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遇与跨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之路

2016-01-25 07:24付传军
中州大学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学报学术期刊期刊

付传军

(河南警察学院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6)



机遇与跨越:“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之路

付传军

(河南警察学院 学报编辑部,郑州 450046)

数字化出版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校学报的数字化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学报应该顺势而上,贯彻互联网思维,积极加强自有网站建设;运用网络技术组织编辑活动,加强新技术在编辑办公各个环节的应用;巧妙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将期刊有效信息随时随地推送到目标读者面前,增强编读互动交流,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拓宽传播渠道,探索全媒体出版,以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互联网+”;互联网思维;全媒体出版

一、“互联网+出版”是数字化出版的新阶段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互联网+”时代已然来临。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战略,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在此大背景之下,每个行业都要顺势而上,找到自己的“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

出版行业与数字化技术有着天然的亲和性,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很早就提出了数字化出版的发展方向。从广义上讲,所有以二进位的数字化技术进行的出版活动都属于数字化出版的范畴。根据新闻出版主管部门的界定和业界通行的看法,数字化出版具有以下几个特性:首先是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这是数字化出版的基础。采用二进制技术手段对信息内容进行处理,使之对于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处理技术以及网络传播渠道具有适配性。经过这样处理的内容除了能在电子终端上显示之外,还具有碎片化和模块化的特性,可以多渠道、多方式、方便快捷地呈现出来,实现精准检索。其次,数字化出版还是出版内容运营的数字化,包括管理过程数字化和产品形态数字化。“真正的数字化期刊是指期刊出版内容、编辑流程、经营方式及刊社(编辑部)内部管理的数字化”[1],数字化出版的理念应在出版的每一个环节上体现出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数字化出版还指传播渠道网络化,即网络出版。这是数字化出版的终端出口,是数字化目的实现的依归,是数字化出版的最高实现形式。网络的特性使数字化出版与传统出版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互联网的链接提供了一种直接和便捷的途径,将文本之间的共性和一致性呈现出来并连接起来,使文本之间形成一个直通的网络,读者能够根据需要从当前的阅读处即时转到有特定联系的文本,文本之间的内容共在、意义相生、相互依存、彼此对释,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阅读视野,方便了读者对知识的理解和处理。网络出版的即时性和交互性,实现了作者和读者的即时性互动,还将打破各种不同信息表现形式之间的界限,实现多媒体形式的融合,使内容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多元化,使阅读形式实现革命。

互联网作为“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连接”,对于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全方位的,它极大地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互联网更大的价值、更大的变革和深远影响在于它带来了以“全连接和零距离”为核心的全新的思维方式。“互联网+”不仅仅是“+”互联网技术,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理念、互联网模式、互联网基因[2]。“互联网+”出版作为数字化出版的高级形式,其关键点在于以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出版的各个环节,建立一个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全新的数字化出版模式。

二、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以网络为载体的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可逆转的大势。国际上的出版业巨头均已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转型。Springer出版集团的数字化出版占到了69%的比例,而Elsevier出版集团则占到了70%。根据ALPSP在2008年的调查数据,在科学技术医学期刊领域,96.1%的国际期刊实现了数字化;在人文社科期刊领域,这个数字也有86.5%[3]。我国出版业这些年来也在不同程度上介入了数字化出版的领域,高校学报虽然也已初步涉足数字化出版,但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步履维艰。

在硬件建设上,一些最基本的设备均已配备,如电脑、打印机等,大部分工作均能实现电算化,机上进行。收发稿件以及和作者的联系也多通过电子邮箱进行。为了提高交流的即时性,实现工作程序的自动化,部分学报编辑部还建立了在线投稿、查询、审稿、动态监控、编辑加工等流程于一体的网络工作平台,即网络采编系统,实现采、编、审流程网络化,使沟通更及时,更方便快捷,其缺点是形式僵硬和单向指令,互动性不够。在审稿选稿方面,大多数编辑部近些年引进了论文查重查新系统,在入口处设置关卡,防止学术抄袭和剽窃。在校对阶段使用黑马等校对软件。上述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提升了工作质量,减轻了编辑校对人员的劳动强度。

不过要真正实现数字化转型,就需要对原来的整个工作模式进行变革,需要相关人员转变理念,学习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整个工作系统的相关软硬件也需要进行更新。由于投入方面的限制,更由于思维的惯性和精神的惰性,大多数学报编辑部及其人员对数字化转型持观望的态度,浅尝辄止,不愿进行全面的系统更新和大规模的学习培训以及人才引进。

