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内容分析的视角

2016-01-23 09:05:07
关键词:家庭研究教育

刘 斌 周 洁

(浙江树人大学基础部,浙江杭州310015)

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基于内容分析的视角

刘 斌 周 洁

(浙江树人大学基础部,浙江杭州310015)

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我国学界对此开展了较多的研究。文章以家庭教育研究文献为对象,通过对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历史追溯,以内容分析为视角,对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包括学理、内容、特殊群体、家校协同、法律和中外比较研究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教育体系;家庭教育理论

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文明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巨变,传统家庭教育观念遭到挑战,家庭教育问题亟待引起重视。据调查显示,中国近60%的家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青少年心智障碍、逃课厌学、亲子冲突、网络成瘾、啃老和厌世等教育问题;80%左右的家庭不懂或不完全懂如何正确教育孩子。①卢国发、王永刚:《学校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初探》,《中小学校长》2014年第8期,第10页。家庭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我国的亿万家庭迫切需要科学的家庭教育理论指导。

随着经济社会与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家庭教育研究得到持续的关注,每年均有相当数量的论文、专著出版,大大推动了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家庭教育实践的开展。那么,现有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到底如何?经过查询发现,目前尚缺乏综合评价与分析此方面的文献。基于此,笔者拟以目前所能搜集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分析的视角,对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评价,以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

一、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历史追溯

(一)近代以前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梳理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家庭教育。春秋时期的《论语》、战国时期的《学记》以及诸子百家等相关文献,都包含了一定的家庭教育方面的内容。秦汉以降,三国时期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流传很广,但是最有名的当属北齐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②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页。,及至宋明时期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弟子规》和《幼学琼林》等,很多族谱和家训也都包含家庭教育的内容。另外,清代晚期的《曾国藩家书》也有较大影响。这些著述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求如何修身、治家、处世及为学等,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上述文献作为我国传统社会的典范文本,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二)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研究分析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家庭教育研究一度十分活跃,一批教育家、思想家乃至政治家投入到家庭教育的研究中,各类论文、著述纷纷问世。如鲁迅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①张天定:《浅谈鲁迅“幼者本位”的家庭教育观》,《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6期,第95-98页。、时任广东省长朱庆澜的《家庭教育》②赵忠心:《朱庆澜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教育导刊》1986年第2期,第85-86页。、恽代英的《家庭教育论》《不用书教育法之研究》③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恽代英教育文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其他如晏阳初、蔡元培和张伯苓等也都有相关论述。当时还出现了我国近代最为有名的家庭教育著作——陈鹤琴先生的《家庭教育》④陈鹤琴:《家庭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1925年第一次出版),是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性著作,文中提到的诸多家庭教育原则,如关注孩子成长的过程特点、如何做父母等,至今仍不失其光辉。不少高校开设了家庭教育方面的专业,北京国立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最早设立家政学系(1919年),其后,燕京大学、河北女子师范大学、东北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和辅仁大学等13所高校也相继开设。⑤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21页。

此外,很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经典著作被引入国内,如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的《爱弥儿》、裴斯泰洛齐的《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和福禄培尔的《人的教育》等,这些译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开始系统地学习西方家庭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美国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苏联马卡连柯的《父母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建议》等译著纷纷出版,家庭教育研究可谓兴盛一时。

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研究颇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注重传承传统的教育思想;二是注重学习西方文化,能够及时吸收西方国家关于家庭教育的思想及其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理论;三是开始关注父母的家庭教育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注重“儿童本位”;四是注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开始关注家庭教育法律的制定。应该说,民国时期的家庭教育研究,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二、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家庭教育研究一直在继续开展,但总体上看,1980年代以前进展非常缓慢,乃至停滞;20世纪80年代,家庭教育研究才重新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笔者查询中国知网,在以“篇名”中含有“家庭教育”的17 374篇各类文献中,1950—1980年仅16篇;1980年后开始逐年增加,90年代开始出现井喷式增长。这也可以相应学术研究机构的出现作为佐证。1980年,我国第一个以研究家庭教育为宗旨的学术团体“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成立;同年,第一种家庭教育专业杂志《父母必读》创刊;1988年,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著作——赵忠心先生的《家庭教育学》问世,这标志着我国家庭教育学科的建立。⑥赵忠心:《中国家庭教育理论研究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庭教育》2009年第1期,第25-28页。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近百所师范院校和妇女干部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或讲座,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也逐渐丰富起来。⑦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新时期家庭教育的特点、理念、方法研究》课题组:《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人民教育》2012年第1期,第68-72页。可以说,我国家庭教育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家庭教育研究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内容丰富庞杂,以具体的研究对象为分类标准,可以将相关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家庭教育的学理研究、家庭教育的内容研究、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研究、家庭教育的立法研究及家庭教育的中外对比研究等。

