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志教授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2016-01-25 09:06冯志博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年4期
关键词:头晕高血压病白术

冯志博,白 洋

·经验交流·

李立志教授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冯志博,白 洋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多归于中医“眩晕病”范畴。中医传统上眩晕多从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及瘀血阻窍论治。李立志教授在秉承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高血压人群饮食结构及规律,生活节奏及情绪,环境等特点,主张脾胃为眩晕发生发展之生理、病理枢纽,总结以脾胃为中心的高血压病论治五法,即:健脾疏肝法、健脾化湿法、健脾养血法、健脾化瘀法、健脾温肾法,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高血压病;李立志;从脾胃论治;经验;眩晕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心脏病总死亡的首要病因[1]。近年来,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的治疗及其并发症、死亡率降低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中药可以抑制高血压病病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改善其平滑肌的收缩功能及内皮功能,从而维持病人血压平稳[2]。同时,中药在扩张中枢性及末梢性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病人血压、心脏及血管的平衡稳定中也有显著效果[3]。依据高血压病病人自身体质差异进行辨证分型,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不但可以使病人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同时可以有效缓解高血压所产生的临床症状[4]。李立志教授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亦是我国著名中西医结合学家、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的学术继承人。从事心血管病临床及研究近三十年,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治上积累了较丰富经验。现将其从脾胃论治高血压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总结如下。

1 脾胃与高血压病的关系

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认识,历代医家侧重点虽各不相同,但大都从肝论治。李立志教授在秉承传统以肝为中心治疗高血压病的基础上,结合脾胃与肝之脏腑气血的特殊关系及现代高血压人群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等对脾胃功能的影响,主张以调理脾胃为切入点,以脾胃之气血阴阳偏盛偏衰及肝阳、痰浊、瘀血之形成为抓手,对高血压病进行辨证论治。脾胃为高血压发病及病机生成、转化、预后的启动性因素和枢纽,李立志教授认为脾胃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可以总结为如下几点。

1.1 脾胃为升降之枢纽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两者相互配合,使人体气机升降有序,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机畅达的重要条件;同时,肝主疏泄,主升主动,调畅气机,司一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同时也协调脾胃气机升降。若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可致肝失条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耗伤肝阴,风阳易动,上扰头目,可发为眩晕。《类证治裁》云:“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有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1.2 脾胃为内湿之源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喜燥恶湿,可以升发布散水液,使之上行下达,维持水液代谢平衡。《丹溪心法》云:“无痰不作眩”,若脾气虚,一方面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升清降浊失司,另一方面导致脾阳虚弱,不能蒸化水液,都可以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湿性重浊,泛溢肢体,蒙蔽清窍,遏郁清阳,清阳不升,发为眩晕。

1.3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脾气健旺,则运化正常,气血生化有源,脏腑得充,脑髓得养。若脾气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头目,致清窍失养,或脾失健运,痰浊内阻,风阳夹痰,上扰清空,皆可发为眩晕。《景岳全书·眩晕》云:“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证也”。

1.4 脾为推动、固摄之原动力 脾气亏虚,则推动和固摄血液的功能下降,导致血液运行不畅,血液瘀滞不通,形成瘀血,影响气血的运行,脏腑失于濡养,机能失常,生机受阻,势必影响新血的生成,脑失所养,发为眩晕,《血证论·男女异同论》云:“瘀血不行,则新血断无生理……盖瘀血去则新血易生,新血生而瘀血自去”。明代汪机《医读》中亦载有“瘀血停蓄,上冲作逆,亦作眩晕”。所以说,瘀血形成,轻者筋脉运行不畅,精微物质虽至而不足,重者阻塞、闭阻,精微物质不足或不达,髓海失养,清窍不利,故作眩作晕。