网络化是数字化出版的一个最关键的环节,实现网络化,建立自己的网站当然应该是首选。目前高校学报在自有网站建设方面成效甚微。建立自己网站的高校学报为数并不多,有的虽然设立了学报网页,链接在学校的主网页上,但仅限于发布学报信息、上传学报文章目录或部分文章等简单功能。有的连这些也做不到,网页长时间不进行更新,成为所谓的“僵尸网站(网页)”。表面上看,这是因为网站与网页的建立、设计、维护、更新和升级都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而高校学报编辑部附属于学校,人员较少,经费有限,无力完成;但深层次的原因是各高校学报办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市场化、数字化的观念还没有深入到学报人头脑中。高校学报经费一般由所在高校全额拨付,缺少市场化的压力;同时现有的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制度,使得许多人员都有发表论文的功利需求,高校学报稿源丰富,生存压力不大,其数字化动力不足,所以高校学报并不愿投入大量资源去进行自有网站建设。学术期刊整体也是这种情况,根据相关统计,在我国现有的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拥有自己网站的仅占15.6%[4]。

目前,我国高校学报中的大多数以加入大型期刊数据库作为实现网络化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通过CNKI(中国知网)、万方、维普、台湾华艺4个期刊全文数据库上网。这些大型期刊数据库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提供服务系统全面,更新升级能力强,社会影响大,对于初始无力“造船”但又需要“出海”的高校学报编辑部来说,是可资借用的“大船”。但是高校学报若以此作为“出海”的唯一方式,则不可取。各期刊在大型数据库的汪洋大海里,个性消失了,千刊一面,刊物特色、编辑思想、专栏结构、各专栏间的呼应对话等等诸多生动的要素统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的题名、作者名、关键词以及被机械归类的单篇文章。这样虽然有利于读者的检索使用,但作为有创意、有生命的有机体存在的刊物隐形了,文章成为孤立的数据集合,刊物成为期刊数据库生产线上的一个数据加工车间。这种情况值得每个高校学报人乃至每个学术期刊人认真思考。

在实力强大的数据库面前,期刊个体非常弱势,加入数据库后,缺少必要的话语权,没有多少谈判的筹码和选择的余地,这非常不利于保障其正当权益。目前,期刊从数据库得到的版权费用仅为数据库收入的10%左右[5],期刊在网络传播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和利润,期刊社和作者都所得甚少,大部分归于网络技术服务商。期刊“内容为王”,但内容的创造者、加工者和提供者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所以期刊社只是满足于作为内容提供商而不搞渠道建设是远远不够的。

高校学报的本质是学术交流,首发权和实效性是高校学报的生存利器。高校学报的传统生产过程程序多,周期长,一篇稿子从进入流程到面世要数月之久,甚至会更长。当下虽然多数期刊已经开始迈进数字化出版的门槛,但期刊的定位、审稿、编辑、发行、定价等方面并未完全实现数字化转型,仍是延续纸质出版的思维和操作模式,导致文献出版滞后,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首创价值和可利用价值,不利于科研人员的创新。虽然借助于大型数据库平台,高校学报可以进行“优先出版”,即将确定刊发的稿件在基本编辑好之后先在数据库平台上刊发,注明是“优先出版”,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传统出版滞后性的不足,使文献的首发性和实效性得到一定的保证,但在实践中优先出版的比例不大,并未使高校学报出版的滞后性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在一切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技术更新中,人都是关键因素。学术期刊,尤其是高校学报的数字化转型进展缓慢,与其编辑队伍的数字化转型不力有着很大的关系。高校学报编辑队伍知识层次较高,在传统内容编辑和处理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普遍存在着对数字化转型认识不够,满足于按传统的模式和既有的经验工作,不愿去接触和学习新的数字化技术,认为数字化、市场化离自己很远;不是积极应对,而是坐观其变。各高校学报编辑部人员知识结构老化,缺乏新鲜血液的及时输入,非常需要掌握先进的数字技术、勇于变革有闯劲的年轻人。各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也普遍缺乏对数字化转型的认识,不重视人才的引进和人员的数字化培训。这是目前制约高校学报数字化转型的瓶颈。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实现升级的基本架构

(一)加强自有网站建设,夯实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基础

作为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的基础设施和基本阵地,网站的地位举足轻重。国际一流的期刊,如Nature,Science,Cell,Lancet等,都有非常成熟和完善的网站,这些网站结构完备,资源丰富,功能强大,能充分为读者服务,并且这些网站也有多样化的盈利模式。与之相比,我们国内的学术期刊在自有网站建设方面差距非常大,远远不能满足数字化出版快速发展的需要。