(一)家庭教育的学理研究

家庭教育的学理研究主要包括对家庭教育的概念、性质、内涵、外延及历史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学理性研究在一些家庭教育的教科书上更为凸显。如赵忠心(1988)指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⑧赵忠心:《家庭教育学》,黑龙江少儿出版社1988年版,第3页。郑其龙(1984)认为,家庭教育是家长对子女的培养和教育,是整个教育的组成分支。①郑其龙:《家庭教育学》,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页。而彭立荣(1993)对家庭教育性质的概括更为广泛,他认为,家庭教育具有人际关系的亲近性与教育的无私性、内容的广泛性与方法的灵活性、形式的反复性与实践的终生性,以及鲜明的社会性、时代性、阶层性和继承性等。②彭立荣:《家庭教育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6页。也有学者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我国家庭教育,如马镛的《中国家庭教育史》是第一部较系统地总结中国家教发展的著作。③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该书将中国历代的家庭教育归结为帝王家教、名门世家家教、女子家教、胎教等各阶层、各类家教,从宏观上勾画了中国家庭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

其他还有从心理学、教育学与社会学等视角研究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吴锦骠(1995)从教育心理学视角入手,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考察了主体变量(家长与子女)、环境变量(家庭小环境与社会大环境)和行为变量(家长行为与子女行为)三个方面的特征,得出了科学的结论。④吴锦骠:《关于家庭教育心理若干问题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1995年第3期,第32-36页。刘东菊(1998)则从家长的视角出发,认为家长良好的教养心态是子女学业成功的关键,家长应以积极的心态、教养态度和行为方式进行子女教育。⑤刘东菊:《家长良好的教养心态与子女学业成功的相关研究》,《社会心理科学》1998年第4期,第29-32页。关颖(2014)以社会学基本理论为依托,从变动着的社会现实和家庭现实出发,对家庭教育的社会学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⑥关颖:《家庭教育社会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页。这些著述拓宽了家庭教育研究的视野,相关的研究从家庭教育的概念等基点逐步发散,从单一的教育学逐步延展到其他学科,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开展研究,且研究逐渐深入。

(二)家庭教育的内容研究

这方面主要包括家庭教育内容、教养方式、教育方法、社会变迁与城市化影响及地区差异等研究。有的学者从亲子关系角度开展研究。如关颖(1994)认为,专制、放任、民主三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子女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不同的影响。⑦关颖:《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4期,第82-84页。杨宝忠(2003)以大教育观为指导,提出用系统的观点审视家庭教育,强调“终身教育”的思想。⑧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还有学者从独生子女群体角度研究家庭教育,如陈丹燕《独生子女宣言》(1997),该文是我国第一次触碰独生子女脆弱、敏感、困苦、骄傲的心灵一面的著作。⑨陈丹燕:《独生子女宣言》,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第2-3页。刘晓东(2006)从文化的视角提出,不能忽视我国传统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⑩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其他较有特色的著作还有骆风(2002)关于北大学生的家庭教育研究,他通过访谈与个案研究的方法,揭示了优秀人才成长的家庭教育的共性因素。骆风:《成才与家教——北京大学学生家庭教育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此外,也有不少地方性家庭教育研究著作出版,如史秋琴(2006)从城市变迁的视角,探讨了上海市家庭教育的特点和上海市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策略。史秋琴:《城市变迁与家庭教育》,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吴持瑛等 (2009)则研究了浙江杭州地区家庭教育方面的情况。吴持瑛、沙江:《现代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杭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这些研究从关注家庭教育的内部关系本身到关注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同步调整,从关注整体到关注地区特殊性,体现了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研究的不断演进。

