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发明
(浙江科技学院 安吉校区综合办公室,浙江 安吉 313301)
凸显全面发展和主体性的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为例
刘发明
(浙江科技学院 安吉校区综合办公室,浙江 安吉 313301)
摘要:经济全球化加深、高等教育的现状及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倒逼着高等教育的改革。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关键在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勇于改革、大胆创新,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主体性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构建并实施了“四化为领、三自为体、三创为核”的育人模式:以“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高雅化”为引领,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根本,“创新理念、创新平台、创新机制”为内核,实现文化育人、阵地育人、保障育人,全面践行了“三全育人”的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育人模式;全面发展;主体性;“四化为领”;“三自为体”;“三创为核”;改革创新
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其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高校“严进宽出”的政策导致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教与学的互动;重视校园文化活动,聚焦文化校园的育人功能不够;诚信教育缺失和学风建设力度不够;沿袭传统管理模式,学生依赖性过强等。高校异地办学,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也为高校新一轮发展创造了机遇,更为创新育人模式提供了新的契机。
浙江科技学院是教育部确定的中德合作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的试点院校和“中德论坛”基地建设单位,又是教育部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起点高,视野宽、创新强”是学校最大的优势。2012年12月,学校联合安吉县人民政府兴建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校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系统规划、适当超前,改革创新、追求卓越”为根本要求,构建并实施了“四化为领、三自为体、三创为核”的育人模式(以下简称“四三三育人模式”)。
1“四三三育人模式”的内涵
安吉校区的建设定位就是教育教学改革的“试验田”、服务地方的“桥头堡”和国际化办学的“金名片”。建设之初,学校就鼓励安吉校区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探索。“四化为领、三自为体、三创为核”的育人模式是安吉校区从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出发,为其系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
1.1“四化为领”
“四化”即“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高雅化”。“四化为领”就是以“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高雅化”的办学理念引领校区育人模式的改革,同时“四化”也是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要求的体现。
1.2“三自为体”
“三自”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自为体”就是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根本,突显育人对象的主体性。
1.3“三创为核”
“三创”即“创新理念、创新平台、创新机制”。“三创为核”就是通过“创新理念、创新平台、创新机制”的“三位一体”的方式方法,力求达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生态自觉、国际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2“四三三育人模式”提出的理论依据
2.1构建和完善的理论起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发展水平与社会发展水平紧密相联,是衡量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尺[2]。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又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既需要内部主观条件,也需要外部客观条件。在诸多外部客观条件中,教育是最有效的手段。
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功能是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提升学生的体力、智力、心理、品德、能力等综合素质[3]。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应尽义务。不可否认,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其高速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同时,其内生矛盾与结构矛盾也在进一步加剧和凸显。面对这些矛盾与困惑,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高等教育本质回归指明了方向,其内涵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念,以及人才培养的内容、过程和评价体系,其实现的路径揭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渠道[4]。
2.2构建和完善的理论核心:主体性教育思想
从哲学的角度看,主体既是一个实体概念,也是一个关系概念,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同所改造、认识的对象发生主客体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5]。 人的主体性水平及其发挥的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程度。主体性水平并非人与生俱来,是在后天成长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培育和塑造而逐步提高的,在其发展过程中,教育具有独特的功能。
