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圣棠
(四川省绵阳市梓潼县中医医院康复科 四川 绵阳 622150)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因关节软骨及关节结构发生退行性改变而引起的一类疾病。近年来,此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此病患者可发生膝关节活动障碍,其生活质量可受到显著的不良影响[1]。“贺氏针灸三通法”是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创立的针灸疗法,其中包括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以三棱针放血法为主的“强通法”。近年来,我院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取得了理想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的84例患者均为2013年12月至2014年1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54例、女性30例、右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52例、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43例、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1例、发生膝关节积液的患者28例(包括反复发生膝关节积液的患者17例)、有外伤史的患者72例、无外伤史的患者12例。这些患者的病程为3周~11年,平均病程为(5.6±1.2)年。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为对照组患者应用芬必得乳膏进行治疗,其用法是:在患者膝关节周围的皮肤上涂抹适量的芬必得软膏,每天用药6次。在此基础上为观察组患者加用贺氏针灸三通法进行治疗,治疗方案是:1)温通法[2]:取中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及患侧膝关节处的阿是穴(疼痛点)作为主穴。将不锈钢针的针柄用布包裹。点燃酒精灯,将针置于火上烧红,迅速刺入上述穴位的皮肤中3-5mm,再迅速拔出,然后用棉球按住针眼片刻,每个星期施针3次。在患者施针部位的皮肤上做好清洁护理工作,以防止局部感染的发生。2)微通法[3]:取颈4-7夹脊穴、风池穴、大椎穴、大杼穴、天宗穴、手三里穴、养老穴、后溪穴、合谷穴作为主穴。将毫针进行常规消毒,刺入上述的穴位,进行捻转补泻操作,在得气后留针25分钟,每周治疗5次。需要注意的是,在针刺患者的颈部穴位时获得的针感应向其肩背部传导,在针刺其肩部穴位时获得针感应向其肘部传导。3)强通法[4]:在大椎穴、大杼穴、天宗穴附近找到压痛点及阳性反应点,用三棱针刺破该处的皮肤进行刺络放血治疗,然后将大小适宜的火罐置于放血部位进行5-10min的拔罐治疗,约放出瘀血2-3ml,隔日治疗1次。在对两组患者进行10天的治疗后对其分析其临床疗效。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的标准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评估。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越高表示其临床症状越严重。根据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后其临床症状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并将其临床疗效分为以下的级别:显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70%。有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30%~69%。无效,经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不足30%或进一步增高。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每组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观察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19例,为有效的有14例,为无效的有9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57%。在对照组患者中,治疗效果为显效的患者有11例,为有效的有15例,为无效的有16例,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1.90%。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中医认为,“气滞则病、气通则调,调则病愈”。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滞留于关节、肌肉和经脉中,使膝关节发生气血瘀滞诸证是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主要病因[5]。研究发现,采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促进患者膝关节内血气的运行,取得止痛活血、疏瘀消滞的作用[6]。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应用贺氏针灸三通法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张欣欣.独活寄生汤治疗52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J].中医临床研究,2012,(09):423-424.
[2] 郭玉莉.骨痹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27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2,(02):119-121.
[3] 潘宁君.针刺膝旁四穴配合灸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5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2,(02):1182-1184.
[4] 甘震,闫玉美.中西医结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84例[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14):675-676.
[5] 刘惠玲.退行性膝关节炎的临床治疗观察与护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14):229-230.
[6] 苏彩霞,牙根侯,伍琦,沈旭,王翔,丁慧,马中杰,王倩倩,王彤.健康人不同体位下承重状况的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08):42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