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冲破枷锁的猛士
——访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

2015-10-28 05:47许方霄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5年17期
关键词:医生临床

◆本刊记者 许方霄

鲁迅先生曾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样的猛士诚然令人钦佩,但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诱惑,又能有几个“真的猛士”?近日,记者有幸采访了一名医学界中的猛士——著名心血管病专家、医学教育家胡大一教授。50 年的行医历程,他始终恪守原则,坚持为患者考虑,从未收过一个红包,未发生过一起医患纠纷。现实中的“猛士”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在北大医院工作23 年后,他为何毅然离开?为什么退休后仍不停下四处奔波的步伐?对未来他又有何规划?

出身带来的苦恼

胡大一出生在一个开明且知识底蕴深厚的家庭,父亲李公恕,母亲胡佩兰是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的校友,一生服务人民群众,为患者解除疾病痛苦。中国有一则成语叫将门虎子,有这么一对优秀的父母,胡大一的生活注定不会平淡无奇。

在中国,孩子随父姓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胡大一却偏偏随了母亲的姓氏。问及其中原因,胡大一说,母亲胡佩兰家没有男孩,只有姐妹俩,而母亲的姐姐又因为难产而去世,胡家也就只剩下母亲一个女孩儿。“姥姥态度很强硬,要求父母生下的第一个男孩必须姓胡。”胡大一说,父亲是知识分子,接受过先进思想的洗礼,所以很爽快地答应下来。胡大一说,他们兄弟四人,其中老大、老三姓胡,老二、老四姓李。

难道是因为父母热爱医学,希望孩子以后能成为“大医”而取其谐音?对此疑问,胡大一笑着说,原来父母给他起的名字并不叫“大一”,而叫“天一”。“父亲很喜欢一个谜语:上不在上,下不在下,天没它大,人有它大。谜底就是‘一’,所以我们兄弟四人最后一个字都是‘一’字。”胡大一说,父亲很早就教自己写字,他在两三岁的时候就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但是不知什么原因,胡大一总是无意识地将“天”写成“大”,怎么改都改不过来。“那就叫大一吧。”思想开明的父母遂将“胡天一”改名为“胡大一”。

生活在温馨而和睦的家庭,胡大一感觉很知足,也很幸福。与同龄的男孩一样,胡大一小时候也贪玩、爱闯祸,但到五年级的时候,“出身不好”的胡大一仿佛在一夜之间就长大了,他突然意识到“只有靠读书,把考试考好,未来才有出路”。此后,胡大一学习异常刻苦,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是学校里成绩最优秀的学生。“母亲一生除了工作就是看书,每天5 点钟准时起床看书,从未间断,也许是受她的影响,那时候我真的非常刻苦。”胡大一说,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但他却是“家庭出身不好的孩子早当家”。“在那个年代,出身问题是一道很难逾越的鸿沟。”胡大一说,他所在的中学,连续几届成绩最优秀的学生都没有考上大学,有的学生为此还得了精神病,这个结果对胡大一刺激非常大。为了弥补出身的缺陷,胡大一立志要学好政治。“在现在看来,这种想法可能很幼稚,但在当时,我就是觉得把政治考好了就是表现好。”谈起这一段,胡大一至今仍感觉心酸,但令胡大一欣慰的是,他的政治高考成绩得了满分。1965 年,19 岁的胡大一以河南省高考成绩最高分被北京医学院(现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同时他的成绩也是北京医学院3 个系的最高分。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进入大学后,胡大一依然勤奋刻苦,但入学不到一年,文革开始了,北医停课了,直到1968 年才恢复课程学习。为了响应毛主席“医学教育要改革,要把医疗卫生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北医组织“医学教育革命探索队”前往被戏称为“1 条马路1 座楼,2 个警察1只猴,15 分钟走到头”的河北省承德市贫困山区里的宽城县,胡大一也是“医学教育革命探索队”的一员。