(三)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

针对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研究内容比较丰富。首先,关于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肖征(1997)针对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溺爱、期望过高、早期定向培养和过度教育等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提出了解决的办法。肖征:《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丹东师专学报》1997年第2期,第34-37页。钱耀德(1988)则发现,随着社会的变迁,社会规范的某些不定性与家长理解上的多层次性导致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困境。钱耀德:《家庭教育面临的挑战》,《青年研究》1988年第6期,第41-43页。其次,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王坤等(2013)通过对湖北省11市家庭教育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家庭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教养方式存在缺陷、家庭教育缺乏指导和家庭教育资源匮乏,提出了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对策,包括提供法律支持保障、加强科学和专业化研究、改善家庭教育质量和营造社会支持系统等。①王坤、郑晓边、孔令丽等:《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及干预对策——基于湖北省11市调研报告》,《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年第2期,第12-16页。再次,关于城市中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杨新红(2011)关注到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保证所有的孩子都有平等的教育权;同时,要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收入,使得他们有能力在教育方面多关爱孩子。②杨新红:《浅谈城市流动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第15期,第24页。最后,关于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教育问题。卢文洁(2002)分析了离异家庭子女的现状、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离异家庭子女的教育对策等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相关建议。③卢文洁:《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探讨》,《龙岩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第37-41页。此类文献普遍重视实证研究,视野开阔,从社会学、文化学、哲学、伦理学和法学等多学科汲取营养,对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城市农民工子女与重组家庭等特殊群体的研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协同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两者相互影响、相互联动。卫纯(1985)从实证的视角证明父母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孩子学习的多种决定性因素;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态度,学习的能力、动机,学习的数量、质量等,都同家庭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应当努力改善家庭条件以及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④卫纯:《家庭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人民教育》1985年第1期,第65-68页。此外,关于“家长学校”的研究也凸显出来。李静霞(1987)认为,应当尽可能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家庭访问和实施开放日等方式,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一个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包括家庭教育在内的和谐一致的教育集体。⑤李静霞:《努力发挥家庭教育的潜力——“家长学校”初探》,《江西教育科研》1987年第1期,第50-53页。黄河清(2001)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作出比较,指出由于家庭与学校的性质和结构不同,它们在教育环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教育者的水平、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途径以及教育过程都有区别,因此,对两者的角色应有清醒的认识。⑥黄河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第2期,第28页。从单纯的家庭教育到家校联动的研究,体现出研究者对家庭教育研究的宏观把握更加清晰。

(五)家庭教育的法律研究

法律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另一个是关于家庭教育的立法研究。关于前者,相关的论文较多。丁冲(1982)认为,应当充分发挥家庭道德教育职能,从小对子女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使孩子们早期就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⑦丁冲:《家庭早期道德教育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宁夏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第24页。赖明才等(1992)提出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几项原则,包括感化教育、民主教育、强制性及实事求是原则等。⑧赖明才、梅传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教育原则》,《现代法学》1992年第2期,第78-80页。王秀娟⑨王秀娟:《浅析青少年犯罪的家庭诱因及其预防对策》,《法治与社会》2008年第26期,第30-34页。、郑友军⑩郑友军:《试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家庭机制》,《四川省公安管理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21页。等人也均持有类似观点。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这一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命题,国内学者也有涉及。较早的研究者肖文娥(1993)初步论证了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肖文娥:《家庭教育必须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1期,第25-28页。王素蕾(2011)认为,我国儿童家庭权益的法律保护正处于一种边缘化的状态,家庭教育呈现出过度、缺乏和违法等多种现象;需要从儿童权利保护的视角出发,借鉴国外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建立一部专门的家庭教育法。王素蕾:《家庭教育立法与儿童成长保护机制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5页。此外,徐建等(2004)对家庭教育立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进行了论证,指出家庭教育与国家教育、社会教育一样,是教育体制的三大支柱之一,对家庭教育进行立法也是有根据的、合理的。①徐建、姚建龙:《家庭教育立法的思考》,《当代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第69-71页。相关研究注重从法学与教育学的双重视角出发,注重借鉴和总结国外经验,进而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具体的建议。

(六)家庭教育的中外对比研究

余碧君(1988)通过对中日两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比,发现两国在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和教育细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②余碧君:《中日两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之比较》,《幼儿教育》1988年第12期,第19-22页。陈铭(1996)则通过中国与西方主要国家家庭教育的比较,从育儿观、教育方式和教育结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指出我国家庭教育应当改进。③陈铭:《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比较教育研究》1996年第2期,第23-25页。黄河清(2003)通过对比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差异,建议我国家长应当更新家庭教育理念、重视子女全面发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④黄河清:《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1期,第36-38页。其他的还有陈建翔(2005)⑤陈建翔:《他们影响了全世界家庭——国外最著名的十大家教主张》,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60-63页。、房秀娟(2013)⑥房秀娟:《中美家庭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河北经贸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2-5页。等人,也都围绕中外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此类研究通过横向比较,得到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三、家庭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研究的基础仍较为薄弱

我国对家庭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论文总量仍然偏少。从中国知网的数据看(截至2016年3月1日),以“篇名”中包含“家庭教育”的文章数为17 374篇,而同期“高等教育”的文章数为96 758篇,“学校教育”的文章数为47 425篇,文章总数分别是后两者的17.95%和36.63%。简单的数字对比背后,呈现的是研究细化程度的差距。