1.5 脾肾之阳互为补充 脾气亏虚发展为脾阳虚,不能充养肾阳,肾阳为一身之阳气,“五脏之阳气,非此而不能发”,脾肾阳虚导致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减退,全身脏腑失于温煦,进而影响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气血不能上养清窍,则发为眩晕。有研究表明,脾肾阳虚型高血压病人肾素、血浆心钠素水平均低于肝阳上亢型病人,且其白天及夜间收缩压显著升高[5]。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虚弱,无论从气血亏虚、清窍失养,亦或是脾阳虚所致肾阳虚发为眩晕来看,还是从脾失健运、聚湿生痰,脾气虚、气血凝滞,以及气机升降失常所致肝阳上亢而言,都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病理机制。由此可见,脾与胃,一运一纳,一升一降,一湿一燥,共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脾胃相互配合,维持着人体气血的正常循行,从而保持了人体的正常血压。反之,若脾胃功能异常,纳运、升降失调,燥湿不济,则人体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则可发为高血压病。同时,高血压病各个症候之间可以相互兼夹或转化,例如,脾胃虚弱,气血亏虚生眩晕;脾虚又可聚湿生痰,相互影响,痰湿中阻,郁久化热,火胜伤阴,阴亏于下,阴损及阳,肾阳不足可发为眩晕;若阴亏于下,肝阳上亢,也发为眩晕;风阳夹有痰火,血脉失养干涩致瘀,又发为眩晕。

2 健脾五法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人们生活、饮食及作息规律改变,饮食不节(洁),膳食结构失衡,嗜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高盐、高脂、高糖、高胆固醇饮食,暴饮暴食,工作压力重,心情急躁,不健康的夜生活,都可伤及于脾胃,影响脾胃正常生理功能,从而使人血压升高,使高血压病人病情加重,并出现诸多临床症状。李立志教授从事心血管病临床近三十年,在高血压病临床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经验,从病人的不同体质及身体状况入手,以脾胃为中心,总结了5种健脾法治疗高血压病。

2.1 健脾疏肝法

2.1.1 主症 眩晕头痛,耳鸣,胸胁、少腹胀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神疲乏力,便溏不爽,大便溏结不调,失眠多梦易惊,舌淡苔白,或边有齿痕,脉弦细或缓。

2.1.2 治法 疏肝理气,养血健脾。

2.1.3 方药 以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减。

2.1.4 典型病案 病人,女,52岁。主因“发现血压升高7年,头晕半月”就诊。病人7年前开始发现血压升高,最高达165/115 mmHg,无自觉症状,未规律服药,现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5 mg,每日1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 12.5 mg,每日2次,半月前自觉头晕加重,持续时间较长,最长可持续一上午,血压仍波动。24 h动态血压:血压平均值154/91 mmHg,血压最大值166/101 mmHg。病人头晕、头胀,耳鸣,食少乏力,便溏,急躁易怒,失眠多梦易惊醒,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血压150/92 mmHg。辨证属于肝郁脾虚证。拟方如下:生黄芪30 g,党参20 g,茯苓20 g,茯神20 g,白术15 g,当归15 g,白芍15 g,柴胡15 g,薄荷10 g,生姜10 g,甘草6 g,煅磁石2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煅磁石先煎30 min。二诊:血压142/90 mmHg。头晕头胀减轻,诸症较前好转,偶发眠差,原方加用酸枣仁15 g,继续服用7剂。三诊:血压130/80 mmHg,头晕未发作,其余症状好转,续服10剂,后病人偶来医院复诊,病情稳定。

2.1.5 按语 资料显示,绝经以前,与同年龄男性相比,女性的血压水平相对较低,而绝经以后,女性高血压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增长速度快于男性,部分妇女雌、孕激素调节不稳定可导致肾素分泌调控机制不正常进而导致高血压[6]。大多数更年期女性表现为肝郁脾虚的症状特点,不喜说话,心情不好,容易烦躁,易上火,同时可伴有食欲不振等脾虚症状,治疗上多从疏肝健脾入手。该病人头晕头胀,急躁易怒,食少乏力,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可辨证为肝郁脾虚,以四君子汤合逍遥散加味治疗。其中以黄芪为主药,补气健脾,有研究表明,黄芪同时有保护心血管系统,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以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党参补脾胃之气,白术健脾燥湿,助党参补脾胃,也可增强脾之运化,茯苓健脾渗湿,炙甘草补中益气、调和诸药,资料显示,四君子汤对脾虚型高血压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也可降低高血压的发生率[7];同时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养血健脾,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敛肝、当归养血和血、薄荷透达肝经郁热、生姜降逆和中辛散透邪,逍遥散加减治疗高血压有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基础,对女性高血压病伴有焦虑病人有明显的降压及抗焦虑作用[8];病人失眠多梦易于惊醒,用茯神宁心安神,煅磁石镇惊安神。

