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慧娟
体悟身边的感动
——记河医感动中国最美医生
每天,往返于宿舍和医院,虽然戴月披星、步履匆匆,却总有一处场所让我驻足,那就是图书馆。因为在这里,从“感动中国”胡佩兰到“最美医生”张效房,从“最美志愿者”胡大一到“大爱医生”靳军华、张瑞瑞夫妇,每场报告会都是一场无与伦比的思想盛宴,充斥着太多的泪水与悸动。
缓泻月光描摹出图书馆清冷的轮廓,而栩栩场景却早已占据沸腾的内心。
时间仿佛回到2016年1月22日,依稀嗅得到那场冬雪的静谧绵长。那天是胡佩兰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现场,也是胡奶奶逝世两周年的祭日,胡大一教授作为宣讲团成员之一也前来追思他母亲。“病人都看完了,咱们回家吧”,这是胡奶奶每天离开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那个属于她的诊室前都要说的一句话,也是离开她所挚爱的事业和所关怀的世界前的最后一句话。“医生,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胡奶奶用一生的履历和坚定的信仰告诉我们,“情感投入”才是执业的真谛。不渝的坚守,感动中国;不懈的传承,感动你我。
“全国十大最美医生”颁奖典礼上,张效房老师“光明使者不老松”的先进事迹让偌大的观众席掌声雷动、让国人引以为豪,而久负盛名的张老却轻描淡写地说,“这次得奖很惭愧,我只是做了一个医生该做的事情”。鲜明的反差,刻画医之大美。
眼前是一份严肃的医疗文书,一份关于靳军华师兄以何种方式辞世及四位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生命能否存续的关键材料——器官捐献同意书。一边是飞来横祸、被判脑死亡的丈夫,一边是忍受病痛折磨、渴望重生的患者,张瑞瑞师姐签字时那无以复加的痛楚与决绝可想而知。而事后面对媒体,“我只是完成了他的愿望”,仅此云淡风轻的表述。艰难的抉择,凸显医之大爱。
此番震撼,无疑是对我灵魂的无上洗礼。
漫漫求知路,荷载了满志踌躇。虽不曾经历烽火中学医的无比艰辛,但论及家境,出身贫寒的我和军华师兄一样,从小就目睹了发生在邻里乡亲身上的种种困苦与不幸,年轻时的不辍劳作与过度负重,让家里曾经的“顶梁柱”,如今一天天伛偻了身板儿,甚至连每一步都要忍受彻骨的疾痛!这令我多少次下定决心,立志用知识解除疾患、改变现状;终有一天,我如愿踏入了神圣的医学学府,而这个机会在我心中显得弥足珍贵。
2011年的初秋,邂逅启明广场,“笃信 仁厚 慎思 勤勉”静静地伫立着,她拥抱每盏旭日的不尽光辉,毫不悭吝地抛洒照亮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也恰恰是她的砥砺慰藉,让我在深邃厚重的医学学府中无畏艰辛、不懈求索;如今五载春秋将罄,天资愚钝的我,却收获颇丰、屡创佳绩。
求知路上,军华师兄的坚忍与毅力我感同身受。
实习,是临床医学丰富多彩的实践,也是基础理论与公共素养的坚持。
如果说豫西镇平记录了张效房老师从医长征的开端,那么眼科病房、门诊与教学便是这71年长征的缩影。71年如一日,究竟是什么支撑着前辈如此执着的坚守?那就是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心疼,是对患者生命的爱抚和对医生职业的挚爱,在时间的长河和工作的纷繁中历久弥新。或许这种信念需要足够的经历去沉淀、去根植,对于临床实习的我们而言,只一“爱”字便经得起反复研读。“闺女,桌子上有水,你喝点水吧——”那是刚给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完心电图,正在整理衣被时老人颤巍巍地跟我说的,那一刻,我怔住了。临床实习中,我们经常披星而出、戴月而返,勤勤恳恳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日日满载而归;然而渐渐习惯于医院繁忙紧凑节奏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爱”的力量呢?“情感投入”,是隽永的箴言,也是我们实习生活中上下求索的答案。
依稀记得去年春天,张老为我们做了杏林讲坛第一次报告,躲避日寇流动办学的求学往事、探索研发眼内异物定位与摘除的缜密思维和远赴海外传播先进眼科经验的出彩经历,无不令我记忆犹新,而最让人叹为观止、也是贯穿于传奇故事始终的,当属那一口流利的外语。即便是现在,96岁高龄的张老依旧坚持指导研究生书写英文病例报告,因为只有熟练掌握外语,才能与世界前沿接轨,而这更加坚定了我在开启临床工作之后不懈学习外语的信心。
脚下的实习之路,用无悔的爱和辛勤的付出点亮。
2016年3月28日,胡佩兰诞辰100周年之际,“她的事迹再一次对我是个鼓励,是个鞭策。这种精神感动中国,感动中国每一个人,也感动我自己。我永远向佩兰老师学习,永远。我也立志,活一天,为病人服务一天”,张效房老师对着她的遗像深鞠一躬,铿锵地说道。当初烽火中一同学医的师姐弟,如今用“心”谱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而与河南大学医学院一脉相承的郑大医学院里,作为刚刚步入临床的医学生,我们应当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誓言,尽我所能“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见贤思齐,将胡佩兰奶奶、张效房老师、胡大一教授、靳军华师兄、张瑞瑞师姐的“大美大爱”作为规划人生的指南、践行梦想的鞭策。
今晚,东风习习,皓月皎皎,杏林讲坛让我不禁驻足,再次徜徉于春风风人的分分秒秒。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