2.家庭教育的专业机构、研究队伍仍显单薄。目前我国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专业机构较少,除了各省市妇联下属的家庭教育研究会较为系统外,其他研究力量较为零散。从中国知网上查询可知,发表关于家庭教育研究论文超过20篇的,仅有北京师范大学的赵忠心(45篇)、广州大学的骆风(33篇)和天津社会科学院的关颖(25篇)等3人。此外,关于家庭教育的高水平专著、博士论文仍然很少,关于家庭教育的博士论文仅为20篇,与高等教育的博士论文358篇相比,差距甚大。

(二)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有待体系化

现有的家庭教育研究,一方面成果较为散乱,研究主题间相对独立,相关性不够丰富。现有成果往往侧重于单个现象、问题的研究,各个主题相关性不足;或者仅限于简单的对比,以此来评判家庭教育方法、家庭教育体系等。另一方面,缺乏整体家庭教育理论层面的提升,没有深入到我国家庭教育的具体实践中,缺乏对我国文化背景下、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育实践的深度研究。现今的家庭教育研究基本呈现为一种零散状态,有些过分拘泥于某个领域的个别理论和行为本身,缺少对于家庭教育其自身内在逻辑要求的深刻反思;研究的现象繁多、主体多元和意见多样,反映到理论上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状况。

(三)家庭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存在脱节现象

家庭教育理论深刻而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家庭教育才能真正受益。遗憾的是,当下的很多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往往只注重理论挖掘,缺乏可操作性的教育方法,并没有让民众真正认识和理解家庭教育,进而指导家庭教育。对目前仍存在的很多老问题,如独生子女家庭、隔代教育家庭及留守儿童家庭的教育问题,并未形成具有真正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对社会转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如“富二代”“穷二代”的家庭教育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家庭教育问题缺乏研究,对于当下“虎爸”“狼妈”式的教育思潮缺乏有效的回应,暴露我国家庭教育研究的缺陷。此外,家庭教育研究的成果游离于生动活泼的家庭教育实践。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例,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方式、家长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区分、家庭教育指导的各项制度建设、启动、运作等程序研究、评估反馈的机制体系等,仍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就如何深入开展家庭教育研究,提高研究的系统性、理论性,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对未来家庭教育研究的展望

(一)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队伍建设

1.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建立,许多深层次问题需要进一步作出科学回答,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相对薄弱的局面还未得到根本改变。理论体系还不完整,基本范畴还不规范,研究方法比较单一,这种状况不仅影响了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也制约了其理论指导作用的发挥。因此加强家庭教育理论建设,是当前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和重大课题。

2.加强研究队伍建设。在教育学学科中,应当有家庭教育研究的一席之地。应当在相关高校设立家庭教育方向的博士点、硕士点,吸引青年一代投身于家庭教育的研究中来;此外,还应当吸引其他学科包括社会学、法学及心理学的研究者,一起探讨家庭教育问题,通过召开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从整体上提高研究者的素养、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

(二)加强体系化研究,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

1.深入家庭教育的具体实践。研究者要认真开展对我国文化背景下、转型时期特有的家庭教育实践的深度研究。应当拓宽研究的视域,丰富研究的视角,提高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前瞻性、科学性和系统性,通过对家庭教育的全面系统梳理,构建起家庭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

2.注重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家庭教育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领域,既包含大量的理论问题,也牵涉诸多的现实问题,应以开放的视野推动多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打破学科间的壁垒,汲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与法学等学科的理论成果,最终构建家庭教育的完整理论研究体系,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三)加强对新老问题、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创新的实践需要创新的理论。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问题层出不穷,如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社会变革加速进行;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独生子女日益增多;人群身份现象流行,“富二代”“官二代”和“贫二代”现象出现;隔代教育、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及流动人口(外出或留守子女)家庭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解决。同时,也有一些老问题、难点问题,如普遍重智育轻德育和体育、溺爱子女、望子成龙、急于求成及青少年犯罪现象等,需要持续深入开展研究,为最终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对策。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Fam ily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Analysis

(责任编辑 陈汉轮)

LIU Bin&ZHOU Jie

(Basic Courses of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15,China)

Family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and our academic circles have carried outmany researches.This paper takes the family education research literature as the object,through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family 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 it provides an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nt analysis,including academic frame,contents,special groups,home and school cooperation,law and foreign comparative study.It also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family education;school education;education system;family education theory

10.3969/j.issn.1671-2714.2016.04.008

2016-05-31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12JTJY4)

刘斌,男,江西九江人,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法学、高等教育管理。

文学与语言

猜你喜欢
家庭研究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恋练有词