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
杞麓湖畔以“营”命名的地名,在历史上往往曾经是军队驻扎的地方。有些“营”的名称还带有专业技术的味道,应属于“技术兵种”,如纳家营、铁匠营。至今仍继承着古老的技艺。
纳家营位于杞麓湖北岸,这里的村民几乎人人都打制过刀剑,与刀剑发生过这样那样的故事。说到这里的刀剑,人们的思绪自然飘飞起来,与历史的某些片段联结起来——1254年,忽必烈征服云南之后,让大将兀良合台挥兵南进,攻取阿
国(在今通海至建水一带),蒙古军从此进入通海地区。此后,元朝把通海作为重要的战略之地,重兵把守。
当时被签发随征南下,进入通海曲陀关的回族工匠数干余人,其中有制造火器和刀剑的。这些来自中亚、西亚的阿拉伯人,非常聪明能干。他们在为蒙古军打造刀剑时,吸收了中亚、西亚各国兵器制造工艺之精华,再结合云南土著民族刀剑的长处,打造出了许多闻名四方的利刃。这些新的兵器,大批打造出来之后,用于装备蒙古军队。
现今,来自东西南北的各地游客到了通海,最想带回家的通海特产除了纳家营的宝剑之外,还想得到一把“通海菜刀”。原因是“通海菜刀”出钢均匀,硬度适宜,锋利无比,不卷不脆,刀跟斩骨头,刀尾切菜,经久耐用,民国时期就畅销东南亚各国和我国港、澳地区。大多数得到“通海菜刀”的外地人总是好奇地问:“通海菜刀来于何方?”知情者答道:“出自铁匠营。”
“铁匠营”坐落在杞麓湖西畔凤山东麓,前有龙潭,后有石岩,依山傍水,风景宜人。相传,铁匠营李氏的始祖明初随军从南京来到云南,原先住在河西县城琉璃河畔,专为军队打造兵刃。后为生活所迫,大家便聚居起来,买来一些废旧钢材,先用火炼,再煅打成一些农具出售。但由于他们居住在河岸水口边上,每年汛期时,水从河里漫上岸来,打铁活儿就做不成了,生活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后来,有一位打铁老汉乘竹筏顺流而下,进入杞麓湖,打算捕些鱼虾来改善生活。当他绕过凤凰山时,感到身体疲惫不堪,就上岸小憩,只见岸上树木青盛,鸟语啾啾,溪水清澈见底,一望可见嬉戏的鱼儿。他脱口而出:“好个风水宝地,是个好住处啊!”
于是,这位打铁老汉就带领其他铁匠,把家搬到了这里。那时是清朝末期。铁匠们如同发现了一个世外桃源,纷纷投奔这里,在这里各显神通,有的打铁锁,有的打铁链,有的打菜刀,有的打锄头,有的打斧子……这里成了铁匠们的“王国”。到民国初年,形成了一个村子,人们开始称它为石山嘴“铁匠营”。
一位老铁匠说:铁匠营打造的菜刀,选用的是上乘的钢材,而且“淬火”时用的是杞麓湖上游碌溪河的水,碌溪水除了水温适合于淬火之外,它还具有一定的油润作用,能使刀剑硬中带柔,且有弹力。所以打造出来的菜刀质量很好,既能“斩金断玉,削铁如泥”,又能刮下手臂上的毫毛。简直是“神刀”。
历史的风云干变万化,那些从事兵器制造的工匠的后裔们,有许多最终落籍于通海各乡各镇,年深日久,通海就成了云南最有名的“刀剑之乡”。如今,在通海的许多村庄,做刀制剑的秘技世代相传,名师辈出,并且在工艺上达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境地,留下了许多刀剑精品。而且越来越多的通海人接受它,喜爱它,研究它,发展它,更多的人已认识到刀剑不仅是兵器,而且是极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在这样的氛围中,许多男人从小就爱打刀铸剑,对刀剑保持着长久的兴趣。尤其是外地的年轻人都以拥有一把“通海刀剑”作为一种时尚,显示出几分英武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