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2016-01-24 20:30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100125
种子科技 2016年9期
关键词:卷叶螟二化螟叶枯病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

介绍了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防控目标、防控策略、防控措施,以及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供学习应用。

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2016年我国水稻病虫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重于常年,发生面积1.05亿hm2。其中,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重发区域广,二化螟集中危害现象突出,稻瘟病、稻曲病流行风险高,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呈回升态势,水稻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局部地区偏重发生。为了做好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1 防控目标

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24%,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达34%,水稻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10%以上。

2 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强化分区治理,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培育稻田生态系统的控害能力,优先使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安全合理用药,禁止使用含拟除虫菊酯类成分的农药,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相融合,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3 防控措施

3.1 分区防控重点

3.1.1 华南稻区

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双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及病毒病,注意防控二化螟、三化螟和白叶枯病。

3.1.2 长江中下游稻区

包括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大部、江苏大部、浙江、上海单双季稻混栽区和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及病毒病,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及纹枯病,局部防治稻蓟马、大螟、三化螟和白叶枯病。

3.1.3 西南稻区

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陕西南部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和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和纹枯病,注意防治黏虫及白叶枯病。

3.1.4 黄淮稻区

包括江苏和安徽北部、河南、山东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稻曲病、黑条矮缩病,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纹枯病,注意防治稻纵卷叶螟、大螟及条纹叶枯病。

3.1.5 北方稻区

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天津、内蒙古、宁夏单季稻种植区,该区域重点预防稻瘟病、恶苗病和稻曲病,防控二化螟和纹枯病。

3.2 主要技术措施

3.2.1 稻飞虱

华南、西南、长江中下游稻区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黄淮稻区重点防治白背飞虱和灰飞虱。优先选用抗(耐)虱品种;应用生态工程控害技术,并尽量减少大田前期用药,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药剂防治重点在水稻生长中后期,防治指标为孕穗抽穗期虫量800~1 000头/100丛、穗期虫量1 200~1 500头/100丛;优先选用对天敌相对安全的药剂品种,于低龄若虫高峰期对稻丛基部喷雾,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3.2.2 稻纵卷叶螟

充分发挥水稻生长前期的自身补偿能力,应用生态工程技术提高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重点防治主害代,保护功能叶。迁入代蛾始见期开始采用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压低种群数量;卵孵化始盛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苏云金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及短稳杆菌等生物农药均匀细雾喷施。如需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指标为分蘖期水稻束叶尖150个/100丛、穗期百丛水稻束叶尖60个/100丛。

3.2.3 螟虫

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从越冬代蛹末期开始应用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蛾高峰期释放稻螟赤眼蜂,卵孵始盛期施用苏云金杆菌。化学防治二化螟,分蘖期于枯鞘丛率达到8%~10%或枯鞘株率达到3%时施药,穗期于卵孵化高峰期重点防治上代残虫量大、当代螟卵盛孵期与水稻破口抽穗期相吻合的稻田;防治三化螟应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施药,重点防治卵块数达40块/667 m2的稻田。

3.2.4 稻瘟病

种植抗病品种,实行品种多样化种植,搞好种子消毒,避免偏施和迟施氮肥。重点落实适期药剂预防措施,常发区秧苗带药移栽,分蘖期田间初见病斑时施药控制叶瘟,破口前3~5 d施药预防穗瘟,气候适宜病害流行时7 d后第2次施药。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3.2.5 纹枯病

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田。药剂重点防治时期为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当田间病丛率达到20%时施药防治。

3.2.6 稻曲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即破口前10~15 d施药预防,如遇多雨天气,7 d后第2次施药。

3.2.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和锯齿叶矮缩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在单季稻和晚稻秧田期及本田初期预防,重点做好药剂拌种或浸种,集中育秧,非种子处理秧田采用防虫网或无纺布全程覆盖育秧,培育无毒壮苗;秧苗带药移栽;秧田和本田初期带毒稻飞虱迁入时适时防治。稻飞虱终年繁殖区晚稻收割后立即翻耕,减少再生稻、落谷稻等冬季病毒寄主植物。