主体性教育就是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理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首先,承认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即主体,主张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正如袁贵仁指出的,只有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才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一旦被看作一种驯服的工具,他就必然失去自己的创造力,失去灵性[6]。其次,注重学生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的培养,鼓励和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发展和自主选择机会,尽可能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体的需要。主体性发展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应将青年大学生作为“主体人”来培养,使他们能够在国家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四三三育人模式”提出的现实需要
3.1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时代,生产资源的配置要素已经超越了民族和国家的范畴,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优化配组,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依存性越来越高。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纷纷将高等教育国际化作为提升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手段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7]49
3.2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些弊端。比如,在培养目标上重共性要求,轻学生主体性发展需要;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选择,大学课程设置的统一性无法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教与学的互动;“保姆式”“放羊式”等管理模式,与数字化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格格不入。面对这种挑战和困境,教育者应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求出发,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潜能,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3应对生态危机挑战的需要
当前,生态危机已不是一个国家和某几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威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的环境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新高度[8]。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有责任有义务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培养良好的生态自觉行为。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3.4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7]28。而高校的重中之重工作就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可以分为应用型和理论型两种类型。其中,应用型创新人才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更要具备很强的批判思维能力、应用操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征在于以应用为导向,能力为本位,重在运用创新思维解决现实实践问题[9]。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大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更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工作重点之一。
4“四三三育人模式”的育人实践
4.1创新理念,引领育人新文化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安吉校区高度重视育人文化建设,始终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理念。提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高雅化”的办学理念,通过现代化办学设施与管理手段、国际化办学理念与方法、生态化校区环境与教学关系建设优秀大学文化,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生态自觉、国际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提出“无游戏寝室、无手机课堂、无早餐教室、无作弊考场”学风建设要求,全面建设优良学风;提出“自修应贯穿所有业余时间”“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均为自修时间”“大学,处处都是学习的好地方,时时都是学习的好时光”的学习理念,推动教与学的课内外一体化。
4.1.1以“四化”为引领,打造特色文化节
通过文化节及多样特色文化活动的举办,培育“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高雅化”校园文化。每年举办“竹海新秀”文化节和书院文化节,开展师生优秀艺术作品展、优秀影视作品展播、民族音乐专场、话剧专场、匠心独具的新年晚会、“我的生活我做‘煮’——美食文化周”、国际文化展、新年交响音乐会等活动,校区文化氛围向着国际化、高雅化迈进。实施“绿色校园行动计划”,组建校区大学生绿色环保协会,开展了“绿色、健康、环保、青春”等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环保知识竞赛、废品创意设计大赛、利用废弃材料自制环保分类垃圾箱、物物交换等活动,让学生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开展“绿动ing·视界”“绿动ing·趣味环校跑”“绿动ing·情思”“绿动ing·地球1小时”“绿动ing·新耀杯”等活动,打造了“绿动ing”文化品牌。校区所在地浙江安吉是“两山理论”的重要策源地,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就在安吉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安吉也是“中国美丽乡村”样本县,生态文化底蕴浓厚,为学校推行绿色、生态教育创造了良好的育人大环境。
4.1.2以“四无”为要求,规范学风建设