按照小米掌门人雷军对互联网思维的阐释,第一条就是“专注”,专注就是抓住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网络时代的高校学报而言,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自有网站就是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借鉴国外的一流期刊网站的先进经验,我们的学术期刊自有网站建设应该着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稿件采编功能。目前部分高校学报采用的期刊网上采编系统,方便了对稿件的管理以及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效率,不过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克服其过分格式化和滞后性的弊病,提升交流的即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广。第二是与读者的交流互动功能和学术交流功能。期刊编辑部可以在网站上设立编读互动区,将选题和组稿计划以及出版内容预先放在读者互动平台上,让读者对期刊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参与到期刊内容的编辑中去,这样既可以增加期刊对读者的黏性,也可以有效引导期刊的潜在作者群;还可以在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学术交流板块,针对学术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科难点问题进行专题设计,建立一个开放的网上学术交流空间,吸引和组织大家讨论交流,扩大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凝聚一批作者和读者,这是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和“粉丝经济”的要求,也是雷军所说的“口碑”的应有之义。第三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功能,即不受日期、刊期等因素的限制,实现即时出版,使刊物成为即时开放的学术成果网上展示平台。这当然是将来的发展方向。第四是多媒体传播功能。互联网思维中的“极致思维”就是要把用户的体验做到极致,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强大的支撑。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使信息通过视频、音频、Flash等技术手段更生动地呈现出来,拓宽和提升与读者互动的渠道,为读者提供更高质量和更便捷的服务。多媒体互动网络期刊将可能颠覆现有的学术期刊的理念,为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提供无限可能的空间。

(二)加强网络技术在编辑办公各个环节的应用,拓展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具体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编辑办公领域根据不同的需要,许多新的软件被开发出来,它们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编辑办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高校学报编辑部要积极引进编辑办公自动化系统,有条件的还要与相关专业研发机构合作,使系统根据需要不断升级,完善其功能,促进编辑工作系统化、程序化,避免重复劳动,更加方便、快捷、高效。在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的校对软件如编辑助手、黑马软件等可以极大地提高校对效率。反学术不端检索系统使用方便,可以快速即时地对稿件做出基本的判断,查重功能已很完备,查新功能也正在完善之中。期刊编辑部要充分利用检索系统对稿件进行检索和查新,为学术不端行为设立一个严密的关卡,及时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稿件,给读者提供内容科学、体例严谨、材料真实、文字通顺、逻辑缜密的学术成果。

(三)巧妙利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有效助力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

互联网思维中的“口碑、极致、快”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得到了充分的展示。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网络的快速普及,特别是手机移动终端的应用,自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借助于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也可以随时随地向公共空间发表信息,人们在信息传递方面获得了以前难以想象的自由。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学术期刊在数字化出版的道路上,要勇于拥抱这些新媒体技术,巧妙地利用新型的信息平台,扩大影响力,助力自身的发展。

微博、微信具有双重特性,既像电话、短信那样,是一种双向沟通的途径,同时又是信息发布的平台,一种自媒体,这就使微博、微信具有传统通信与传统媒体所不具有的优势。首先,微博、微信短小精悍,方便快捷,借助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终端,可以随时随地发布,随时随地接收,而且接收和发布在时间上并不要求同步,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人们的碎片时间,将对人们生活节奏的影响减到最低。同时,微博、微信的内容可以通过链接等方式扩展延伸;通过朋友圈和“群”等社群空间实现多向互动,通过“口碑”和“粉丝”实现多米诺骨牌式的迅速扩展和发散,这种连锁反应式的扩散使每个信息接受者又迅速成为扩散的通道,其传播威力和传播效率可想而知。互联网时代是粉丝经济时代,互联网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户思维”,获得用户至关重要。因此,微博、微信的这些特性对学术期刊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部分高校学报已经开始率先使用微博、微信这种新型的媒介工具。2011年2月15日,《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在全国高校综合性学术期刊中首开先河,开通微博;《同济大学学报》也推出微信订阅号,利用“微媒体”开展自己的业务。但总体上来说,开通微博、微信的学术期刊还是占少数。各学术期刊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微时代”,大力推广和应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扩大自己的影响力。通过微博和微信,学术期刊可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使沟通联系渠道更加通畅便捷。微博、微信集公众发布平台和沟通的个体指向于一身,既具有传播的扩散性,又具有联系的针对性,使沟通更加便捷、高效、即时,完全可以成为期刊编辑与作者、外审专家以及读者之间方便有效、及时快捷的沟通平台,使期刊获得更高质量的稿件、更广泛的读者群和更快速便捷的交流方式。二是通过微博、微信拓展新的出版渠道。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时效性非常重要。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周期过长,借助于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主要功能是推荐优先出版论文,平均每4-6天将已经录用但未正式刊登的论文推荐给用户,将论文的摘要在微博上登出来,使读者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同时提供全文链接,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通过链接阅读全文,大大地缩短了出版周期,扩大了文章的影响范围。除了提前出版功能之外,期刊在微博、微信上还可以设置“期刊内容”接口,期刊内容包括当期目录和过刊浏览,除了将每期的封面、目录、导览等信息发布外,还可按年、卷、期查阅期刊全文,这样就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让读者随时随地查询和阅读刊物的内容。三是可以通过微博、微信提供和发布相关资讯,这也是微博、微信作为公众信息平台所应具有的基本功能。可以在微博、微信界面上设置“关于我们”接口,包含期刊简介、投稿指南、联系方式等信息,方便用户了解期刊,为作者投稿和咨询提供便捷,同时还可以发布各种信息咨询,为作者和读者服务。《同济大学学报》微信平台的主动推送信息包括本刊咨询信息、论文写作方法、行业动态等,在其对话框下方设了三个自定义接口:在线查询、期刊内容和关于我们,涵盖了上述几种功能。

