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留锁,郭春江(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国审水稻品种新稻20号的育种实践
冯留锁,郭春江
(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粳稻新品种新稻20号于2010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4。2014年3月1日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品种权号:CNA20080637.8。介绍了新稻20号的选育过程和品种突出优点,并提出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以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
水稻;新稻20;选育;抗性;品质;栽培
新稻20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利用多品种复合杂交聚合有利基因技术,通过系谱法选育而成。母本是优质高产抗病品种新稻9号,父本是江苏省高产抗病品种盐粳334-6。新稻20号充分整合了来自不同生态区品种的有利基因,在生产上表现出高产稳产、抗病抗倒、适应性强、米质较好等优点,该品种现已是黄淮稻区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之一,在生产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1.1 育种目标的确立
高产、优质和抗病始终是水稻育种追求的目标,结合黄淮稻区生产的实际情况,具体要求为:本田期分蘖力较强,叶片上举,成穗数20万~22万穗/hm2,株高100~105cm,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后期功能叶片直立较长,穗型半直立,每穗粒数150~180粒,千粒重25~28g,米质达到国标优质稻谷标准,对生产上的主要病害表现高抗或抗,全生育期155d左右,适宜黄淮稻区种植。
1.2 技术路线
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协调好品质、抗性、抗倒等育种目标。根据黄淮稻区水稻的生长规律和发育特性,采用保穗数、增粒数、增粒重的“一保双增”产量结构模式来实现1.2t/hm2的育种目标。育种方法采用常规有性杂交育种和分子辅助标记相结合,重点使用江浙一带高产抗病品种和当地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按组合分株系逐代种植,根据组合和株系的综合农艺性状进行单株选择,结合室内考种、米质测定,优中选优,稳定后进行品系鉴定并测产。
1.3 亲本选择和配组
亲本选择上宜选择当地推广品种及江浙一带高产抗病品种,遗传基础丰富,优势性状尽量多且优缺点能互补的材料进行配置组合。根据育种目标,选择自育优质水稻品种新稻9号做母本,江苏省高产稳产、高抗条纹叶枯病的盐粳334-6作父本,双亲优势互补,遗传基础丰富,为选育高产、优质、抗病的超级稻新品系奠定了基础。
1.4 选育过程
1998年新乡市农科院以自育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9号为母本,以江苏省抗病品种盐粳334-6为父本杂交,于2005年经过连续7代系谱法选育育成新品系新稻1799。2006-2007年新稻1799先后参加本院新品系比较试验及沿黄水稻多点试验,2008-2009年先后参加国家水稻品种区试(黄淮A组)和生产试验,201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稻2010044,审定名称为新稻20号。
2.1 产量突出
2008年参加国家黄淮粳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597 kg/hm2,较对照9优418增产3.7%,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009年续试,平均产量9381kg/hm2,较对照9优418增产6.1%,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489kg/hm2,较对照9优418增产4.9%,增产点比例为75%。2009年国家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736kg/hm2,较对照9优418增产1.5%。2010年在原阳祝楼乡进行连片(百亩)种植,经抽样测产,新稻20号平均产量1.809t/hm2。
2.2 抗性强
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指定鉴定单位天津市植保研究所接种鉴定。2008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4.6,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2009年,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5,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抗性两年综合表现:稻瘟病综合抗性指数5.1,穗颈瘟损失率最高级5级,条纹叶枯病最高发病率6.8%。鉴定结论为中感稻瘟病,抗条纹叶枯病。
2.3 品质优
由国家水稻品种试验统一送样,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分析,新稻20号两年区试主要米质指标综合表现为:整精米率69.1%,垩白粒率30%,垩白度2.1%,直链淀粉含量15%,胶稠度82mm,米质达国标优质3级。
2.4 农艺性状好
新稻20号属常规中粳,在黄淮稻区作麦茬稻种植,全生育期155.9d。分蘖力较强,株型较紧凑,叶片上举,主茎19~20片叶,株高100.2cm,穗长15.7cm,每穗枝梗数8~11个,着粒密度较大,颖壳茸毛多,着有短芒,谷粒长、宽中等,阔卵形,种皮浅黄色。有效穗数330万穗/hm2,平均每穗总粒数133.9粒,结实率89.8%,千粒重25.2g,抗倒伏,成熟落黄好。
一是稀播培育壮秧。一般5月1-5日播种,播量为450kg/hm2。秧龄35~40d左右为宜。
二是宽行小墩插植。试验证明,以行距30cm,穴距13cm,穴插3~4苗,基本苗75万~105万/hm2,有效穗300万~375万/hm2为宜。
三是合理施肥。施有机肥30~60m3/hm2,水稻多元素复合肥450kg/hm2作为底肥,一般再追施纯N 225kg/hm2,分3~4次施入,本着前重后轻的原则。中后期注意施好攻穗肥和保花增粒肥,灌浆期喷活力素、磷酸二氢钾,有利于保活熟增粒重。
四是科学灌水。浅水分蘖,够苗晾田,孕穗打苞期小水勤灌,灌浆至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不宜早停水。
[1] 孙建权,王书玉,薛应征,等.国审水稻新品种新稻20号的选育及应用[J].种业导刊,2011(11):19-20.
[2] 刘贺梅,陈菊霞,王书玉,等.水稻品种新稻20号产量结构分析与增产途径[J].农业科技通信,2012(4):50-52.
[3] 张开栋.测土配方施肥在水稻高产中的应用[J].种业导刊,2016(5):13-14.
[4] 李兴领,张培杰.有机水稻三种育秧方式秧苗生长中期效果比较[J].种业导刊,2015(4):8-10.
[5] 詹才灼,汪恩国,方学县,等.水稻重大病虫害标准化综合防治示范总结[J].现代农业科技,2008(9):99-100.
S511
B
1003-4749(2016)11-0017-02
2016-08-22
冯留锁(1963-),男,河南辉县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作物种子技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