针对当前学风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校区以“无游戏寝室、无手机课堂、无早餐教室、无作弊考场”为学风建设切入点,在全校区开展“四无”倡议,动员学生签订“四无”承诺书;开展“自修应贯穿所有业余时间”“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均为自修时间”“大学,处处都是学习的好地方,时时都是学习的好时光”等主题教育活动;邀请总校区优良学风班到安吉校区进行展示,组织全校区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观摩;借助党团组织优势,校区入党积极分子和学生骨干累计达900余人,达校区人数的1/4,有利于学风正能量的集聚。
4.2创新平台,搭建育人新阵地
全新的环境更有利于新校区积极推行各项内部改革。校区围绕“育人”的根本任务,搭建教学改革的新平台、学生管理的新平台和后勤服务的新平台,积极践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打造“读书好地方”的育人环境。
4.2.1搭建教与学一体、课内外结合的教学平台
以项目为抓手,设置专项经费,设立教改项目,保障校区的教学改革。启动英语、物理、思政等课程首席主讲教师制、选课制,集聚优质师资力量,倒逼教学改革。以兴趣为导向,以锻炼体质为目的,积极探索并完善体育俱乐部制,各类教学俱乐部达20多个。积极探索思政教育内外授课一体的教学方式改革,建立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听专题讲座、社会调查报告、社区服务等)学分评价考核体系,提高思政理论课的效果,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大力推行“外语教学四延伸”,即外语学习向教室外延伸,向课时外延伸,向校园内外延伸,向日常管理延伸。设立外语广播,食堂就餐时段播放专题英语节目,举办“了解西方、放眼世界”讲座,每周英语角、德语角不间断举办,校园宣传标语、公示语等均用中、英、德三个语种标示,打造整个校区的外语学习情境,极大地浓厚了校园外语学习氛围,凸显校园国际化。
4.2.2搭建俱乐部制科技竞赛创新平台
成立科技竞赛与科技创新俱乐部,拥有竞赛指导教师132人,组织开展了40余场竞赛宣讲、互动交流活动,参加学生达3 000余人次,选拔了近500名竞赛新苗,有力推进新校区科技竞赛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2015年,成功地承办了全国机器人大赛旅游类项目选拔赛。学校组建14个参赛队,获得11个赛事中9项冠军。这次全国性的大型科技竞赛活动的举行,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技创新的魅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创新创造热情。
4.2.3搭建书院制学生管理与教育平台
建立书院制,成立了新竹书院、劲竹书院、雅竹书院、翠竹书院、秀竹书院和怡竹书院六大书院。各书院围绕通识教育和学生素质拓展搭建各类引领平台,包括启航计划、专长计划、舒心计划、悦读计划等,积极打造“一院一品”。书院还通过讲坛、训练营、沙龙等,与学院的导师制互为补充,形成教师适度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的师生互动局面,着力推进学生生涯规划、学科竞赛、团队合作、心理成长、体育健康等素质拓展训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2.4搭建亲情管家服务育人平台
创新后勤服务理念,将书院管理育人与公寓服务育人融为一体,推出“亲情+管家”服务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以职业化、专业化为标准,精选服务管理人员组成管家团队,涵盖文化、维修、保洁、安全等多个方面,集教育、服务和管理于一身,从情感上主动贴近学生,提供更人性化、更周全的服务,真正将公寓打造成“学生之家”。
4.3创新机制,强化育人新保障
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核心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安吉校区高度重视学生的自我发展,以诚信教育为前提,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根本,积极践行“三全育人”,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改革创新,全面推进育人的机制建设。
4.3.1建立自我教育机制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机制,加快推进课程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课程教学改革为切入点,转变课程教学方式,实施课内外一体化的教与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实践兴趣,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积极探索俱乐部制教学,目前体育俱乐部制受到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建立诚信教育机制,大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营造诚信学术氛围,两年间,安吉校区的所有学生、所有考试科目都实现了无人监考的诚信考试。建立优良学风班申报评比制,注重过程引导,形成前期申请—过程监督—到期验收的优良学风班评选体系。
4.3.2建立自我管理机制
全校区实行半规定、半自觉自习管理制度,新生入学后,让他们知道:“大学,拼的就是自主学习”等学习理念,给各班安排专用自修教室,利用新生高中学习状态惯性,引导学生养成自修习惯;入学一段时间后,实行班级自主管理,辅导员定时监控的自修、早读组织与管理方式,学生可以申请在教室以外的图书馆、书院自习室等地学习,自主学习的学风氛围建设成效明显。搭建学生自律组织,成立书院自治管理委员会,组建书院管理自律梯队,编印自律梯队周报,与校领导、校区管理服务部门座谈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律组织在学生管理中的桥梁纽带和主体作用。
4.3.3建立自我服务机制
开放书院自选服务平台,推行自主选择书院、新生迎接新生。建立“亲情+管家”服务机制,吸纳学有余力的学生积极参与“亲情管家”服务团队,在为学生提供“家”的温暖式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打造学生的沟通成长平台。加大勤工助学工作力度,将学生的自我服务与勤工助学相结合,将勤工助学延伸到书院的自律梯队,取得多“赢”的局面。建立校区志愿者协会,参与“中航工业杯”第三届国际无人飞行器创新大奖赛等大型志愿服务,开展“笑脸计划”支教活动等。
4.3.4建立诚信教育机制
诚信教育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前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推进又升化了诚信教育。校区建立学生诚信档案机制,实施诚信承诺、诚信考核、档案记载和颁发诚信荣誉证书等举措,引导学生做诚实守信之人。同时,开展“诚信在我心中”创意设计作品比赛、学术诚信签字仪式及诚信考试等丰富多彩的诚信活动,营造诚信氛围,增强诚信意识,培养诚信习惯。制订《关于听讲座申请获得创新学分的规定》,学生通过听讲座,自主申报听讲座次数,听讲座达到一定次数即可获得一个诚信学分。诚信学分和实践创新学分打通纳入培养计划,作为评优等的参考依据。注重诚信养成教育,让诚信教育向学生日常生活延伸拓展,如图书自助借还、教室内自助取水、食堂自助打饭菜及自助咖啡吧,让生活与诚信教育高度地融合,在润物无声中达到诚信教育的效果。
4.3.5建立协同育人机制