2.2 健脾化湿法

2.2.1 主症 眩晕昏蒙,头身困重,胸脘满闷,口腻纳呆,泛恶欲呕,腹痛便溏,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不泽,妇女可见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厚腻,周边可有齿痕,脉弦滑。

2.2.2 治法 健脾燥湿化痰。

2.2.3 方药 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2.2.4 典型病案 病人,女,63岁。主因“阵发性头晕1年,加重伴胸闷7 d”就诊。病人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至当地医院测血压为160/100 mmHg,间断服用卡托普利片降压,具体剂量不详,未规律监测,现服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胶囊 150/12.5 mg,每日1次,血压控制在140/85 mmHg左右。24 h动态血压示:血压平均值137/86 mmHg,血压最大值152/95 mmHg。近1周病人头晕加重,头身困重,伴有胸闷,肩背部酸痛,眠差,大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腻周边有齿痕,脉弦滑。辨为脾虚痰浊内阻证。拟方如下:半夏10 g,陈皮10 g,白术15 g,天麻15 g,茯苓15 g,生姜10 g,竹茹10 g,石菖蒲10 g,郁金10 g,川芎15 g,丹参15 g,桂枝6 g,肉桂3 g,甘草6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血压130/80 mmHg。病人诉头晕胸闷减轻,自诉服汤剂近3 d食欲不佳,时有腹胀,故上方加用焦三仙30 g健脾行气消食,续服7剂。三诊:血压120/80 mmHg。病人头晕胸闷好转,主症减轻,食欲尚可,依照上方继续服7剂。后病人门诊随诊,按原方调剂,病情稳定。

2.2.5 按语 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痰浊内生,一可使清阳不升,二可使土壅木郁,气郁化火,致头晕。高血压的许多症状都与痰湿有关,脾虚湿盛的病人可出现头晕头身困重,胸脘满闷,腹痛便溏等症状,治疗上应以脾胃为中心,补气健脾、燥湿化痰,该病人头身困重、头晕胸闷,结合舌脉,辨证为脾虚湿盛,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升清降浊;天麻熄风抗眩;茯苓、白术健脾燥湿化痰;陈皮理气化痰;生姜、竹茹调脾胃、化痰;甘草调和诸药。临床资料证实,半夏白术天麻汤对脾虚痰湿内盛型高血压病人的舒张压及收缩压降低均有疗效,且能够有效改善其常见临床症状,消除头晕头痛症状[9]。石菖蒲、郁金开窍行气解郁化痰,病人时有胸闷、肩背部疼痛,用川芎一能上行头目、二可行气止痛,丹参活血止痛,此外,川芎水煎剂有持久的降压作用,川芎嗪又可扩张冠脉及脑血管血流量,改善头晕胸闷症状,丹参也可改善微循环、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少许桂枝及肉桂温肾健脾以化痰饮。

2.3 健脾养血法

2.3.1 主症 头晕隐隐,时时昏晕,面色淡黄或萎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头晕眼花,两目干涩,纳少不欲饮食,脘腹胀满,食后胀甚,或饥时饱胀,大便溏稀,妇女月经量少、色淡,失眠多梦,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2.3.2 治法 健脾益胃,补气养血。

2.3.3 方药 补中益气汤加减。

2.3.4 典型病案 病人,女,68岁。主因“头晕3年,加重半个月”就诊。病人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伴有心慌,至当地医院测血压为160/80 mmHg,间断服用牛黄降压丸,控制情况不详,现规律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厄贝沙坦片、酒石酸美托洛尔片,具体剂量不详,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左右。24 h动态血压示:血压平均值133/82 mmHg,血压最大值148/98 mmHg。既往慢性肾炎病史10余年,近半个月病人头晕加重,伴有心慌,两目干,神疲,食后腹胀,大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辨证为脾虚,气血两虚证。拟方如下:生黄芪30 g,炙黄芪30 g,炒白术15 g,炒薏苡仁15 g,党参20 g,山药20 g,茯苓15 g,陈皮10 g,升麻10 g,柴胡10 g,白芍10 g,当归15 g,炙甘草15 g,大枣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血压125/80 mmHg。头晕症状减轻,乏力等症状改善,自诉多梦易惊,加用生龙骨、生牡蛎各30 g,先煎半小时,7剂。三诊:血压120/80 mmHg 诸症改善,头晕心慌好转,无明显不适,继续服用次方10剂。后病人偶至门诊调方,病情平稳,未感不适。