在生产大队里,胡大一等人跟着赤脚医生一块儿办合作医疗站,开办中药房,但由于缺医少药,他们必须得自己去采草药,再做成丸散膏丹。“只要村民有需求,不管昼夜,我们都得背着药箱,走乡串户、跋山涉水。那时候的我们都是全科医生,无论是节育手术、子宫脱垂,还是疝气、阑尾炎都能治。”胡大一说,在宽城的1 年,他每天的生活轨迹就是三点一线——每早5 点起床下地干活,7点多收工回家吃早饭,之后去大队合作医疗站。这次医疗实践,是胡大一正式接触患者的第一年,胡大一说,在这期间,他学到了很多临床知识,还认识了100 多种草药,虽然艰苦,但这些经历是他人生中一笔不可抹去的宝贵财富。回忆起当时的点点滴滴,胡大一至今仍然津津乐道。

1970 年,胡大一该毕业了。那一年,北京医学院1963 级、1964 级、1965 级共1270 个毕业生一块儿毕业,但其中只有70 人可以留在北京,剩下的1200 人得分派到陕西、甘肃、青海、宁夏、西藏等地。胡大一说,他从来没有想过要留在北京。“留京名额很少,要想留在北京,简直比登天还难,而且出身好的同学多的是,轮都轮不到我,当时我已经收拾好行李,填报的三个志愿全部是西藏,并做好随时前往西藏的准备。”可以去的地方有很多,为什么非得全部填报西藏?胡大一乐呵呵地说:“那是个激情燃烧的年代,当时的口号就是‘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可能我也是个理想化的人,想着西藏就是最边疆、也是最需要帮助的地方,所以也没多想就报了西藏。”留京人员名单公布后,胡大一的名字竟位列其中。胡大一不敢相信,以为是学校弄错了,后来才得知,这个机会缘于自己在河北宽城的教改经历。“我是作为医学院教育改革的老师留校的。”胡大一说。

虽然胡大一很幸运地留在了北京,但他大部分时间仍在农村奔波。前往河北承德地区兴隆县、北京密云带教医士班,参加甘肃河西走廊和西藏阿里医疗队,到北京友谊时装厂、北京白石桥皮鞋厂和北京重型机械厂为工人做高血压防治……

梦想是离开北大医院的主要原因

从1970 年毕业起,胡大一就被分到北大医院工作,对于北大医院——这个自己工作了23 年的地方,胡大一有太多的回忆。“从住院医师到正高,我完整的路程都是在北大医院走完的。”虽然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老师曾是胡大一儿时的梦想,但他却并不是个能言善辩的人,所说的也大多都是最直白、朴实的话语。

在北大医院期间,胡大一兢兢业业,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临床上。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放开,申请出国留学的人多了起来。为了提升技术,胡大一也有出国进修的愿望。“要想出国,最紧要的任务就是学好英语。”胡大一说,每次完成临床工作后,他便径直回到办公室,埋头苦学英语。“通过WHO 组织的考试,可以获得比较多的资助,但只能在国外待1 年;通过教育部组织的考试,每月只可得到400 美金资助,但却可以根据情况申请延长1 年进修时间。”胡大一说,为了能在国外拥有更充分的学习时间,他将业余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功夫不负有心人,1982 年,胡大一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WHO 和教育部组织的两次考试,取得了双份资助及3 年的留美访问资格。1985年~1987 年,胡大一分别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和芝加哥伊利诺大学医疗中心进修心脏电生理和心脏介入技术。

转眼间,胡大一在美国的3 年访问时间到期了。1987 年,带着学得的先进技术,胡大一回到北大医院。始终怀揣着“让中国老百姓公平地享受先进医疗技术”的胡大一坦言,刚回国时,他也曾一度感觉迷茫。“虽然冠脉介入、球囊扩张等技术在美国已经很普遍,但是国内连搭桥技术都鲜有人会做。很多大医院在做射频时,甚至还发生过射频机漏电的情况。”接二连三的事故深深刺痛了胡大一的心,“建立一个将射频消融、导管介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公开传授的培训班”的愿望在他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但由于北大医院是一所老医院,有很多条条框框,心内科每年也只能招6 个进修医生,而且医生还要轮着出门诊,推广射频消融、介入的愿望根本实现不了。”就在胡大一对现状一筹莫展之时,时任朝阳医院院长的金大鹏向胡大一抛出橄榄枝,希望胡大一能到朝阳医院主持、发展心脏科室。在慎重考虑后,1993 年,胡大一最终还是离开承载自己太多回忆和精力的北大医院。