(四)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全媒体出版,实现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种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传播内容的媒体,高校学报在内容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只是单一的传播渠道制约了学术期刊的内容传播和迅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学报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高校学报应该努力将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融入数字化出版过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条件下的传播优势,使现有的内容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和增值,创新和拓展学术期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出版业提出了“全媒体出版”的概念,即对一种内容进行多渠道的同步出版:除了传统的纸质出版外,还同步利用数字、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数字图书馆、手机、手持阅读器、数字电视机等终端数字设备进行出版,将同一内容的利用和传播最大化,以满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获得任何内容的需求,实现“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6],有效扩大阅读产品的覆盖范围,创造新的增值空间。“全媒体出版”是与互联网思维中的“极致、快”相契合的,高校学报同样需要贯彻“全媒体出版”的理念,上面提到的微博、微信出版即是实现“全媒体出版”的形式之一。学术期刊可以尝试利用各种新型的数字技术和新媒体,让内容资源实现最佳的表现能力,注意彰显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交互性能,实现获取信息的即时性以及信息出版和发布渠道的多样性[7]。同时学术期刊还应积极探索自己的盈利模式,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保持可持续发展。不过,在互联网时代,流量即金钱,用免费策略争取用户、锁定用户是互联网思维的“流量思维”的表现形式,在期刊尚未找到明确的盈利模式之前,以免费的开放获取争取用户、锁定用户不失为一种可行的策略。

四、结语

高校学报要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专业人才至关重要。学报编辑部要更新观念,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员学习培训,打造学习型编辑部,并有计划地积极引进相关专业人才,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字化出版是高校学报发展的必然趋势,“互联网+”则为高校学报的数字化发展插上了翅膀。高校学报要紧紧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开拓创新,积极应对挑战,拥抱新技术,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

[1]孙远,朱晓红,喻伟.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数字化建设初探[J].人民长江,2009,40(4):102-104.

[2]曹磊,陈灿.互联网+ 跨界与融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153.

[3]徐铭瞳,吴星.国际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创新模式的思考与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5(4):83-85.

[4]王媛,杨聚祥,刘永昌,等.我国科技期刊自建网站现状与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5(4):77-82.

[5]曾伟明.构建健康合理的数字出版产业链[J].科技与出版,2011(3).

[6]刘钊.全媒体背景下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151-153.

[7]徐文京.面对竞争,传统纸质期刊更应注重“内容为王”[J].中国传媒科技,2010(7):18-20.

(责任编辑姚虹)

Opportunities and Acrossing:The Path of Digital Publishing of University Journ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Internet +”

FU Chuan-jun

(Editorial Board of the Journal,Henan Police College, Zhengzhou 450046, China)

Digital publishing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journals.“Internet +”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he digitalization of university journals.Digital publishing of university journals is still in its infancy.University journals should carry out internet thinking and realize the great development of digital publishing by the following ways: Strengthening their own website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ies in each editorial link;Enhancing editor & reader interaction and expand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journals by using the media platform such as microblog and WeChat; Exploring the whole media publishing through broadening the spreading channels. So the digital publishing of University journals can realize leap-forward development.

university journals;digital publishing;“internet +”; internet thinking;the whole media publishing

2016-06-20

付传军(1972— ),男,河南永城人,硕士,河南警察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

10.13783/j.cnki.cn41-1275/g4.2016.04.014

G230.7

A

1008-3715(2016)04-0075-05

猜你喜欢
学报学术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期刊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