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朋
(贵州省湄潭县农牧局,贵州湄潭 564100)
强化三大保障,夯实农业基础。一是强化农业科技保障。搭建产学研平台,积极与美国药典学会、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浙江大学、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农业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快速繁育技术创新、农药替代产品防治病虫害等方面的合作,2011~2014年,园区技术研发投入8 633.28万元,完成研发成果737项,获得茶叶、茅贡米等一批农业知识产权工程项目,为全县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提供了科技保障。二是强化农业设施保障。以粮食增产、粮油高产创建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工程为抓手,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1.33万hm2,推广测土配方施肥4.67万hm2,建成大小水利工程1 724处,有效灌溉面积1.89万hm2,旱涝保收面积1.2万hm2,成为“全省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三是强化农机装备保障。抢抓中央农机专项补贴机遇,推广使用新型农用节能机具,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 5.1万台(套),机耕面积1.7万hm2,机耕率85%,农机总动力33.72万kW,农业综合机械水平45%。
着力三项调整,产业接一连三。一是将品种调“特”。结合“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树立“湄潭全域发展”理念,打破城乡规划分割、建设分离、管理分治思维定式,完善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湄潭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规划》,形成“南烟北茶中果粮”的产业发展大格局。2014年全县种植茶叶3.73万hm2,优质稻1.33万hm2(其中稻鱼共生基地1 666.67hm2,稻蟹共生基地0.02万hm2,稻鸭共生基地133.33hm2),烤烟4 666.67hm2,精品水果3 333.33hm2,优质蔬菜1.17万hm2。二是将链条调“长”。立足农业发展绿色工业,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工业园区建设,2014年,园区建成面积18.76km2,入驻企业102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龙头企业19家,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2.8亿元。按照“独特景致吸引人、特有文化熏陶人、集群发展留住人”的旅游打造思路,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元素,依托良好自然生态、特色产业和人文景观优势,倾力打造“六大茶”景区,即中国茶海(万亩茶海景区)、中国茶村(核桃坝、田家沟)、中国茶园(象山茶博公园)、中国茶壶(天下第一壶)、中国茶汤(国际温泉度假城)和“天下第一壶”、“十里桃花江”、“中国茶海”,推动一产与三产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效益与旅游效益的相互推动。三是将品牌调“强”。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是产品的灵魂,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湄潭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多种推介模式,以“一茶一会”为平台,不断加强农业产品品牌化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湄潭翠芽茶叶、茅贡大米获中国驰名商标,遵义红列为中国十大红茶。
注重三大安全,坚守发展底线。一是注重粮食安全。认真落实中央良种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实施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和省级粮食增产工程,鼓励和发展种粮大户,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2014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47689.39hm2,同比增长1.38%,全年粮食总产量22.1万t,同比增长18.07%。二是注重质量安全。实施绿色防控,开展全面清查和专项检查,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地理标志认证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建成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三是注重生态安全。坚持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树立生态发展理念,围绕生态抓农业,抓好农业促生态,强力推进生态能源项目建设,强化河道生态治理和生态资源保护。201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1.8%,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2.8个百分点,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通过努力,达到产业与生态、环境与村庄、人与自然、经济效益与社会生态效益的相得益彰,促进群众观念从“只要金山银山、不要绿水青山”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转变,进一步巩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
推进三个集中,和谐城乡发展。一是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针对经营细碎,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现象增加的实际,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出台《湄潭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和《土地流转管理十三项制度》,引导土地适度规模流转,助推特色农业实现规模经营,至2014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13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0%。二是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以农业园区建设为主导,引导产业向示范园辐射区域集中。2010年8月,湄潭被农业部授予第一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称号。三是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针对农村人口逐步减少、农民居住分散、公共服务难以覆盖、城镇化率低的实际,以城市建设为中心,以集镇建设为支撑,以村庄城镇化建设为补充,至2014年,城镇化率达43.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
[1] 王林贺.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J].河南农业科学,2005,(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