胡大一来到朝阳医院后就开办了一个独立的研修中心,很多医院不可能让他人学会的最重要的技术在胡大一的研修中心是完全开放的。此外,为保护患者利益,胡大一还在朝阳医院建立心脏中心,将心内科和心外科结合起来,一起讨论、联合查房,而“双心医学”、“绿色通道”、“先治病后付费”等模式也都是由胡大一在朝阳医院期间率先提出的。 “技术的价值在于造福百姓,我就是想办一个‘黄埔军校’,把射频技术和介入技术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出去。”胡大一说,“朝阳医院一年能招二三百个人,而且能放开让医生学习自己想学和需要的东西。”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朝阳医院的创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6 年11 个月之后,胡大一再次离开朝阳医院。这又是为什么?对此,胡大一解释道:“2000 年,我去参加纪念中法医学交流十周年会议,回来之后,我的职务已经被别人接替了,至今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说这番话时,胡大一教授的神情依然平静,毫无只言片语的抱怨,或许,他并不愿深究其中的是是非非。

临床就是童子功

退休前,胡大一几乎整天都在病房里,甚至晚上10 点还得再去病房看一遍才能安心回去睡觉。“新来的病人不放心,没脱离危险的病人也不放心,不是不累,就是舍不得离开。”胡大一说,现在年轻一代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甚至病人出院了,连医生是谁都不知道。

“做好临床工作是医生最重要的任务。”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技术,胡大一在同济大学医学院担任院长期间,曾煞费苦心地请来全国知名老师带着医学生做临床,但结果却给胡大一泼了一盆凉水——很多医学生对临床完全没兴趣。一番苦心却不被理解和接受,胡大一感觉十分无奈,他说:“临床就是童子功,如果年轻时不热爱临床,不坚持临床,后期很难补回来。现在医生的压力确实很大,要学位、要科研、要论文,所有与看病没有直接关系的都是最急、最重要的,所以给他们造成一种错觉——临床不着急,等该戴的帽子都戴上了,该写的论文都写完了再去搞临床。”

胡大一说,作为一名医生,价值观就应该定位在为人民服务上,但现在真正热爱临床,为人民服务的人可能不是太好找。“说一句可能让很多人不高兴的话,现在会看病的医生为数不多。但现在的生存状况就是这样,要想在大医院存活、发展,就得按部就班地去晋升职称,做和看病没有太多关系的事。”胡大一直言不讳地说,如果真心热爱医生这份职业,那就必须要把个人利益抛开,而且面临失业、被边缘化、职称晋升不了、大医院待不住的风险,最多到二级医院或社区医院去工作,但那个时候病人又不相信你。

虽对当前形势感到忧心,但胡大一对未来却充满希望。胡大一说,编制早晚要取消,取消编制后,每一位医生都要努力学着看病,看病水平越高前景越好,正如印度,医生在年轻时一定是在公立医院做能力建设、学习实践,一旦掌握了技术就走出去多点执业。

参与公益是一份责任

无论多忙,胡大一都愿意在“公益”上付出时间和精力,他说,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为了救治我国贫困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胡大一教授发起“爱心工程”,呼吁社会对患病儿童的关注,同时通过组织大城市专家走进贫困地区开展义诊、筛查,并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患儿给予适当的爱心资助。“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就可以接诊150 ~200 个患有先心病的儿童,其中大约有 8% 的孩子因为没有及时治疗,本来可以根治的疾病已经变成了不治之症。”说到这儿,胡大一教授眼眶微红,在缓和情绪之后,他继续说:“先心病治疗技术的外科介入是一项可根治的技术,但是目前国内的情况很像一条大河的两岸,一边是非常精彩的技术,一次投入终身获益,另一边则是渴望得到救治的广大患儿和贫困的家庭,要想实现技术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我们不只是研发、学习、掌握传播技术,而且需要在河上架起桥梁、放上船只、打通渠道。”如今,胡大一教授虽已年近七旬,但仍四处奔波,利用周末和假期先后去了河南、河北、贵州、安徽、甘肃和辽宁等地,为贫困地区的心脏病患者义诊,帮助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生提高服务水平。