3.2.8 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

种植抗病品种,适当推迟播栽期。药剂拌种或浸种,防虫网或无纺布覆盖集中育秧,培育无毒壮苗;秧苗带药移栽。注意防治前作麦田、田边杂草、秧田和移栽初期灰飞虱。

3.2.9 白叶枯病

种植抗(耐)病品种;重点采取种子消毒、培育无病壮秧、加强水肥管理、防淹、防窜灌、药剂控制发病中心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病害常发区,感病品种在台风、暴雨过后应及时施药防治。

4 绿色防控与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4.1 选用抗(耐)性品种防病虫技术

因地制宜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褐飞虱及白背飞虱的水稻品种,淘汰高感品种。

4.2 生态工程控害技术

田埂保留禾本科杂草,为天敌提供过渡寄主;田埂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和提高蜘蛛、寄生蜂、黑肩绿盲蝽等天敌的控害能力;人工释放稻螟赤眼蜂,增强天敌控害能力。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减少二化螟和大螟的种群基数。控制氮肥使用量,降低害虫种群的增长速率。

4.3 无病虫壮秧培育和带药移栽控害技术

采用咪鲜胺种子处理,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吡虫啉种子处理剂拌种或浸种,预防秧苗期稻飞虱、稻蓟马及飞虱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锯齿叶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和黑条矮缩病等病毒病;或采用20目防虫网或无纺布阻隔育秧,预防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采用赤·吲乙·芸苔、芸苔素内酯种子处理或苗期喷雾,提高秧苗素质和抗病性,培育无病虫壮秧。秧苗移栽前3 d左右施药,带药移栽,早稻预防螟虫和稻瘟病,单季稻和晚稻预防稻瘟病、稻蓟马、螟虫和稻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

4.4 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

二化螟越冬代蛹末期、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始见期开始,集中连片大面积使用性诱剂诱杀成虫,选用持效期2个月以上的诱芯和干式飞蛾诱捕器,提高防效。

4.5 生物农药控害技术

4.5.1 生物农药防治虫害技术

防治二化螟选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稻纵卷叶螟选用Bt.、短稳杆菌、甘蓝夜蛾NPV、球孢白僵菌,防治稻飞虱选用球孢白僵菌,于卵孵化始盛期施用。Bt.、短稳杆菌对家蚕高毒,临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4.5.2 生物农药防治病害技术

防治稻瘟病采用井冈·蜡芽菌、枯草芽孢杆菌、多抗霉素或春雷霉素;预防稻曲病采用井冈·蜡芽菌、井冈霉素A(选用24%高含量制剂)、申嗪霉素或蛇床子素,并可兼治纹枯病,与芸苔素内酯或赤·吲乙·芸苔混用,可提高防病效果;预防病毒病选用宁南霉素。

4.6 释放赤眼蜂防治害虫技术

于二化螟越冬代蛾高峰期和稻纵卷叶螟迁入代蛾高峰期开始释放稻螟赤眼蜂,每代放蜂2~3次,间隔3~5 d,每次放蜂10 000头/667 m2。

4.7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

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统一翻耕冬闲田、绿肥田,灌深水浸没稻桩7~10 d,降低虫源基数。

4.8 稻鸭共育控害技术

在水稻移栽后7~10 d、禾苗开始返青分蘖时,将15~20 d龄的雏鸭放入稻田饲养,每667 m2稻田放鸭约15只,稻穗弯头前收鸭。通过鸭子的取食活动,可以减轻纹枯病、稻飞虱、福寿螺以及杂草等病虫草的发生危害。

4.9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技术

防治稻飞虱,种子处理和带药移栽应用吡虫啉(不选用吡蚜酮,延缓其抗性发展);田间喷雾选用醚菊酯、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氰氟虫腙、丙溴磷等。防治稻瘟病,选用三环唑、氯啶菌酯、丙硫唑、咪鲜胺锰盐等。防治纹枯病,选用噻呋酰胺、氟环唑、丙硫唑、烯肟·戊唑醇。防治稻曲病,选用氟环唑、咪鲜胺锰盐、烯肟·戊唑醇等。预防病毒病,选用毒氟磷等。水稻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

1005-2690(2016)09-0105-02

:S435.11

:B

2016-06-24)

猜你喜欢
卷叶螟二化螟叶枯病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稻田耕沤对早稻一代二化螟防控效果
多年生稻白叶枯病抗性评价
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平湖市二化螟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红掌帚梗柱孢叶枯病菌的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