安吉校区协同创新,多措并举,整合资源,让校区内资源利用得到最大化,让总校区所有力量和资源可以为安吉校区所用,也让社会的资源和校区资源得到了互为补充,达到了多赢的局面。安吉校区实行“统一领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精简机构设置,按“大部制”原则设置综合办、教学事务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后勤事务中心四大机构,少开会、开短会,集中高效地处理具体事务。为统筹分校区和总校区二级学院的力量,在学生管理机制构建上,采用书院与学院契合、书院导师与学业导师共育的“双院双导”模式,形成育人合力,书院主抓文化及学习氛围建设、通识教育等,各书院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生涯规划指导,注重目标引领等。各二级学院主抓专业引导及专业教育,与书院制管理构成互补。校区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最大化地与地方开展合作,充分挖潜地方育人力量,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
5结语
安吉校区“四化为领、三自为体、三创为核”的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以育人为根本任务,突出理念创新、平台创新、机制创新,不断践行“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育人、事事育人”理念。育人模式的创新,推动了教学建设与改革,提升了教学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改进了学生管理,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从教学区为主向生活区的转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改善了后勤保障与服务,服务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外语教学“四延伸”与“四无”学风建设及诚信教育体系构建,营造了情景式外语学习氛围,极大地推进了优良学风建设。安吉校区已成为了张德江委员长视察浙江科技学院提出的“读书的好地方”。2015年11月,浙江省教育厅教学巡回诊断检查专家组高度肯定了校区在教学改革和育人模式上的探索实践,并在诊断报告中给予“安吉校区的学风非常好”的高度评价。新华网、中国新闻网、浙江在线等20多家全国主流网络媒体报道了安吉校区的特色育人及成效。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60.
[2]陈金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人的全面发展[C]∥俞可平,李慎明,王伟光.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60-164.
[3]钟秉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11):75.
[4]卢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D].成都:西南民族大学,2013.
[5]林媛红,刘发明.“以人为本”中的人的主体性问题[J]. 理论导报,2010(12):26.
[6]袁贵仁.主体性与人的主体性[J].河北学刊,1988(3):28-29.
[7]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9]王东强,陈天培,王爱忠. 高校应用性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探析[J].山东高等教育,2014(3):68.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on education mode highligh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subjectivity-A case study on ZUST Anji campus
LIU Faming
(General Affairs Office of Anji Campu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ji 31330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epening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demands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of innovation forced down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While the key to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 Theoretically based on educational thoughts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subjectivity, Anji Campus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UST) initially and creatively constructed and implemented the education mode of “three-modernization, three-self, three-innovation”, that is, guided by “th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ecologization and elegance”, based on “the self-education, self-management and self-service”, driven by “creative concept, innovative platform and innovative mechanism”. In doing so, cultural education, campus education and security education in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can be achieved, and“three-full education” concept has been fulfilled and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Keywords:education mod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subjectivity; “four-modernization”; “three-self”; “three-innova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8798(2016)02-0129-06
作者简介:刘发明(1977— ),男,安徽省寿县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Y200909872)
收稿日期:2016-02-25
doi:10.3969/j.issn.1671-8798.2016.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