“中国的心血管病患者至少有2.3 亿人,不能单靠几家三甲医院来解决。但目前的现状是,高新技术集中在大医院,小医院没有技术保障,也没有培训机制,无法开展关键技术治疗,广大心血管病患者仍然看病难。”胡大一看到了基层医疗的困境,他把帮助基层解决困境作为自己的责任。他说,医生必须走出大城市,大医院改变坐堂医生的理念,只有提高基层医院的水平,才能解决由于学科发展的薄弱导致医疗资源垄断的问题,才能使患者与公众都获益。

此外,胡大一还是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他热衷于向广大老百姓传播健康预防疾病、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解决贫困地区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说起第一次开展健康大课堂科普讲座活动的情景,胡大一至今仍然难以忘怀。1995 年6 月,胡大一在劳动人民文化宫的礼堂给百姓讲疾病保健知识,令胡大一没想到的是,能容下100 余人的礼堂都坐满了,听众却还源源不断地进来,最终竟来了将近3000 人!“我们也没法在小礼堂里讲了,就到公园广播室通过大喇叭开讲,但其实老师看不到学生是最差的一种讲课方式。”胡大一说,但事后看录像,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因为没有座位了,很多老人席地而坐,广场上、树荫下、路两旁、长廊边的人们都听得津津有味、鸦雀无声,还认真地记着笔记。”胡大一说,“作为一名医生,这种场面令我很感动,甚至是震撼。同时,我也看到了老百姓对健康的渴望和渴求,对医生的责任进行重新思考。”因而,无论工作多忙、多累,胡大一教授都会挤出时间,投入到健康教育中去,还编写和出版了多本科普专著。

但对于现在很多所谓的公益,胡大一提出了质疑。他说:“现在很多人打着公益的旗号,但做的未必是公益的事。比如,一些人会把先心病的孩子拉到北京做手术,然后做节目。”胡大一说,“将患者不远万里地从阿里拉往北京,这得花费多大成本啊!而且,万一路上出问题了怎么办?为什么不能就近呢?”

完整化医疗体系是他的目标

接触过胡大一教授的人都会发现,每一位病人进入胡大一诊室的时间都非常长。因为除了治疗心脏病以外,胡大一还要和患者充分沟通。“很多医生没有心理化常识,认为只要化验单说没事就没事,根本不理解患者心理上有躯体化的症状。”胡大一说,曾有一位反复胸闷的中年妇女,在医院查了半天CT,最后只得到医生“没事”两个字。“她自己总觉得胸闷、胸疼,但到哪个医院,医生都说她没事,于是这位患者就感觉自己是遇到大事了。”最后这位女士辗转找到胡大一。在与这位女性交流之后,胡大一确诊该患者得的不是冠心病而是焦虑的一种表现——惊恐。胡大一说,该患者小时候曾遇到抢劫,虽然钱没被抢走,但这种经历却对她造成了挥之不去的阴影。“加之她父亲3 年前因心脏病猝死;她因打羊胎素导致产生心跳加速等副作用;近期她的公司又出现资金周转问题,压力很大。所有问题加在一起,导致她出现不适症状。所以医生在看病时,一定要确认患者到底是生理上的疾病还是心理上的问题,为什么会焦虑,又为什么会抑郁。”胡大一说。

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胡大一说:“我非常希望能通过10 年的奋斗彻底改变医疗模式,把碎片化的医疗服务变成完整化的医疗体系,把心理、社会、生物整合到一起。”胡大一指出,再好的支架也是治标不治本,因为这些病是生活方式病,如果只是做手术、做搭桥、做支架,而没有事后药服务,无论手术做多好,结果都是没效且不安全的。胡大一教授说,那些热衷于给患者安支架的医生是“没有把常识性的东西调转过来”。

人物小传

胡大一,1946年7月,生于河南开封。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70 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擅长心电生理,起搏器植入,冠心病介入治疗以及高血压冠心病防治等。在我国率先成功开展射频消融根治心律失常技术,先后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8 年获“北京市先进科普工作者”称号,2000 年获“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2001 年获“吴阶平、扬森”奖医学一等奖,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TCA 治疗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人长QT 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研究”获2005 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05年获“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贡献”奖,2006 年获“中国医师奖”等。

猜你喜欢
医生临床
听医生的话
最美医生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会拔牙的“鞋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临床带教
临床带教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