2.3.5 按语 脾胃升清降浊,可以维持正常脏腑的气机升降出入,若脾胃气血亏虚则清窍失养,也可夹阴邪上扰头目,致头晕。补中益气汤是气虚发热及脾虚气陷的代表方,临床实践中,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气血虚型高血压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大多数此型病人可表现为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头晕眼花等,治以补益脾胃,健脾养血。该老年女性,时有头晕心慌,神疲,食后腹胀,结合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辨证为气血亏虚,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以生黄芪、炙黄芪为主药,大补脾气、益气升血;党参补气健脾;炙甘草补脾和中;三者有芪外参内草中央之妙。白术健脾、助脾运化,此外,白术有利尿排钠的作用,进而降低血压;当归补养和血,当归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器官血流量,麻醉犬静脉注射当归后,冠脉、脑和外周血流量增加,血管阻力降低,有扩张血管作用;陈皮理气和胃;柴胡、升麻升提下陷之中气;炒薏苡仁、山药可以增强补气健脾之力;茯苓健脾渗湿;白芍敛阴养血;大枣补益气血、调和脾胃。

2.4 健脾化瘀法

2.4.1 主症 头晕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可伴有针刺感,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心悸心慌,时有胸脘满闷及恶心,食少多寐,舌暗,或舌有紫色斑点、舌下脉络曲张,脉沉细涩或结代。

2.4.2 治法 健脾养血,化瘀生新。

2.4.3 方药 自拟健脾活血方。

2.4.4 典型病案 病人,男,26岁。因“发现血压升高1月余”就诊。1个月前因头晕心慌就诊于当地医院,测血压140/105 mmHg,服贝尼地平 2 mg,每日1次,氯沙坦钾 50 mg,每日1次服用2周,服药不规律,近1周病人头晕头痛加重,24 h动态血压示:血压平均值121/76 mmHg,血压最大值135/95 mmHg,以晨起舒张压升高显著,病人面色黧黑,口唇色暗,头晕头痛,痛处固定,时有心慌,大便不成形。舌质黯淡有瘀斑,周边有齿痕,苔微腻,脉涩,舌下脉络迂曲,血压138/98 mmHg。辨证属于脾虚、瘀血内阻证。拟方如下:生黄芪30 g,炒薏苡仁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泽泻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5 g,川芎15 g,夏枯草10 g,钩藤15 g,菊花10 g,葛根20 g,三七粉3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钩藤后下,三七粉冲服。二诊:血压 125/85 mmHg。病人诸症大都缓解,偶有头晕,无心慌,二便正常,血压控制在120/80 mmHg左右,嘱病人继服原方2周,巩固疗效。病人定期门诊随诊,症状缓解,病情稳定。

2.4.5 按语 脾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瘀,瘀血阻滞,气血不能上达致眩晕,现代的血瘀包括微循环障碍,血液黏稠度的改变,此类病人大多头晕时伴有头痛,痛处固定,可表现为刺痛,且面色较暗,舌质暗有瘀点,治疗上以脾胃为本,健脾养血,化瘀生新。该青年病人头晕头痛,面色黧黑,口唇色暗,结合舌脉,辨证为脾气亏虚、瘀血阻滞。用生黄芪、炒薏苡仁、炒白术益气健脾;茯苓、泽泻健脾渗湿;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止痛。红花煎剂、红花黄色素能有扩张周围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小板聚集,且桃仁提取液可以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川芎、赤芍活血行气祛瘀;夏枯草、菊花、钩藤清肝降压,夏枯草煎剂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血压,其茎、叶、穗均有降压作用,菊花的酚性能够提高豚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增加由于减压缺氧造成的耐受力,而且不会影响到心肝肾的功能,无毒副反应。此外,钩藤主要成分又可以降低血浆醛固酮、内皮素的含量,舒张血管,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聚集,保护心肌细胞[10],葛根改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症状,它能够直接扩张血管,使外周阻力下降,进而降低血压,三七粉活血祛瘀生新。

2.5 健脾温肾法

2.5.1 主症 头痛且空,眩晕耳鸣,面色晄白,神疲乏力,腰膝、下腹冷痛,畏寒肢凉,久泻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舌淡胖,周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2.5.2 治法 健脾温肾,化气利水。

