现:上海农民几乎不在人情上消费,湖北秭归农民则有接近1/3的收入用于人情,最终吃喝掉了,秭归农民收入是为了消费,即时消费而不储蓄就是很正常的事情。而长三角以及北方农村地区,收入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子代家庭,为子代家庭创造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才是扩大收入的目的,因此,努力扩大收入及精打细算就是重要的。
决定是否贫困最为重要的因素在于,这些积蓄能否转化为发展的能力,其中一个焦点就是子女受教育程度。与其吃掉不如建房子,与其在村庄中建房子不如到城市买房子,与其买房子不如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当前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与关键不是收入与就业问题,更非农业问题,而是观念和文化问题,最终是教育问题。
既然是观念和文化问题,外面就不能在扶贫问题上过于着急。文化的转变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国家通过低保等守住底线是重要的,在未解决文化与观念之前,外界试图让农民致富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