2.5.3 方药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

2.5.4 典型病案 病人,女,59岁。主因“反复头晕10余年,加重10 d”就诊。病人10年前劳累后出现头晕,于社区医院测血压150/95 mmHg,近十年长期服用珍菊降压丸,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左右。近10 d病人头晕时常发作,测血压最高为160/90 mmHg,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 mg,每日1次)后血压控制在140/85 mmHg左右,头晕未见缓解。24 h动态血压示:血压平均值136/85 mmHg,血压最大值151/96 mmHg。病人头晕耳鸣,腰酸肢冷,晨起腹泻,小便清长,下肢浮肿,舌淡胖有齿痕,苔白滑,脉沉。辨证为脾肾阳虚证。拟方如下:附子10 g,茯苓15 g,白术15 g,白芍15 g,生姜10 g,桂枝6 g,甘草6 g,葛根10 g,川牛膝10 g,厚朴10 g,佩兰10 g,肉豆蔻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二诊:血压135/90 mmHg。头晕减轻,腰酸肢冷缓解,余症皆改善,继续服用14剂。后病人定期至门诊调方,诸症均好转,血压控制在130/80 mmHg左右,病情稳定。

2.5.5 按语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气虚可致脾阳虚,脾阳虚累及肾阳,使脾肾阳气同时损伤,水谷不化,水液停聚,同时全身失于温煦,气血不能上达致眩晕。脾肾两脏阳气虚衰,温煦运化、固摄作用减弱测下利清谷,五更泄泻;阳气虚,阴寒内盛,则畏寒肢冷,小腹冷痛,面色晄白;肾阳虚,膀胱气化失司,则腰膝酸软,小便不利;阳气虚,水气泛滥,则面目肢体浮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为阳虚阴盛之象。治疗上易健脾温肾,化气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加减。附子辛热、可温助脾肾阳气;生姜配合附子温阳散寒;茯苓、白术补气健脾、利水渗湿;白芍既可以利小便行水气,又可以制约附子燥热伤阴之弊;桂枝辛温通阳、化水饮;甘草配合桂枝辛甘养阳,与白术配又可补气健脾;葛根及川牛膝一升一降、升清降浊。川牛膝可以降压,且动物实验表明,川牛膝提取物对高血压靶器官有保护作用。厚朴、佩兰芳香理气健脾,肉豆蔻温肾涩肠止泻。

3 小 结

高血压病为慢性病,中医中药在高血压病的防治,控制血压水平,改善症状及预后,减少西药毒副反应方面显示出了独特效果。健脾胃,调理后天之本治疗高血压病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根据。李立志教授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及身体状况总结的健脾疏肝,健脾化湿,健脾养血,健脾化瘀,健脾温肾五法治疗高血压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探索总结。

[1] 葛华迅,罗国东,刘龙民.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1):1375-1377.

[2] 马春明.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及其机制研究[J].吉林中医药,2013,33(7):681-682.

[3] 吴小洁.中医药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优势与特点[J].内蒙古中医药,2014,33(16):119-120.

[4] 刘肇.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11):66-67.

[5] 唐兴荣,邬黎平.广东省江门市脾肾阳虚型高血压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8):1724-1727.

[6] 蔡欣蕊,钱卫斌,郭伟星.更年期妇女高血压病的研究进展.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8):72-74.

[7] 吴叶欢,黄爱萍,潘晓微.四君子汤对孕期脾虚型体质干预防治妊娠高血压的临床研究[J].中医中药,2012,2(15):85-86.

[8] 钱海凌,龚超奇,虢沛.逍遥散治疗高血压病的概况[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13(2):85-86.

[9] 黄蕙莉.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80例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6):62-63.

[10] 唐丹,宋柏力,冉春艳,等.钩藤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概况[J].北方药学,2014,11(12):100.

[11] 曹飞,童平,高书荣.川牛膝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5):2849-2850.

(本文编辑郭怀印)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E-mail:996838161@qq.com

R544.1 R255.3

B

10.3969/j.issn.1672-1349.2016.04.036

1672-1349(2016)04-0438-04

2015-10-18)

猜你喜欢
头晕高血压病白术
防跌倒,当心直立性头晕或眩晕
头晕和眩晕有何区别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老头晕
头晕晕的,好像中暑了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